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SAT人人都能自學上1500,那麼老師這個職業就不存在了
……
這類同學的故事不止一兩個,就像1450的學生也不止一兩個,就不一一列舉了,但是,1550的學生每個機構都在一一列舉,為什麼呢?很簡單,因為一個字兒——少唄!為啥少?因為不容易啊。
同學們的誤區1 分數=貨幣
可能在親愛的娃們看來從1450到1550的差距和從1350到1450差不多少。可真相是:差!太!多!
大家要記住,SAT分數不是人民幣,你拿著100塊去買200塊的東西叫差100塊,你拿200塊買300塊的東西也叫差100塊……但SAT分數的背後是你的競爭力也就是分數排名(之前文章中一再強調過)!我們看官方的分數排名表的一部分:
(第一列為得分,第二列為虛擬排名,第三列為真實排名)
我們從表格的底部開始看,可以清晰的看到,97%的排名對應1450和1460這2個分數;再往上數,98%的排名就增加到了4個分數,99%的排名也有4個分數,99%+的分數有6個分數了。如果大家往完整表格的中間分數段觀察(文中沒有顯示的分數段),會發現,幾乎每10分提高一個排名,一個百分比只對應1個分數。也就是說不存在明顯的瓶頸。
結論很清晰:1440是一個瓶頸,1460是一個瓶頸,到了1500是一個大的瓶頸,只有越過1550,你才能說,和上面的兄弟姐妹平起平坐。
所以,親愛的成績還不錯的娃們,千萬不要以為你歷經千辛萬苦邁過了1400的大關,只待一鼓作氣了,這時候顯然還有4個瓶頸在等著你呢,如果你的目標是1550+,那第5個瓶頸分數無疑是90°的陡坡,真的沒有想像的那麼容易。
同學們的誤區2 延續自己摸索的經驗衝刺高分
實話就是,大家總結出來的,絕大部分叫結果;老師總結出來的,那叫結論。什麼差別?
比如這道題(OG-W&L Test2-26)
At this point, the writer is considering adding the following information.
since the start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resulting in a rise in global temperatures
Should the writer make this addition here?Yes, because it establish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evel of carbon dioxide in the atmosphere and global warming.Yes, because it explains the key role sea otters, sea urchins, and kelp forests play in combating global warming.No, because it contradicts the claim made in the previous paragraph that sea otters help keep kelp forests healthy.
No, because it mentions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blurring the focus of the paragraph.
這時候,選B的同學一拍大腿:艾瑪, 這個沒解釋這三種生物對於對抗全球變暖所起的作用,而是在解釋二氧化碳增多與全球變暖之間的關係。我怎麼沒認真看呢!於是拿小本本記上:錯誤原因——轉移了解釋對象,以後要注意!
選C,D的同學也一拍大腿:艾瑪,馬虎了馬虎了,沒注意看不插入句子的話前後聯繫不緊密啊……所以,就用小本本記著:錯誤原因——沒有注意前後句是否聯繫緊密!以後要注意!
你們看,這就叫「結果」——結果就是,總結出的內容是建立在一個環境/一次事件的前提下的,在這裡就是,同學們知道了正確答案,回過頭再去總結錯誤的為什麼選錯,只適用於當次,或者相同題材相同提問的題目;那麼如果這些前提都改變了,很可能又會產生錯誤;同時,大家尋著錯誤去解決錯誤,很難自發意識到錯誤產生的根本原因(為什麼?因為這需要大量的學習樣本,你自己的情況只能算一個樣本,怎麼總結?),找不到根本原因,就無法知道後面的學習側重點。
上面提到的做法,對於中低分段的效果還是有一些的。因為中低分段考查的能力不多也不複雜,問題和原因基本浮在表層,灰塵一樣的,吹一吹擦一擦就可以了。比如,你找不到線索詞,沒法回原文定位,總結起來,每道題就都在題干里,個別在選項里找一找,也就找到了;但像上面那道題,老師會直接告訴你,因為要添加的句子並非完整的一句話,因此需要將本段第一句話,連同要被添加句子的第二句話一起閱讀;這個錯誤的根本原因在於,對於段落的整體邏輯沒有關注,或還沒有練習好快速總結段落/意群邏輯的能力!所以,我們會建議你在後面的練習中要留一些快速總結段落邏輯的內容,並出最適合你來練習這個能力的篇章 。
親愛的同學們,就像人們讀著別人的文章,品頭論足,不以為然,但要自己落筆成文,又不一定會優於人家一樣,很多時候,老師告訴你的規律和辦法,聽上去也沒那麼稀奇,你不會在意,覺得自己也知道;但事實上,99%的事情你並不知道。
個人的經驗,只能來自於你單軌道的學習經歷,時間只有一次,無法充分體驗其他可能;而好的老師會告訴你諸多其他同學都走過什麼彎路;讓他們的前車之鑒都成為你的後事之師。在攀登高分的90°峭壁上,不誇張的說,每一個動作都決定成敗,這時候有人能指導你,哪些裝備適合,右手先還是左腿先就可以安全……為什麼不聽一聽呢?
同學們的誤區3 背單詞等於一切
首先,單詞很重要沒錯,但不是萬能的。我曾做過一個實驗,把SAT的文章和題目翻譯成中文, 結果,對於難度是4,5的題目(難度區間為1-5),大家的表現並沒有更好。
其次,你真的把單詞當做「圖形」來背嗎?你忘了它是能力!能力的培養都是要搭「腳手架」的,也就是要設計好學習的前後關係,學習的場景,和學習的層次。舉個很簡單的例子,pound,你會背它哪一個意思?在高中辭彙,四六級,甚至TOEFL的基礎辭彙裡面,完完全全的稱重單位,貨幣單位吧,偶爾TOEFL里會有地點的意思,但在SAT里,你需要記得它的動詞含義:hit。這些意思要一股腦兒地記下來嗎?當然不是的,因為背單詞重在多次重複,重在語境應用。一個單詞的意思每次背N種,想重複多次基本就沒戲了。所以,要在過程中記憶,要把單詞的記憶和對文章的精準分析結合在一起,單詞表什麼的,不是主角。
最後,單詞背下來就好了?也要看你的目標分數是多少才算好。想衝破1460的第一道瓶頸,還要知道單詞的應用——它們有時是線索詞(低階),有時是定位詞(低階),有時是邏輯詞(低階),有時是感情色彩詞(中階),有時是修辭手法詞(中階),有時是傾向詞(高階),有時是寫作手法詞(高階),有時是文化思辨詞(高階)……大家可以自查,問問自己,你知道傾向詞和感情色彩詞的差別和在答題時候的作用嗎?你知道ELITE這個詞在柏拉圖時代描述的是有著怎樣文化觀點的人群嗎?如果不知道,1500+應該就難了。
說了這麼多,真的是有感而發,真心替那些想衝刺高分,時間不甚寬裕,又不尋求幫助的同學們著急啊。那麼多精妙的訓練,深刻的經驗,都在這裡,都在樂聽老師們幾萬小時的授課經驗里,都在上萬道題目的持續研究里……如果1500+真的是你的目標,為什麼還要掛在懸崖上等待久戰之殤呢?
推薦閱讀:
※請問在JHU或者NYU讀經濟學碩士繼續在美國常春藤讀博的可能性大嗎?
※在美國怎麼成常拿A的學霸?
※美國大學排名多少才算一流?私立大學是否比公立更好?
※有關生物信息學,排名靠前的美國大學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