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制度——讀馬伯庸的《怎樣讓大明變得透明》
第一時間追完了馬親王的最新大作:』怎樣讓大明變得透明』。
親王從大明的黃冊制度入手,描述了明朝的興亡史。
讀完了感觸頗多,遂寫下些文字,算是對親王的敬意。
如果我們把明朝看作一個大公司,那麼黃冊制度就是公司員工信息登記表,記錄了員工入職(出生),職位(戶籍),薪水(財產),離職(死亡)等所有信息,藉此來獲取所有員工的信息,加以控制。
黃冊制度在建立之初,的確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幫助『一個新生政權已經度過了初期難關,徹底站穩腳跟,開始進入上升通道。』以至於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八年向天下頒布了』永不起科』的聖旨,對老百姓新開墾的耕地永不徵稅,因為他老人家覺得,自己設計的這一整套制度,憑藉當時的耕地數量,已經滿足了一個國家運轉的開銷。
然而,在朱元璋死後,他所得意的戶籍制度,卻越來越偏離了他預先設計的軌道,成了從中央到地方各個統制集團斂財的工具,連皇帝老兒也眼饞從中分了一杯羹。親王在文中描寫的種種利用這一制度來為自己獲利的各種奇技淫巧,讓人嘆為觀止。
最後,隨著大明的覆亡,黃冊也湮沒在歷史中。
讀完,想到一些問題:
其一,黃冊制度,到底是好還是壞?如果說是壞的,但它在初期,的確促進了經濟的復甦與增長,以至於朱元璋敢降旨宣布』永不起科』;如果說是好的,則在有明一朝的後期,圍繞著黃冊,又產生了那麼多齷齪的勾當?
這一問題,無法用涇渭分明的』好』與』壞』來回答。
從管理學的角度來看,任何的管理工具,都是中性的。它能產生什麼的效果,取決於這一工具握在誰的手裡,想要達成什麼樣的目的。
明太祖設計這一制度,他的目的是:
『第一、擊破橫亘在朝廷和基層之間的利益集團,提高對基層的掌控力。
第二、避免高昂的管理成本。』
也就是說,他想要以最低的成本,來控制整個帝國。以太祖可以隨時將貪污之人抽筋剝皮的聖威,這一套制度在他的手裡,的確達到了他的目的。
然而,他的兒孫,卻無他的霸氣,萬曆二十多年不親朝政,其實是在以皇權與文官集團的官權進行對抗,也反映了皇權了式微和官權的強大。這種情況下,皇帝也就無法將這一工具能牢牢握在自己手裡,達到太祖設計這一制度的初衷。
當這一工具還掌握在皇帝手裡時,它是為了實現皇帝一人目標的工具。當它落在整個官僚集團手裡後,它成了眾人為了實現各自目標的工具。
於是,我們看到了,鄉里的豪紳大戶與官吏勾結,篡改黃冊數據為自己謀利;地方政府靠指定黃冊材料供應和編撰來牟利;黃冊庫靠』駁查』進行罰款來營收;中央各個部門,看到黃冊庫有錢了,就趁火打劫;連皇帝老兒也趁機撈上一把。
因此,黃冊之好壞,不在其自身,在於掌柄者。
其二,當黃冊制在明朝後期變得臭名昭著時,為什麼沒有人來改變它?
這一點,親王在文中已經給出了解答:『因為這條線上沾染了太多利益,是政治上的雷區。何況黃冊雖然失去了賦役之用,尚還有錮民的功效,對於越發洶湧的流民大潮來說,多少有點緩衝作用。』
當制度由頂層設計而推行,其終結也必須需要由頂層來宣布。然而,當中下層已經藉此制度來尋租利益時,頂層想終結,也會受到中下層的抵觸。張居正的一條鞭法,意在將『稅從人出』改為』稅從田出』,受到了整個官僚體系的抵制。可見,制度產生的權力一旦移手,想改變就很困難了。
其三,我們能從一開始就設計一個很好的制度,可以保永世太平嗎?
很遺憾,沒有。美國『獨立宣言』所確立的民主制度,為無數的國家所推崇和效仿,也是在不斷的爭議和微調過程中。因為社會的進步,會出現很多我們在設計制度時所無法預料到的情況出現,自然在設計制度時也無法考慮進去。從這一點上看,』摸著石頭過河』是有著現實的意義的。
我們讀史,如果只是當個故事來看個熱鬧,或者只是感嘆幾句,那麼就讀得浮淺了。讀史正確打開方式是,這段歷史,對我們有什麼現實意義?
國家層面的事情,不是我等小民能有所置喙的。我簡單說幾句對於作為一個管理者的啟示。
公司運營,離不開制度的規範。
制度作為工具,本意是為了約束人的行為,使人的行為具有可預見性,能夠加以控制,最終達成公司的目標。
從這個角度來看,當我們制定製度時,我們是基於當前或稍遠一些時間段的情況來制定的,太遠的未來我們看不清,特別對於當下變化日益加速的時代。因此,我們需要時時反省我們的制度,還適用嗎?
舉個例子,我們都會遇到的一種公司制度:考勤。
這一制度,原意是想讓員工的工作滿足規定的時間要求,達到生產的目標。
它是隨著歐洲第一次工業革命產生的工廠制而產生的,由工廠主確定,用來約束工人的行為,特別是準時上下班,至今仍被很多公司奉為圭臬。它在工業化的進程中的確起到了相當的積極作用。如,流水線的生產是需要多名工人協調統一工作,才能保證產品的順利產出,如果某一個環節的工人遲到早退,其他環節的工人就必須停下來,則整個生產就受到了影響。此時,準時上下班的考勤,就顯得尤為重要。
當社會發展到信息時代後,很多公司的主要員工不是從事體力勞動的流水線上的工人,而是人事腦力勞動的』知識工作者』。
『知識工作者』這一定義,是由德魯克提出來的,其中一條很重要的原則是要調動知識工作者的』責任心』,唯有他們認為工作是自己的責任,有動力去完成時,他們的產出才是有效的,而不是一天禁固在辦公室八小時就能產出。從這個意義上看,考勤制,對知識工作者已經失去了正面的積極作用,是時候進行改變了。
最後,借用親王的一句話來結束本文:『一直以來,黃冊就是大明政治的一個晴雨表。黃冊本身的質量和數量,足以反映政治是否清明、國力是否上升、對基層的控制是否有效。』
同樣,公司的任何一個制度,也是公司經營的一個晴雨表,制度本身的制定和執行情況,反映了公司經營是否良好,員工是否滿意,競爭是否有力。
推薦閱讀:
※史學家如何看待馬伯庸的文章?
※怎樣才可以聯繫上馬伯庸馬親王並跟他吃上一頓飯或者喝一次茶?
※如何評價《古董局中局》?
※馬伯庸評論過的網路小說有哪些?
※馬伯庸作品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