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一種育兒法,是「一試便靈、見證奇蹟」的靈丹妙藥
2018年的第一篇更新該寫點什麼呢?為此,滿媽想了好幾天。
有總結,有計劃,可能是我習慣的做事風格。之前在票圈收集了大家的想法,我都一一記錄了下來。但是作為開年第一篇,我想和大家嘮點家常,說說滿媽在做公眾號中發現的一些重要的細節。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幸福的人生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生卻各有不同」。但在育兒這件事上卻正好相反,帶好娃的媽媽總是各有各的方式和手法,但帶不好娃的媽媽卻大體相似。到底是哪裡相似呢?來來來,聽我慢慢講。
(以下文字會引起部分媽媽不開心,滿媽從來不熬雞湯,只端毒酒,請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閱讀)
◆ ◆ ◆ ◆ ◆
滿媽喜歡的橙子前一段發了一篇文章,說養娃是個笨功夫,所有簡單的妙招和竅門都是騙人的。
說來也有趣,看到這篇文章是被幾位媽媽「綁架」看的??,那天大家不約而同把推送轉發給我,還表達了自己對養娃的思考。大家都講得特別好,可惜我現在記不清了,滿媽非常後悔當時沒截個圖,現在埋沒在微信里摘不出來,真是對不起大家。
言而總之,媽媽們都表達了一個觀點,孩子是自己的,當媽媽的要勤於觀察、善於思考、時刻反思和總結,而不是照搬一種方法、一個技巧。可惜懂得這個道理的媽媽,並不多
每天問我問題的媽媽也是蠻多的,雖然內容千篇一律,而且大多能從文章里找到答案,我體諒大家心急,基本上都耐心解答。但這過程中我也時常覺得很惱火,因為有不少媽媽一連幾天的問題,都是一樣一樣的,無非是換了一種形式。比如下面的情況:
「滿媽,孩子為什麼按間隔餵奶,小睡還是短,夜裡還是醒?」
了解完其他癥狀之後,我給出建議,「因為每頓吃的太飽了,減少餵奶時間再觀察」過一天又問,「滿媽,孩子為什麼減了時間,還是睡不好?」我又了解了一遍情況,給出建議:「每頓還是吃的太飽了,你餵奶時間比較長,再減減時間,你自己這兩天要忌口,再觀察」。她又追問,「忌口怎麼做啊?」我的心裡活動是「小姐姐,你能不能去認真看文章呢?我都寫了啊」,但是我還是耐心說「少吃飯少喝水,別吃肉別喝湯」。她又問,「為什麼不能喝湯啊?」額,我暗暗告訴自己要冷靜,「因為喝湯容易堵奶,而且讓奶的脂肪含量太高不容易消化,孩子容易消化不良不舒服。」
「哦,那我不喝湯不吃肉,可是不能不喝水啊,不喝水我口渴啊。」她又問。啊啊啊啊啊啊啊啊!我不知道不喝水口渴嗎?!你又想不口渴又想孩子不吃多,滿媽真的辦不到啊。哎,解釋半天她才接受少喝水的建議。然而,又過了一天她又來問,「滿媽,孩子晚上睡的好了點,但是白天還是哄睡困難需要抱著睡,為什麼啊?」........(如此循環)卒
我終於明白高中老師拚命敲黑板強調「這道題是XX類型題,只是換了個數而已,怎麼就不認識了呢?」的無力感。這種套路基本上每天都有,我發現不管我怎麼解釋,下一次類似情況,她依然慌了手腳不知道為什麼。就算有的媽媽猜到孩子哭鬧不睡覺的原因,也希望從我口中得到確認的答案,不願自己承擔育兒過程中的「風險」。
有些人要的不是育兒方法,而是一張執行表,不要解釋為什麼怎麼辦什麼原理,直接告訴她們怎麼操作就好了。比如奶粉桶上的建議奶量,米粉盒子上的沖調建議,各月齡每頓奶量餵養表,滿媽文章里各月齡餵養間隔和餵奶時間建議表。
如果按照各種表格操作之後不順利,就開始陷入抓狂、焦慮、不知所措的負面情緒中,不斷給孩子貼上「厭奶」、「高需求」、「睡渣」、「惡魔寶寶」等標籤,甚至質疑孩子,質疑別人的方法,卻沒有質疑過自己的「拿來主義」。
每個孩子都是高端定製,獨家發行僅此一個。沒有一種育兒法是為你家的寶寶量身打造的。如果你沒有經過思考,沒有結合自身情況和寶寶的變化再調整,就直接生搬硬套,那麼不出現問題才是「見證奇蹟的時刻」。
育兒法是一種方法,類似於數學公式一樣的存在,每個未知數的代入都會導致不同的結果。連科學的公式都有條件限制和無解的可能,何況你養的是個活生生的孩子。你怎麼保證孩子剛好和例題吻合,就一定是中位數或者平均值呢?這樣小概率的事件堪比中彩票。
吾之蜜糖,彼之砒霜。適合別人的方法不一定適合你和你的孩子,就算短時間適合,也不代表這種方法可以一直適合下去。別忘了你的x軸是一直在變大的,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就會產生新的變數打破原來的平衡。
不少媽媽反饋說,「滿媽你的方法最開始特別好用,孩子天使的不行,可是沒過幾天又脹氣了。」這是為什麼呢?不為什麼,因為孩子的胃口大小在變,生長節奏在變,吃奶效率在變,你的母乳成分在變,孩子的餵養情況在變,沒有事物是一成不變的。
所以不要盲從,不要簡單粗暴的「拿來主義」,拿也要拿的對!
