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6的「葛優躺」到2017的「保溫杯」:不同的社會熱詞,相同的社會問題

(一)滿滿「正能量」的網路用語

每一年網路上都會產生新鮮的詞語,這些新鮮的詞語有的就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有的已經成為了我們生活一部分,有的改頭換面以另一種表達方式再次出現。我們來看一下在去年年初(2017),光明日報總結的2016年度網路用語:

「年度十大網路用語」充滿正能量。與往年相比,今年的十大網路用語總體上充滿陽光向上的氣息,不用說「洪荒之力」「定個小目標」的激勵作用,就是「葛優躺」「辣眼睛」「老司機」「藍瘦香菇」「吃瓜群眾」「全是套路」「友誼的小船」「厲害了我的哥」,也都飽含著對生活詼諧的調侃與熱愛,充滿正能量。——《光明日報:洪荒之力、吃瓜群眾等年度十大網路用語充滿正能量》

這一段新聞怎麼說呢,滿滿都是槽點。如果非要說「正能量」吧,也就「洪荒之力」稍微搭一點邊。剩下的詞語都是一言難盡。

「定個小目標」緊跟著的話是「先掙一個億」,王健林這一句話迅速走紅網路不過是對巨大的貧富差距的自嘲。「葛優躺」是在高強度、高壓力工作下的一種慵懶態度,是對學習工作生活低動力、低期望的表現。「藍瘦香菇」也類似如此,不過是對負面情緒的一種詼諧化派遣。至於「辣眼睛」「全是套路」,怎麼也看不出是正能量吧?

而最不能理解的是《光明日報》為何要把「老司機」劃作年度正能量網路詞語……這話出自於雲南當地帶有情色味道的調情山歌:「老司機,帶帶我,我是初中生」。而網路上使用「老司機」這一詞的時候,最多的後面都要跟一句「求種子」。類似的還有「友誼的小船」,緊跟著下一句就是「說翻就翻」……雖然說有許多調侃的性質在其中,但是要強行「正能量」也說不過去吧。

「吃瓜群眾」則更值得說道說道,最早的「吃瓜群眾」前面還有一個定語是「不明真相的」——是從「不明真相的圍觀群眾」和「前排吃瓜」兩句話中演化而來。而「不明真相的圍觀群眾」就是為了調侃出現群X性事件後官方報道中常見的那句「不明真相的群眾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說白了還是對曾經官方處理應急事件、高關注度事件遮遮掩掩不盡如人意的表達。後來才發展到對明星八卦關注、圍觀網路撕逼時應用。

所以說強行將這些網路用語賦予「正能量」的屬性,有兩種可能:一種是作者確實不了解這些詞的來源與使用環境,對網路用語的稱讚只是葉公好龍,類似於公權機關一窩蜂的開辦官方新媒體,但運營中官僚作風濃厚反而起到了反效果;另一種可能是作者明知道這裡不少詞語帶著負能量,但還要強行說成正能量,那就是掩耳盜鈴了——網民是肯定不信這套說辭的,只好拿來騙騙自己,或許再加上幾個不懂得網路用語但喜歡聽漂亮話的領導。

好,關於2016年的網路用語我們說完了,下面來看一下2017年的,這兩年的網路熱詞有一些繼承性,都能反映一定的社會問題。但是今年《光明日報》是沒發了,我們可以綜合一下其他機構來看一看:

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發布的「2017年度十大網路用語」。這些用語是基於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語料庫,採用「以智能信息處理技術為主,以人工後期微調為輔」的方式提取獲得的。本次發布的十大網路用語依次為:「打call」「尬聊」「你的良心不會痛嗎?」「驚不驚喜,意不意外」「皮皮蝦,我們走」「扎心了,老鐵」「還有這種操作?」「懟」「你有freestyle嗎?」「油膩」

這個「以智能信息處理技術為主,以人工後期微調為輔」就很有意思啦,至少有所篩選,不會像《光明日報》那樣「強行正能量」了。而人民日報微博發表了九圖年度熱詞,與上面基本重合,不過把「油膩」換成了「保溫杯」,還多了一句「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力」:

