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冬至,你所不知道的那些趣事兒

文/W吃貨科學家

又一年冬至。

《中國天文年曆》顯示,北京時間12月22日12時48分,迎來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節氣。

老話說,「冬至大過年」。古人認為,從冬季開始,生命活動開始由衰轉盛,由靜轉動,是陽氣上升的開始,所謂冬至一陽生。

「至「就是極致的意思:這一天,陰寒達到最極致的狀態,白天最短,黑夜最長。所以,這一天要早早的上床睡覺,不能熬夜瞎折騰。

平和、安靜,是這一天里最應該有的狀態。

就像《三聯生活節氣》里曾經寫到的那樣:冬至是一個安靜之節。這是為順應陽氣剛萌動的天時地理,由此,這一日要關閉城門,關閉市場,停息戰事,禁止喧鬧,所以,冬至夜視一年中最安靜的長夜。

《後漢書》中記載到:「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日而後省事。」這五天,朝廷不僅要放假休息而且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歇業。而親朋好友則互相拜訪問候,以美食相贈,愉快地度過這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難怪我曾經聽聞有一些講究的中醫生,在冬至這一天幾乎不下地,整天都在床上躺著靜養呢。

情緒要平穩,不勞心不勞神,同時也不能出大汗,否則會影響內在的陽氣。

冬至在吃食上也很有講究。

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關於南北方飲食的差異,到底應該吃水餃還是湯圓呢?

其實,如果翻開古書去查閱會發現,那時候北方在冬至之時吃的是餛飩,而並非水餃。

一是取了餛飩的諧音,表示「混沌初開」的意思。按道教的說法,元始天尊即盤古,二儀未分,天地日月未成時,狀如雞子,混沌玄黃,盤古游於其中而開天闢地。

另外,我理解餛飩皮薄,也比水餃更易消化。據傳乾隆皇帝冬至之日吃的餛飩是素餡兒的,以乾菜為主,有長壽菜(馬齒莧)、金針菜、木耳,輔以蘑菇、筍絲、麥筋這素三鮮。

吃的餛飩數量也有講究,要不多不少,正好九個,「九「為陽數之極,有吉祥之意。

而慈禧太后每年冬至時節,則必吃元寶餛飩,她的這碗餛飩也是要裝九個。同時,餛飩餡兒里必有韭菜,寓意天長地久(韭),會有好彩頭。

有趣的是,清朝的皇帝怕八旗官員們不思進取,會在冬至的第二天凌晨開一個「涼棚宴。

食物是涼的,除了皇帝有一把椅子,官員們都必須坐在鋪地的棕毯上,太和殿的窗戶還都必須打開,要頂著寒風吃。經過奏樂、唱贊、受酒禮、行受茶禮等一套繁瑣的節目表演,就快到了中午了。據說因為曾經有體弱的官員凍死了,這個宴席也就逐漸取消了。

即使你是皇帝,不合乎時宜,不順應自然的行為,也不會長久。

從冬至開始,我們就要「數九」,九天為一個單位,從「一九」數到「九九」。這九九八十一天,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數九寒天「,其中「三九」和「四九」最冷。

表面上看,寒冷程度在逐步的加深,內在看卻是陽氣在生髮,向春暖花開一步步的走近。

過節,是一種節目的慶祝,更是一個觀察大自然、體味傳統的好時機。

冬至,陰陽二極自然轉化的過程,不就是否極泰來嗎?


推薦閱讀:

冬至為什麼不是最冷?
按照北方部分地區的習俗,到底是冬至吃餃子還是立冬吃餃子?

TAG:冬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