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楊振寧是活著的物理學家裡最偉大的不得體,那怎麼說才得體?
由一個詞引發的一篇嚴肅分析。
我們的語言,究竟能不能無視大眾的存在而傳播?
語言文字,也是學問啊;語文素養,也是素養啊。
事件簡述
今天,科學網公眾號發布了一篇《楊振寧在國家天文台講了什麼》的文章,由陳學雷撰文。文章第二自然段在介紹楊振寧先生的時候,是這麼講的「楊振寧先生是當前活著的物理學家中最為傑出者之一,而且他已95歲高齡,他的這次報告實為我台學術演講上空前之盛事」。
我認為「當前活著的物理學家」這個表述在這個場合非常不得體,寫作者似乎混淆了私下調侃和公開場合正式介紹這兩個截然不同的語境。而這一重大寫作錯誤,竟然沒有被微信編輯發現並改正。這種語文素養,實在令人堪憂。
鑒於此,我在文章下留言,提出改正建議。然而截至該文發布之時,未見留言被公開,也未收到回復。
該截圖在朋友圈公開後,大家也對這個表述紛紛表示驚詫。可見,這種表述確實令人很無語。
但也有朋友提出,是不是小題大做了啊?「活著的XX里最傑出的」這種表述很常見啊,知乎、微博等處,夸人都這麼誇,或許還是物理圈子裡的默契用語呢。或者,楊振寧先生都沒急,你急啥。或者,作者是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博士,科學素養很高。語文素養低一些無所謂。或者說,該篇文章通篇很好,就此一處,無關緊要。你只抓樹木,不見森林,特別沒意思。總結起來就一點:這是小瑕疵,犯不上。
或許,科學網微信公眾號的小編沒回復之前的留言,抱的也是上述那些想法。
是小題大做了嗎?其實不然,背後隱藏著一個語言規律。今天正好藉此機會,分享一下我的看法。看完就會明白,你說話,不僅僅是對一個人說;別人聽你說話,接受的信息,也不僅僅只從你的嘴裡來。
語言傳播結構分析
語言是約定俗成的,它不求形式邏輯上的正確,而求大眾公認的得體。我下面將從邏輯上分析一下這句話的合理性。
一個語言信號的發出,只是發出方對接受方施加影響嗎?不是的。語言不是點對點的單項聯繫,而是「點-面-點」的傳遞。語言信號的發出,是先營造一個語言場域,而接受方從這個語言場域中獲得信息(此單個語言場域受大眾語言場域的影響很大)。不論在公共場合、還是私密場合,語言規律都遵循這個模式。
「楊振寧是當前活著的物理學家中最為傑出者之一」,這句話在邏輯上沒問題,但是大眾認為不得體。因為這句話可以引申出很多「慣常引申意」來,例如:「怎麼還沒死呢」、「死了就不是最傑出的了」等等。信息發出方儘管主觀上不想表達這些「慣常引申意」,但是這個信息投入到了大眾的語言場域中,信息接受方不只是從發出方直接接受(接收到了最傑出這個信息),也會從大眾語言場域中接受(接收到了怎麼還沒死呢這個信息),所以就會造成雜波,即話外之音。而這個避免責任,是應該信息發出方來負責的。
而大眾語言場域是一個時間概念,而非空間概念。它代表的是一段時期內(時代)公眾對語言的共識,而非僅指代公共場合。這個大眾語言場域,不論是在公共場合、還是私密場合,都會存在。信息接受方接收信息的時候,都會受到大眾語言場域的影響。
如果信息接受方可以進行濾波,過濾到大眾語言場域的反饋,直接從信息發出方處取得信息,那固然很好。這需要一個溝通默契。比如:楊先生知道陳學雷的表達本意,而不去計較世俗大眾的看法。就是這種情況。
但是這種也是有條件的。如果在私密場合,信息發出方的發出的信息,其接收者,只有信息接受方一個。而在公共場合,信息發出方發出的信息,是一個公開廣播,其接收者,除目標信息接受者之外,還有圍觀的大眾。大眾會基於大眾語言場域對這個信息做出反饋,得體or不得體。如果得體,這個信息會對語言場域起到積極影響,如果不得體,這個信息會對語言場域起到消極影響。
舉幾個例子
例如:郭德綱經常調侃于謙的爸爸,有觀眾提出質疑,郭德綱回應稱「人本家兒都沒不樂意,你們說什麼呀」。這就是一個標準的不考慮大眾語言場域的例子。然而,郭德綱的例子有有特殊性,他是在一個特殊語言場域下進行的調侃,即相聲舞台環境。在這個語言場域下,默認倫理哏雖然低俗,但可接受。郭德綱也僅在舞台上調侃,其他場合都未調侃,把信息規範在了一個合適的語言場域。