這句話跟「先定個小目標」類似,不過是對於巨大貧富差距的自我解嘲。

而在一些民間商業機構評選的年度網路熱詞中,「佛系XX」「脫髮」「第一批90後已經禿了」紛紛上榜。當然還有這一句話——「當然是選擇原諒她啊」,我個人感覺這個不評為年度十大網路熱詞實在是說不過去,去掉這句話可能是官媒這次評選真的走心了23333

(一些商業機構提供的熱詞指數)

2015年的「我能怎麼辦,我也絕望啊」,2016年的「葛優躺」「鹹魚」,與2017年的「佛系青年」「我可能XX了假X」是一脈相承的。《光明日報》還寫過一篇文章批判「喪文化」,我們來看一下:

我差不多是個廢人了」「其實並不是很想活」「漫無目的的頹廢」「什麼都不想干」「頹廢到憂傷」,這些散發著絕望特質的話語,配上生動的「葛優癱」「懶貓癱」等表情包,成了新聊天形式的流行內容。從這些話里,我們明顯地感受到了某種情緒——什麼都不想干、只想蹉跎歲月、找一個最省事省力的方式活著的消極情緒。這與大家對青年朝氣蓬勃的一貫印象格格不入,令人費解,也令人擔憂。——《光明日報:引導青年人遠離「喪文化」侵蝕》

我在《生而貧窮》書中說過:「官方的媒體看問題倒是看到了,然而看到了能說明什麼問題呢?單靠喊幾個口號,進行幾輪思想教育,強迫學生背點正能量價值觀,年輕人就能不「喪文化」了?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永遠堅持唯物史觀的立場,永遠從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關係分析問題,年輕人為什麼「喪」,簡單得很,工作壓力過大,上升渠道渺茫,別說事業有成開創未來什麼的,就連房子都買不起。人又不傻,你能看到的未來預期就這麼點,努不努力差別不大,那肯定就「喪」起來了。日本的現在就是我們的一面鏡子。還是那句話,當你發現努力、奮鬥都改變不了什麼的時候,那還奮鬥做什麼呢?」

(二)沒有中年危機,只有階級晉陞危機

從根本上來講,這些「喪」類的年度熱詞,是跟上升渠道狹窄、階級晉陞困難密切掛鉤的。我們先從2017年度熱詞「油膩」「保溫杯」說起,「油膩」是「中年人」固定的修飾詞,而「保溫杯」的出處則是一條朋友圈——(一位搖滾歌手)「不可想像啊!當年鐵漢一般的男人,如今端著保溫杯向我走來。」這兩個詞有一個密切關聯的社會現象——「中年危機」。這一次媒體說的還是比較到點子上:

中年男性大多處於上有老、下有小的狀態,生活壓力較大,加上職場的天花板開始顯現,難以取得更大的成就,繼而心理上出現自我否定、懷疑不安等情緒。而「油膩」、「肥胖」或是中年男性早出晚歸、蓬頭垢面、拚命工作賺錢養家,過度使用快餐品,無暇顧及自身形象所致。——《中國日報:將「中年油膩男」當做一種善意提醒》

從社會心理學上講「中年危機」描述的是一種狀態——「你所擁有的一切,家庭、工作、財富,看似美好堅固,但你已有些力不從心;你懷疑人生前半場的意義,卻得不到答案,你感到虛無。」(卡爾·榮格語)

中年危機與年輕人的「喪」有異曲同工之妙(「枸杞」與「脫髮」也是相對應的):上升渠道中出現了天花板,你無論怎樣都難以改變客觀現實,那就對自己的主管要求變得放鬆了起來,於是中年人開始了「油膩」,年輕人開始了「葛優躺」。

眾所周知,我們的社會是分層的。我們可以粗略的分為統治階層,精英階層,普通民眾。

當然,大家都是想要過一個更好的生活嘛,都在努力的奮鬥,於是產生了階級流動。

從上圖就是一個階級晉陞的簡略示意圖,普通群眾由於自身奮鬥或歷史的進程,成為了精英階層,實現了階級晉陞;而另一部分精英階層,是統治階級的「傳教士」,他們是統治者們「欽定」的助手、僕人或走狗,他們負責宣揚統治階級的價值觀,負責幫助統治階級規定整個社會的秩序,換句話說,階級晉陞的方式,就是統治階級通過傳教士,規定到普通群眾中的(例如科舉考試、「美國夢」的宣傳)。