◆ ◆ ◆ ◆ ◆
在講如何正確使用「拿來主義」,我還要說一說「偽拿來主義」。這種比單純的「拿來主義」,更可怕!
願意問問題的媽媽,還是好的,至少她還想知道孩子哭鬧的原因,還有一些媽媽乾脆將餵養孩子的「重任」直接甩給我。
「滿媽,我家孩子2個月大,每頓應該喂多少合適?」
「滿媽,我真的判斷不了孩子是吃多了還是吃飽了?你能不能直接告訴我幾點吃每頓吃多少?」
還有一些媽媽簡直要把我逼上梁山。
「滿媽孩子吃完了吐了好多怎麼辦啊?」
「你下一頓餵奶減1-2分鐘試試看,別吃太撐了。」「可是我不讓他吃,他拚命哭啊」
「那就讓他哭一下,轉移一下注意力,過一會就忘了」「不行啊,我媽不讓孩子哭,一哭就讓我餵奶」「孩子都吃吐了,不能再餵了,喂完哭的更嚴重更持久」「那我媽肯定讓我繼續餵奶」「不能哭了就餵奶,孩子受不了的」「不行啊,我們全家聽不了孩子哭啊,滿媽你快出出主意,該怎麼辦啊?」(滿媽)??
夜間頻繁夜醒醒了就餵奶,我要求不到間隔別餵奶就告訴我「不餵奶不行啊,孩子哭的不行啊」;我說不讓喝湯偏要喝的:「不行,我婆婆說必須得喝湯,不然沒奶」的;寶寶脹氣嚴重我讓忌口不聽的:「不行,家人說不吃肉奶水沒營養的,必須得吃肉」。
好吧好吧,不聽就不聽,孩子是自己的我尊重你們的意願,但是能不能接著問「滿媽,你說該怎麼辦?」
滿媽含著淚問一句:「你們講不講理啊!說好的拿來主義呢?怎麼建議了不肯聽,還要再來問我怎麼辦。你們到底想讓我怎樣?」
我稱這種父母為「偽拿來主義」,他們既想照搬你的方法,又結合「自身」,可惜的考慮的不是自己孩子和方法的結合,而是拿一堆不相干的人和孩子哭當作自己無作為的借口。
規範過程中孩子受不了哭,文章又沒耐心認真讀,間隔也堅持不到,戒奶睡零食奶又沒有毅力,總怕孩子餓。什麼都想嘗試,但遇到一點小問題又退縮,總想讓我給個技巧和妙招能夠一招制敵。
這種類型的家長需要的不是育兒法而是戲法,念個咒,好的餵養規律一下子就養成了,也不用經歷痛苦,孩子不哭鬧,天天睡大覺,乾脆連夜奶都不吃了,最好能自己入睡不用人哄。
請問這可能嗎?養只狗恐怕都沒這麼簡單吧,《家有脹氣娃,滿媽是怎麼煉成的?》雖然只是輕描淡寫,但隔著屏幕你也能感受到滿媽有多苦。
你可知道,我翻了多少資料,熬了多少個晚上,花了多少心思才寫出長的令人髮指的文章,見了多少脹氣寶寶,解答了多少個寶媽的問題才有了現在對脹氣娃的遊刃有餘?侃侃而談背後付出的精力和時間,是別人看不到也想像不到的,這還是在我敏而好學做有用功的前提下。
「一試便靈、見證奇蹟」的靈丹妙藥,唯有用心,除此之外你別無選擇。
◆ ◆ ◆ ◆ ◆
「拿來主義」要怎麼拿才是對呢?把對方的知識寫進自己的知識體系,變成自己思想,這種「拿來」才是真的「拿來」。以寫作為例,有一段寫的很生動的話你很喜歡,原文照搬叫抄襲,學習別人的句式、修辭、行文技巧叫模仿,直到變成你的寫作方式,那就是你的風格了。
很多媽媽表示對我思考問題的方式很認可,也很喜歡我解決問題的方法,我特別開心。她們看到的不只是餵養間隔和餵奶時間,不只是我提出規範餵養的育兒法,而是我調整孩子作息、規範餵養過程中「動態平衡」的思路。
看懂了這些思路,規範餵養一下子就變得很靈活,媽媽們不用苛刻地執行時間表也可以保證孩子正常的作息不被打亂,還可以隨著孩子的成長變化迅速調整生成新的作息時間表而不出狀況。
