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章《道德經》(3)

虛心實腹

不尚賢 ,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 ,使民不為盜﹔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

是以聖人之治 ,

虛其心,實其腹 ,

弱其志,強其骨 。

常使民無知無欲 。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

為無為,則無不治 。

何為道

智愚為何

初看《道德經》這一章,不免發出些不屑的感嘆,也許是對於老子不切實際的治國理念的否認,或者是對那句「常使民無知無欲」的憤怒,或者是對於看似幼稚想法的可笑。這一章,總是受到評價不高。

不過,真的是這樣嗎?

不尚賢 ,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 ,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賢者,非是賢能賢才,而是賢名。不尚賢,則是不崇尚於賢名。這段話便是對於上章「無為之教」的補充,聖人不崇尚賢名,是因為聖人心中一片光風霽月;而普通民眾則做不到這樣,尚賢名,渴望賢名帶來的一切附加之物,財、色、權,無賢能,如何辦呢?便生歹心,歹心生,歹事為,故而民亂。若無加以管理,則形成破窗效應,亂而愈亂,民心便不穩。

難得之貨,便與其相同。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貴難得之貨,便是故意囤積貨物,奇貨可居,便是商家之道。炒房團,炒蒜團,炒綠豆團,這些年間層出不窮,最後的結果無非就是一小部分人得利,大部分人墮入彀中。

為何大部分人會墮入彀中?太上道祖便言道:「可欲」。渴望著非己之財,見可欲,民心便亂。中國社會傳銷三十年不滅,且有愈演愈烈,愈打愈大之事。皆是由於尚賢、尚欲。

所以,尚賢才,不尚賢名;尚貨物,不尚慾望。約是太上道祖真意。

故而,第二段便是「是以聖人之治 ,虛其心,實其腹 ,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強其骨,實其腹,使民生活無憂(感覺有些艱難啊)。生存無憂,斷絕迷人雙眼之欲,斷絕求名求欲之志。(這豈不就是共產主義社會的寫照)

既然民眾「無知無欲」,則即是有亂智之人,也沒有做事的可能。故而最後言到「為無為,則無不治」。

大多數人,將這一章批判為,太上道祖的愚民政策,這與其有本質區別。民眾可智,可富,甚至朝代腐敗時可反,皆是本心所做,非屬本分之外。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公眾號六爻尋夢

weixin.qq.com/r/8Srz63D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如何對《老子》進行批判性閱讀?
道教修鍊看道德經怎麼樣?
大家對《道德經》有無相生的看法?
如何修道?
帛書版道德經是怎樣的?

TAG:道德经书籍 | 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