但是,這裡就有個問題,階級晉陞是可以無底線的嗎?並不,統治階級是不允許其他階層「分一杯羹」的,所以這裡就會有一個階級晉陞的天花板,對於絕大多數普通群眾來說,能成為精英階層,就走到頭了;而對於「傳教士」來說,雖然說統治階級「欽定的」,但也依然是即利用,又提防,反正不會把他們當做自己人——簡而言之就是「你也配姓X?」。於是,這裡就形成了階級晉陞的天花板。

而我們所說的「中年危機」,根本上講就是觸碰到了自己人生中階級晉陞的天花板,而產生的迷茫、焦慮、不安,甚至於自暴自棄。

但是呢,隨著社會的發展,階級流動性越來越固化,對於一些底層人民來說,他們或者他們的孩子成為精英階層,都成為了難事——無論在《生而貧窮》中還是在本公眾號中,我們已經探討了很多這方面的問題。於是階級晉陞的天花板是在一個下移的過程,用術語來說就是「階級固化加劇」。

這裡的「下移」和「加劇」有兩重含義:第一重是社會空間維度的下移,原本是越往上走階級晉陞越困難,因為社會資源有限,本身金字塔尖人數少,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現在呢,底層人民階級晉陞都非常困難了。去年我寫過兩篇關於大涼山兒童的文章,講的就是這話題。(《「天價暑假」和「大涼山格鬥孤兒」:不同階級所面臨的共同危機》)

另一重含義是時間維度的下移。一般來說,人們奮鬥到中間,從精力、才智、身體上都到了一個飽和期,再想向上晉陞出現了困難,這就是所謂的「中年危機」。但是現在隨著階級固化加劇,年輕人群眾也早早的就觸碰到了社會的天花板,就是下面這條新聞所說的「90後不算中年人,但是90後遭遇了中年危機」。

還是那句話,從根本上講,「中年危機」就是「階級晉陞危機」,跟年輕人的「喪文化」是一脈相承的——當你發現無論怎樣努力,都不能改變什麼的時候,那為什麼還要努力呢?

不如鹹魚和葛優躺吧。

(三)當然是選擇原諒她啦

這一句話也特別有意思,值得深入深入分析。關於這一句話的來源,我看網上一個說對的都沒有。這句話最早出現在虎撲論壇,是一位男性網友分享了自己被女朋友劈腿等一系列經歷,後來下面評論問後續,樓主說:「我還能怎麼辦,當然是選擇原諒她啊」。於是這一金句首先在虎撲火了起來,有許多同感深受的男同胞們紛紛分享自己遇到「渣女」的經歷,一時間故事與表情包齊飛,虎撲也被稱為「原諒撲」

這是最早的出處,後來通過表情包文化,火遍各大網路平台。(後來發現孩子還不是樓主的,心疼)

其實這個內核並不稀奇,跟幾年前的網路熱詞「接盤俠」「喜當爹」如出一轍,就像「鹹魚」換成了「佛系」一樣,表達的都是類似的內容,反應的都是同樣的社會問題。

我們首先要科普一下,虎撲是一個體育論壇,所以論壇用戶青年男性較多,這也能夠理解為什麼虎撲用戶能在短時間內輸出眾多「當然是選擇原諒她」的故事。其實從虎撲官方做的賺錢衍生品來看,就能一窺這個平台的主要用戶群體:

所以說為什麼當年的D8產生了「屌絲」「接盤俠」「喜當爹」,現在的虎撲產生了「當然是選擇原諒她」這樣的網路熱詞,這兩個平台用戶多為社會中下層男性(當然當年帝吧也有各種炫富的,虎撲也有好多大老闆,但這只是浮在水面上的少數,我們不能用個例代替整體,總體而言這兩個平台的用戶都處在社會金字塔的中下層,這裡沒有歧視的意思,只是陳述客觀事實)。我們通過男性女性的區分,把兩性進行金字塔分層:

