《老子》上篇—為道:襲明第五

【原文】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鑒,能無疵乎?愛國治民,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多聞數窮,不如守於中。是謂要妙。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為玄同。用其光,復歸其明,是謂襲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繩繩兮不可名。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復歸於無物,其上不皦,其下不昧,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天道運運,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客),(客)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國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白話】

天地之間難道不象碩大的風箱嗎?看似空虛卻不會窮盡,越是鼓動風量越大,看似細微連綿若存若無,但用起來又不會竭盡。

誰能處靜逐漸讓自己清澈來對治混濁?誰能夠這樣靜安久了慢慢會有感而動?承載魂魄合而為一,可否不離開這個狀態?凝聚真氣達到柔合的境界,能像嬰兒一樣嗎?洗滌雜念明凈心靈,能夠沒有瑕疵嗎?熱愛人民治理國家(為道),能夠無為而為嗎?天門開開合合,能不能不為所動呢?明白四達,能不能保持無知的境界呢?道理聽多了天數就窮盡了,不如持守自己的內心,這是最要緊的玄妙。

天下有個開始(無名),以此作為天下的本源,知道了天下的本源也就知道萬物均是它所化生,知道這個道理就要返本持守本源,如此終身沒有危險。閉塞與外界溝通的門與戶,終身不會受苦;打開與外界的門戶,參與外界事功,則終身無救。關閉外界的門戶(嗇),(於內)折斷它的銳角,化解它的紛爭,和光同塵,達到玄妙的同一,利用它的光,恢復它的明達,就是承襲先天之明。人為貪生是凶的徵兆,慾望支配精氣就是逞強。事物到了壯大的時候就開始變老,這不是守道,不守道就會早亡。

穀神不死如同玄牝之德,守靜、守柔,這就是通向天地之根的途徑。有物卻看不見叫夷,有音聽不到叫做希,有形抓不住叫做微,這三種現象無法進一步探求,只好混為一體。它悠遠綿長而不可以描述,只好勉強稱作大,廣大就是周遍四周,周遍四周就是深遠無極,深遠無極就是近在眼前,依然是什麼也沒有的存在。它上部不會特別明亮,下部不會特別暗淡,是一種沒有形狀的形狀,是沒有東西的形象,因此就叫做惚恍。

使心靈達到空虛明靈的極致,並保持寧靜一心一意不受滋擾。萬物都在蓬勃生髮運作,我由此觀察萬物本來的樣子。天道萬物運轉不息,但都要歸返各自的根本。就是歸於靜,靜是萬物完成使命後的歸宿,是萬物恆常的規律,知道這個恆常的道理就會明白四達。不知道這個恆常就會胡亂妄為而有兇險。知道了恆常就會容納四方而有所收穫(知道這個規律就是入道之門),會發展成諸侯,進而成為王族,然後成為天子,再進步則會得道,得道就會長久,到死都不會有危險。因此,道大,天大,地大,王也大,境界中有四大,人是其中之一,人效法大地,大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自然而然的進化。

【閱讀提示】

這一節講解具體的為道功夫:「天地之間」句為呼吸方法,「孰能」句為調身調心方法,「天下有始」句為心法,「穀神」句為對修持境界的描述,「致虛極」句則是整體的修持方法原則。詳盡內容見孔夫子舊書網《老子范韋》。

《大學》曰「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圓覺經》曰:「善男子,若諸眾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靜,不起思念,靜極便覺,如是初靜,從於一身至一世界,亦復如是。」

《中庸》雲「惟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邵康節《皇極經世-觀物篇》「以物觀物,性也,公而明。以我觀物,情也,情偏而暗」。


推薦閱讀:

出家入觀的道士要花錢嗎?他們的經濟來源是什麼?餘生是不是必須在道觀里度過?
佛家道家修鍊上有什麼聯繫和區別嗎?
有哪些關於煉精化氣的書籍?

TAG:老子人物 | 道德经书籍 | 道家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