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格局的第幾層?

之前看過一篇文章,說讀書和格局分為幾個層次,頗為有趣。

第一層只看自己的利弊得失。

第二層便可進階到跳出個人利益看全局,做事願意合作,力求雙贏。

第三層更高級,不僅能知得失,還能看興衰。

比如中產在子女教育上的焦慮,不少人看得到階層固化、上升之門被關閉,所不同的,在於有人想賭一把自己子女的運氣,有人卻覺得周期太長,還不如從自己下手。

這個層次,大抵已經會被認為有格局了,然而還有更高的境界。

第四層開始,便值得推敲了。

他們有著自洽的準則,不計較一時之得失,考慮問題的周期夠長,推導事情的框架體系足夠嚴密。

唯一不同的變數在於,對於真實信息的掌控力和對不同結果的選擇。

職業生涯中遇見這種人,配合會變得簡單許多,他們明確自己的目的,只看你給的籌碼夠不夠多。

情緒多數是偽裝,感情牌用來收買人心,若是遇見同類,就打開天窗說亮話,所謂聰明人的過招。

比如《大明王朝》里的嚴嵩,除了交代胡宗憲好好打勝仗外,也會交代倭寇不可不剿,也不可全剿,因大明不可一日無東南,東南不可一日無胡宗憲,只要胡不倒,嚴家就倒不了,比起那個把胡拒之門外的嚴世蕃不知高明了多少。

再比如審浙江大案的趙貞吉,雖然海瑞說他圓滑世故,不願得罪皇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可也說得出,朝廷交給我倆件大事,一是今年產50萬匹絲綢賣給洋人,彌補國庫空虛,二是籌集軍餉保證抗倭,現在怎麼可能因為張太岳(張居正)的一封信,就在浙江掀起滔天巨案?這類老成謀國的話,一下子就比拘泥於黨爭倒嚴的張居正和譚綸不知高出幾個層次。

當然,從後面的行為來看,他私心重於公心,但認為不破不立急於除掉嚴嵩的清流們,以及不管不顧手握道德大棒的海瑞們,對百姓而言,真的就比胡宗憲趙貞吉之流好么?他們懂對方的想法,卻各有各的底線,各有各的選擇。

所以才說,善良是種選擇,分寸二字,真是微妙。

這些人是不是足夠有格局了呢,那要看跟誰比,跟他們推崇的陽明公比,確實還差點意思。

精英主義久了,容易產生二元分裂。嘴上說著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心裡信奉的可能是弱肉強食那一套邏輯,就好比少林72項絕技已然修成,殺個人跟玩似的,又怎麼會打心裡尊重不懂武功的普通人呢。

這類人大多奉行達爾文主義,唯有強者(未必是社會意義上的強者)才願意真正平等的對話,連對弱者的悲憫之心,都帶著濃濃的上位者的優越感。

寫到這裡,也忍不住要檢討自己,曾幾何時,生活在聚光燈下、習慣好聽的順耳的話、對跟不上思路的人毫無耐心,少年得志嘴上不說心裡卻頗精英主義,讀書只有社會學和哲學的大部頭方能引起興趣,覺得外面的世界、和大部分的人,都無法帶來成長。

可加入窮游之後,認識了那麼多有趣的人,走了那麼多有趣的路,尤其今年春節在厚厚的雪地里,仰望灑遍天穹的極光後,真正理解,精進,不只在於深度,也可以在廣度,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都可以帶來心智的成長

二者結合更好,如同佛法能夠化解武功大成的戾氣一般,多讀書多旅行,也能讓人明白自身的渺小與狹隘。

所以,在基律納的第二天清晨,我發了信息給一個同樣困住自己的朋友,你我的問題,都在於,書讀得太少,而想得太多

個人看來,所謂第五層的悲憫,絕不是那種讀書人那種帶著酸腐氣和優越感的憐憫,更不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疏離和冷漠。

這些人不僅能洞穿全局,知悉起伏,但又能理解眾生百相,只是生物圈的每個鏈條罷了,並無高低之分。

做到這點的,不是聖人,也基本上符合儒家學說中追求的最高境界,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了。

離我們最近最知名的,莫過於王陽明,在風波不斷的朝堂和殺人放火的戰場,如何保證始終不失初心,真不是一件易事,所以良知論才千百年來被人傳頌。

心的分寸真是微妙,差一點便失了正義,也失了大道。這與康德的話不謀而合,能始終讓我敬畏的,除了頭頂燦爛的星空,就是內心的道德法則(這裡很有趣,不是外部的道德,而是內心的。社會化會帶來不少約束,然而大道就在那裡,亘古不變)。

所以,所謂格局,不過是洞悉一切後的普通人,不再給任何人分層。
推薦閱讀:

既然世界這麼複雜,書上的東西都已經陳舊,模型也不能完全描述世界的運行,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要讀書?
馬雲說「讀書無用」
一百三十八、讀書真有用
在荒島——遇見貓,遇見書,遇見自己

TAG:读书的意义 | 大明王朝1566 | 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