需要明確的是,我們現在是處在一個男權社會中。男權社會,就意味著女性上升渠道狹窄。我來舉兩個我身邊的例子,我兩位女性朋友,都是高智商高情商的精英,一位在某商業大銀行,一位考上了公務員,在部委工作。我這位銀行的朋友就跟我說,她對於未來很迷茫,因為往上一看司長部長全是男性;就算不在總行干調到分行求發展,基層的行長副行長也一水的男性。她說在銀行裡面就有這種默認的「歧視」,覺得女生(反正能進銀行的都很漂亮)「找個好人嫁就行了」。在銀行圈,能夠聽到最多的話就是「她老公是總行的XXX,所以她當上了支行的XXX」,個中含義大家自己去體味。

同樣,我在部委工作的女性朋友也面臨著類似的問題。用她的話講處級再往上基本看不到女的了。因為公務員要想往上走,除了家庭背景,就得領導提攜,領導是想發展一批「自己人」。但是她就說,四五十歲的領導也都是男性,男的都喜歡找男的做「自己人」,可能潛意識中覺得女性不靠譜。然而讓她最難受的是,公務員中的女性群體都主動放棄了「向上走」,覺得這是個鐵飯碗一輩子沒啥問題了,她單位那些大姐大媽們乾的最多的事就是給她介紹相親對象,覺得女孩子都進部委了還求啥呢,「再嫁個好人就行了」。

這就是男權社會在我們生活中的一個投影,在銀行、部委這樣的社會精英聚集的場所,往上看中高層已經絕少女性了。這個社會的上升渠道狹窄,對於女性來說更為狹窄,而女性的唯一出路在上面兩個故事裡都不約而同的提及——「嫁個好人就行了」——對,就是婚姻。

因為上升渠道的狹窄,大多數女性只能通過婚姻來完成「階級晉陞」,這就是為什麼相親中男性看中的關鍵詞更多是「漂亮、溫柔、顧家」而女性對男性的要求中中「事業心」「未來發展」尤為重要。女性都選擇社會價值優於自己的男性,這就出現了普遍上遷婚的現象:

當今社會普遍的女性「上遷婚」現象,就是因為他們不得不通過婚姻選取社會價值高於自己一個等級的男性來實現階級晉陞。在這其中就形成了普遍的「剩男」與「剩女」現象。我們看上圖,最底層的男性無法滿足女性對於高社會價值的需求而被自然選擇淘汰,尤其是在男女比例失調的狀態下,最貧窮的農民群體成為了最直接的受害者,諸如「光棍村」等現象早就十分普遍,這也成為了拐賣女性的罪惡土壤。同樣,我們想像一下把「剩男」以上的男性三角平移過去,如果每個女性都選擇高出自己一個等級的男性,那麼理論上講男性是不夠用的,於是那個陰影部分就形成了無法匹配到高價值男性的「剩女」。很明顯,現在作為一個社會現象的「剩女」們,他們不是找不到配偶,而是找不到符合自己高要求的「配偶」,尤其是越高價值的女性(諸如女高管、女博士),他們需求的配偶價值就更高,自然就很難匹配了。

所以說男權社會中,受傷害的不僅僅是女性同胞們,還有廣大的底層男性們。誰是真正的受益者啊,只不過是男性特權階層。這個在封建時代就有非常明顯的表現形式:男性特權階層三妻四妾,而底層男性則只能通過「無後滅絕」的方式被不斷淘汰(這一點很多學者都有分析,平均一個沒有土地的家庭,在3-5代之後就沒有後代產生,所謂「富不過三,窮不過五」其真實意思就是窮人過五代左右就絕戶了)。

再說回我們的網路熱詞,當女性普遍需要通過尋找社會價值更高的配偶來實現階級晉陞時,中下層男性「被綠」註定是一個普遍現象。所以說只要男權社會一天存在,男性網路社區中還會持續出現與「喜當爹」「當然是選擇原諒她」類似的網路熱詞。

所以男性同胞們都應該有這樣的意識:男權社會的受害者們不只是女性,還有我們這些處在社會底層的男性們。對於女性同胞來說也要意識到,千年以來束縛在女性身上的枷鎖並未解除——在男性身上的枷鎖也沒好到哪去——同無產階級一樣,女性只有解放了全人類,才能解放她們自己。

(四)「脫髮」與「佛系」——這不是年輕人的命運

「脫髮」「禿頭」等詞也在去年迅速走紅網路,說明這個問題也是一個普遍的社會問題。為啥脫髮呢,無非就是工作壓力大、加班頻繁、焦慮、壓抑、睡眠晚,當然也有一部分年輕人作死自己打遊戲玩手機熬夜的原因,但是打遊戲不會形成心理壓力嘛,所以還是要從工作上面著眼。

