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蔥日食記」——驢肉火燒:燕王與驢肉火燒!
其中驢肉火燒便是起源於河北,後來在河南地區也出現驢肉火燒,因其烹煮時間長,熟度透徹,色澤紅潤,肉香而不柴,香味綿長,在中國飲食文化中又是寶貴的一項財富。今天小蔥就和解密驢肉火燒!
驢肉火燒的歷史來歷:
保定的驢肉火燒據說起源於明初。朱棣起兵謀反,殺到如今的保定北部徐水漕河一帶,打了一場敗仗。
燕王眼瞅著餓得就要見閻王去了。士兵出了個主意,要他效仿古人殺馬吃。其實所謂「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馬肉纖維比較粗,不是特別好吃。但是飢不擇食,就把馬肉煮熟了夾著當地做的火燒吃了。哪知味道還很不錯。於是後來當地老百姓也開始殺馬做「馬肉火燒」,而且馬肉火燒因為曾經被皇上吃過而聲名大振。
但是好景不長,沒過多久,因為和蒙古人打仗需要馬。這裡的馬可不是做火燒吃的死馬,而是活生生的戰馬。馬成了戰略物資,當然就不能由著老百姓做火燒吃了。但是想吃馬肉火燒了怎麼辦啊?於是就出現了替代品——驢肉。驢肉纖維比馬肉細膩,而且純瘦不肥,自古就是下餚的佳品。而且保定一帶,屬於冀中平原,水草肥美,最適合養驢。
河北地區的驢有兩種,一種是沿海一帶的渤海驢,一種是山區和平原的太行驢。保定的驢一般都是太行驢,而河間的驢肉火燒是渤海驢,相比而言,太行驢的肉質更加細嫩一些,於是在種種際會之下,驢肉火燒就誕生了。
驢肉火燒還有一個傳說故事,它的這個故事也發生在保定。在保定和徐水之間的漕河地區,曾經有兩個較大的幫派:漕幫和鹽幫。漕幫把持漕河運輸,影響著京畿的民生。鹽幫以販賣私鹽為主,運輸上常常依賴漕幫。後二派起了爭鬥,鹽幫只好改私鹽水運為陸運,驢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但漕幫多次襲擊鹽幫的運鹽隊,常常獲勝,繳獲大量毛驢。後試以滷製驢肉為食,得美味。為了方便攜帶,以當地火燒裹夾驢肉以充乾糧。故爾保定漕河地區的驢肉火燒最為口味正宗。
驢肉火燒的家常做法:
原料:麵粉(白面)200克、酵母2克、溫水(約37度,即手溫)20克、牛奶110克。
輔料:油、辣醬(或甜辣醬,甜麵醬)、燒烤料各適量、熟驢肉(切片)、黃瓜(切片)、千島醬。
具體步驟:
1.將酵母放入小碗里,加入溫水,攪拌均勻,放置5分鐘.。
2.將麵粉放入盆中,中間開窩,倒入酵母水,牛奶。
3.先將酵母水和牛奶混合攪拌均勻,再由內而外劃圈拌入麵粉,攪拌至液體和麵粉融合後,下手將麵糰揉均勻(即三光:盆光,面光,手光),取出麵糰,在案板上揉面約10分鐘至麵糰光滑柔軟,收圓入盆,覆蓋保鮮膜,放置溫暖處發酵至兩倍大。
4.取出麵糰,再充分揉面10分鐘以上,排出多餘氣泡,最後揉成長條狀,均勻分成六等份,逐個揉圓,按扁,用擀杖擀成圓形薄餅。
5.最後餳發20分鐘左右,逐個用叉子在表面扎幾個眼兒(扎透),鋪墊上屜,開火,大火上汽後轉中小火蒸10分鐘,關火5分鐘後取出。
6.將每個小餅兩面分別刷一層薄油,刷醬,撒燒烤粉料。
7.烤箱250度預熱,中層烤5分鐘至表面微微上色即可,取出烤好的小餅,橫切開,加入驢肉片和黃瓜片即可。
驢肉火燒作為漢族的經典小吃,長久以來一直深受廣大群眾喜愛,無論是河北還是整個華北地區,你都可以見到它的身影,也許這就是中華飲食的魅力所在吧!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