另一個更貼合實際的例子是王思聰與林更新。王思聰在電子競技遊戲中對林更新進行嘲諷詈責,儘管事後信息發出方(王思聰)和信息接受方(林更新)都否認了該信息的本源含義,只承認調侃含義。但大眾語言場域仍然做出了反應,掀起了一場輿論風暴。
還有一則事例,發生於今日。支付寶於昨天(1月3日)推出了年度賬單,火爆於朋友圈。但昨夜凌晨,有律師岳屾山指出,支付寶使了一個小花招,在不顯眼的地方加上了「我同意芝麻服務協議」,令用戶在玩年度賬單的時候,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同意芝麻信用可以將用戶信息轉售第三方。其後,輿論遂反轉,支付寶飽受質疑。為應對輿論,支付寶連夜發表道歉聲明,但在這份嚴肅公文中,使用了「非常傻逼」、「愚蠢之極」等不文明用詞與激烈表達。
根據大眾語言場域理論,支付寶發出如此信息,除了字面上的道歉含義之外,應該還有對大眾語言場域進行其他攻擊的「慣常引申義」。
語言喜歡失真
語言,除了求大眾公認的得體,還有一個特性,它不求形式邏輯上的正確。雖需另文詳述,不過此處可以簡略說之:我們說「今天凍死人了」,邏輯上是不對的;我們說「你把飯灑了一世界」,事實上也不對;二人互罵,有一人說「我今天弄死你」,無論是當事方還是圍觀者,都不覺得信息接受方有生命危險。這幾個例子,都是不求邏輯正確,但是任何一個語言環境中的參與者都能提取出合理的信息來。為何能在不正確中提取合理呢?靠的就是約定俗成,即大眾語言場域的力量。
贅述這麼多,這是為了從邏輯上釐清語言規律:它不求形式邏輯上的正確,而求大眾公認的得體。既然這是一個客觀規律,那麼我們在日常表達上,就要遵循這個規律,培養自己的能力:簡化信息的能力、識別大眾語言場域的能力、準確傳遞信息的能力、預判信息接受方反應的能力、預判大眾反應的能力、富有效率傳遞信息的能力、得體傳遞信息的能力。
這個能力,我們稱之為,語文素養。該素養是人的基本素養之一。
究竟咋說才得體?
述而不作,是聖人。我們不是聖人,述後還應該作一下。所以,最後,我們幫陳學雷先生來解決一下這個語言困境,那句話究竟怎麼表述才好?
「楊振寧是當前在世的物理學家中最為傑出者之一」。這麼表達,得體否?
也不得體。
因為,這個語言困境的核心,就是對高齡老人來說,不應該強調「在世去世」這個概念。這是語言環境、起碼是漢語環境中,對老人的一個語言忌諱。儘管把「活著的」這個口語替換成「在世」這個書面語,看似文雅了,但依然不能改變這是個尷尬表達的現實。
我們漢語一般這麼說:「楊振寧是當今世界上最為傑出的物理學家之一」。請注意,當今世界上,的確是在指在世者之中,但是這個表述迴避了「在世去世」這個概念。還請注意,這個表述「主-謂-賓」結構,很簡潔;「傑出的」作賓語的定語,前置,符合語言習慣。而原來的表述中,語法結構相當複雜繁瑣。
還請注意,就算是剛才的表達,嚴格意義上講,也是有語病的。因為傳統上,漢語認為,「最」與「之一」不可共存。要麼說「最傑出的物理學家」,要麼說「傑出的物理學家之一」。但是,目前在各種公共用語中「最XXX的之一」句式已經很常見,大家也都可以理解為「最高檔的那批物理學家中的一個人」這種意思。
但是,「楊振寧是當今世界上最為傑出的物理學家之一」這個表述只能達意,不能傳情,不足以表達作者想要表達的強烈佩服之情。傳情達意是語言的基本功能,那麼我們該如何幫作者表述呢?
「楊振寧先生是如今這個星球上所有人類中最傑出的物理學家之一」。
這個表述,既拐彎抹角地強調了「在世」這個屬性,又迴避了「在世去世」這個概念,還融入了一點天文學的語言元素,很是應景,很是得體。只不過,就是有點吹捧了。
不過,在公共場合對勞苦功高的老年人進行適當的吹捧,不就是我們漢語環境中的最得體的語言習慣么?
橫議丨橫世評今,議筆如椽
廣告:
另外,組一個寫字社,大家死磕規範的書面語言,吼不吼呀?
有意者,留言聯繫喲。
推薦閱讀:
※你心目中的浪子是什麼樣子的?
※發奮和發憤這兩個詞的區別在哪?
TAG:咬文嚼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