我們上文中說了,年輕人為什麼「喪」,因為階級固化,上升渠道狹窄,努力付出也沒有結果,人生看不到希望。諸如「我能怎麼辦,我也很絕望」「我可能XX了假X」「佛系」,要把「脫髮」與這些聯繫起來,為什麼年輕人壓力這麼大,他們明明是為了生活和前程在付出、在奮鬥、奮鬥到頭髮都沒了,但依然只能選擇被動的接受「努力了也沒有結果,只好自我放棄」的結局呢?

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論和唯物辯證法認為,哲學甚至包括整個人文社會科學乃至整個自然科學,其使命不外乎都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兩個方面;而我們每個人要堅持認識和實踐的相統一,認識世界的目的就是去改造世界。但是呢,現實世界太固化了,現在的年輕人非但不能改造世界,甚至不能改變自己的未來,久而久之他們就只能「葛優躺」「都行,可以,沒關係」了。

個人力量是有限的,所以說要想改造世界現在的年輕人必須要他們的前輩們學習。曾經的無產階級是怎樣的,聯合起來了。一次又一次罷工,一場又一場革命,整個地球都要抖三抖。那歌里怎麼唱的:

咱們工人有力量,

每天每日工作忙,

……

開動了機器轟隆隆地響,

舉起了鐵鎚響叮噹!

造成了犁鋤好生產,

造成了槍炮送前方!

咱們的臉上發紅光,

咱們的汗珠往下淌!

為什麼?為了求解放!

為什麼?為了求解放!

現在的打工仔們,別說有力量了,天天鹹魚了都。從上面很有代表性的歌詞就能看出來,那個年代的工人們為什麼有力量了呢,因為聯合起來了;他們為什麼又揮鐵鎚又汗流浹背還不累得「葛優躺」呢,因為他們有了共同的目標——為了所有人同時也是為了自己的目標——「解放」。

但是現如今我們的時代,又跟當初的時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齊格蒙特·鮑曼為代表的諸多社會學家,用「現代」和「現代性」來分析工業革命以來的社會;用「後現代」來定義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社會。後現代的一些鮮明的特點,包括「原子化」「消費主義」「異化」等。在現代社會,工業化流水線大生產,無產階級之間就有這密切的紐帶,很容易就團結起來。而在後現代社會,個人「原子化」成為了時代的主流,是指由於人類社會最重要的社會聯結機制——中間組織(intermediate group)的解體或缺失而產生的個體孤獨、無序互動狀態和道德解組、人際疏離、社會失范的社會危機。

這裡的「中間組織」包括曾經的大工廠、工會等。在後現代社會由於生產力的發展,每個人不需要這樣的「組織」都能相對不錯的生活下去。就比如說工業化時代工人們吃穿住行娛樂都是在一起的,因為社會生產力和他們收入不足以支撐他們脫離這個群體,吃就得吃大食堂,住就得住集體宿舍。

現在年輕人不一樣了,生產力的發展足以支撐他們點外賣、租單間(就算合租也基本跟室友沒有交流沒有生活交集),周末抱著個電腦刷一天的劇,基本沒有與他人交流的需求和慾望——「尬聊」能成為年度熱詞,就是社會原子化的一個表現。這樣的原子化生活,可能連同事的真實姓名都不知道(平時就以微信昵稱相稱呼),怎麼可能指望他們聯合起來,去對抗「讓自己禿頭」的老闆呢?這是新時代左翼運動面臨的新局面,至今沒有一個答案。

微信公眾號(knowledgewealth),歡迎關注。

新書已出版:《生而貧窮》正式出版,感謝大家支持 - 知乎專欄

推薦閱讀:

微博熱議的「95後賺秒薪,每秒高達6666.66元」,80/90後你們怎麼看?
如何看待華科輔導員對半夜玩遊戲影響室友休息學生的處分提案?
下班後不要跟我談工作,實習生這句話到底有沒有錯?
辛秘 「一個700年來不外娶、不外嫁的村寨」
都說學霸是給學習差的人打工的,是真的嗎?

TAG:社会 | 社会现象 | 职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