這些內容,是在規範餵養系列文章里見不到的。因為level 1還做不好就了解level 2,是個高風險低效率的做法,我寧可大家說滿媽的方法太過死板,普適性差,也不敢給沒有完全掌握規範餵養的媽媽放權。
這樣做有多危險,我心中有數。
對於level 1已經做的足夠好的媽媽,自然就能發現規範餵養中「自由」和「按需」的奧秘。如果媽媽們能做到不死扣時間表,自由切換間隔和餵養時間,寶寶依然吃好睡好長高高,就可以算達到level 2的階段了。有沒有level 3,當然有,這需要大家自己去領悟了。
我想說,她們才是真正懂得了「拿來主義」精髓所在——除了真拿,還要拿對了東西。她們擁有的,是透過現象看本質的眼睛。
◆ ◆ ◆ ◆ ◆
我很喜歡這位媽媽留言里的一句話:「用心儘力還要用對力氣」。
所以橙子說養娃是笨功夫,我並不能完全認同。關於帶娃,你必須要時刻保持警醒、冷靜、理智,調動起你全部的知識、常識,用心耐心去觀察去思考,笨不得!
熟能生巧勤能補拙的前提是,你得在正確的方向上。我相信每位媽媽都是用心儘力的,但很多功夫都是無用功,尤其是一些新觀點和指標上,太容易分散媽媽們的注意力,也容易擾亂媽媽們的心神安寧。
比如身高體重這件事,比如補鈣補維生素,比如大運動發展測評,比如早教,比如吃鹽喝水添輔食順序。滿媽不是說這些無關緊要,只是說有關緊要但遠沒到草木皆兵的程度。
這些指標咱們小時候是沒有的,並不妨礙大家健健康康快快樂樂長大成人求學畢業結婚生子成為棟樑。除了我們這一代,還有祖祖輩輩的先人證明,沒有這些「精益求精」,人類依然進化到了地球生物鏈頂端叱吒風雲。
這些指標都是為了讓孩子更好,而不是讓大家更焦慮,讓家庭關係更緊張。孩子的成長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靠一個個數字來衡量:今天重了50g,明天長高了1公分,每頓奶喝150毫升,每天保證奶量800毫升,要補400U的VD,6個月長2顆牙,8個月會爬,1歲半會說多少句話.....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你已經把太多精力都花在這些冷冰冰的數字上了,而忽略了對孩子最直觀反映的判斷。有多少媽媽連孩子的哭聲都解讀不出來,也不知道孩子身體表現和肢體動作代表什麼含義,無法分辨孩子的情緒是煩躁還是痛苦,也不知道該如何滿足並安撫自己的寶寶。
這些數字和指標正在降低你對孩子表情、情緒、生理心理需求的敏感。為什麼孩子每天開開心心,狀態良好,吃好睡好就不是健康的表現?一定要用規尺、量杯達到某個標準,哪怕孩子狀態不好也在所不惜?
如果這就是科學,我寧可只守著「要想小兒安,三分飢和寒」這句老話,至少這句話,真的讓我的孩子變得很開心很健康。只要他健康快樂,於我而言就足夠了。
這是「滿曰成長記」
只希望用接地氣的方式,把育兒書和專家的理論派變成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
http://weixin.qq.com/r/CXXK0mHExTy6rSWx9yAb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