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麻木、疼痛、沒力氣?你握滑鼠的手還好嗎?

今天外面人山人海,還是回家安靜的碼碼字吧,應該是今年最後一次更新了。今年在知乎上更新了50多萬字,謝謝努力的自己,也謝謝一直陪著我的你們!

愛你們的我!

現代社會,各行各業都少不了電腦的操作,滑鼠不離手、鍵盤不離身已經成了工作學習的常態,但當人們享受著滑鼠這一工具帶來的便利的同時,往往也因為忽視而讓手腕承受了不良姿勢的損害,引起了「滑鼠手」這一病症的高發。

「滑鼠手」是腕管綜合征的一種,從本質上來說是發生在腕管的周圍神經卡壓綜合征,損傷的組織是不可再生的神經,這意味著病症嚴重時可以導致永久性的神經功能障礙,但因為它的主要病因是易於去除的不良姿勢,所以它又是可以預防、早期可以逆轉的

「滑鼠手」病因

腕管綜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是正中神經在腕管內受壓而表現出的一組癥狀和體征。許多人把它與「滑鼠手」划上等號,但腕管綜合征早在計算機出現前就已經存在,臨床上好發人群也不是常用電腦者,所以準確的說,「滑鼠手」只是包含在腕管綜合征範圍內的一種。

腕管由腕骨構成底和兩側壁,上面覆蓋著腕橫韌帶,是一個骨、纖維隧道,也就是說這是一個四壁牢固的密閉空間,所以一切外源性壓迫、管腔變小和內容物增多等都可以使腕管內的壓力增大,從而壓迫到從這個管道中通過的正中神經,產生腕管綜合征。

「滑鼠手」則主要是手腕不良姿勢(一般為過伸)引起的腕管綜合征。不要小看手腕姿勢對腕管內壓力的影響,當過度屈腕(手腕向手心方向彎,也叫掌屈)時,腕管內的壓力是中立位的100倍;過度伸腕(手腕向手背方向盡量伸,又叫背伸)時,腕管內壓力是中立位的300倍。而且不良的滑鼠操作姿勢還會增加外界壓迫,手臂的重力會把手腕緊壓到桌面上。當然,短期的壓力改變不至於引起病變,但長期的高壓改變則會給正中神經帶來慢性損傷,引發相關癥狀。

「滑鼠手」表現

因為壓力損害的是正中神經,所以疾病表現出來的也是正中神經支配區域的感覺與運動障礙。

1.癥狀

患者首先會感到拇指、食指、中指指端麻木或疼痛,拿東西沒有力氣,尤其是中指。夜間或清晨癥狀最重,適當抖動手腕則可以減輕癥狀。

2.體征

體查可以發現拇指、食指和中指有感覺過敏或遲鈍,大魚際肌萎縮,拇指對掌無力。

腕部正中神經Tinel征陽性:叩擊正中神經損害的部位或其遠側,會出現其支配皮區的放電樣麻痛感或蟻走感。

屈腕試驗(Phalen征)陽性率在70%左右:屈肘、前臂上舉,雙腕同時屈曲90°,1分鐘內可以誘發出神經刺激癥狀。

3.檢查

大魚際肌肌電圖檢查及腕-指的正中神經傳導速度測定可顯示神經損害征。

「滑鼠手」治療

1.去除病因

不管是否是「純粹」的「滑鼠手」,改正不良的滑鼠使用姿勢對於預防、治療和防止複發都非常重要。不論是調整坐姿,還是使用合適的滑鼠墊,它們遵循的原則都是減少手腕的過伸程度,降低分布在手腕上的手臂重力。另外還可以嘗試更換滑鼠操作手,這不僅讓優勢手得到了休息,還鍛煉了自己的弱側手。

2.非手術治療

早期,腕關節制動固定在中立位。對於沒有腫瘤、沒有化膿性炎症的患者,在腕管內注射醋酸潑尼松龍可以收到較好效果。要注意不能將藥物注入正中神經內,否則可能因類固醇晶體積累而產生化學性炎症,反而加重癥狀。

3.手術治療

如果有腕管內腱鞘囊腫、病程長的慢性滑膜炎、異位肌腹等則應該手術切除;對於腕管壁已經增厚、腕管狹窄者可行腕橫韌帶切開減壓術;手術中如果發現正中神經已變硬或局限性膨大,應該行神經外膜切開,神經束間瘢痕切除神經松解術。

手術目前可在腕關節鏡下進行,這樣有切口小、創傷小、恢復期短、療效確切等優點。

腕關節鏡手術後

大家還愛看:

倩Sur:英語學習很乾很乾的乾貨 :和澳洲英語老師的一百封郵件 (05-01更新body language)zhuanlan.zhihu.com圖標倩Sur:在美國學醫及實習的一些經驗 | 周倩zhuanlan.zhihu.com圖標倩Sur:在赫爾辛基做外科醫生是一種什麼體驗?zhuanlan.zhihu.com圖標倩Sur:如何去美國做中醫、針灸師zhuanlan.zhihu.com圖標倩Sur:去美國、歐洲行醫,最好的時候在本科,其次是在拿到主治後zhuanlan.zhihu.com圖標倩Sur:周倩 的 Live -- 國內、美國、北歐(芬蘭)學醫和生活zhuanlan.zhihu.com圖標倩Sur:從零開始到6份美國Match面試邀請、美國醫師執照zhuanlan.zhihu.com圖標
推薦閱讀:

如何追求學醫的女孩子?
如何評價抗日名將馬德峰後代,渾元太極形意大師馬保國為練出「太極球」,拿師妹「試手」?
作為醫藥學生,應該怎麼正確地為身邊的親友提供正確的醫療保健建議?
我能控制自己從脊柱發散一股熱流到四肢,然後全身汗毛都會立起來。大家都是嗎??
如何忘記你?——記憶切除術

TAG:医学 | 健康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