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憤怒

來訪者:他這個人,真是沒良心。星期六早上,妹妹一早下去買了早餐回來,他一看到就發脾氣,「你怎麼買早餐的?你明明知道你喜歡吃的我也喜歡,你為什麼只買一份?你怎麼這麼笨!」搞得妹妹不開心,在那裡哭。

張老師:那份早餐最後是誰吃了?

來訪者:妹妹吃了。

張老師:是您拿給妹妹的?是妹妹自己搶到手的?還是怎樣?

來訪者:是他留給妹妹的。

張老師:他知道妹妹喜歡吃什麼,他發脾氣的時候已經決定要把那份自己也喜歡吃的早餐讓給妹妹。是這樣嗎?

來訪者:是。

張老師:其實他也關心妹妹、也疼愛妹妹的,是不是?

來訪者:是,有時候他還是很關心媽媽,很關心妹妹的。

張老師:那您覺得他為什麼發脾氣呢?

來訪者:沒有自己喜歡吃的早餐。

家庭生活從來就不缺少溫情的畫面,每一個人都會有許多溫暖的回憶,只是我們太習以為常了,慢慢的就以為理所當然。夫妻之間被照顧而不知感激,親子之間被關愛而不知感恩……辛勞付出被熟視無睹,願望要求得不到滿足……慢慢的,家庭生活就被抱怨和指責填滿了。

不是沒有愛,只是不會表達

周末的早晨,從慵懶的夢中醒來,已經有一份熱騰騰的早餐擺在桌上,這是尋常卻又多麼讓人感動的幸福。可是習慣了,只看得到自己不滿意的一塊,於是埋怨、解釋、指責、憤怒……戰爭就這樣開始了。

一個十來歲的男孩,關注並記得家人的生活好惡,甚至已經讓出自己也喜歡的美食而將就其它,這當然就是關心,就是愛。只是,他也習慣了被照顧被關愛,他的善意和付出也被無視了。這個家庭的每個人都在關愛著對方,都在付出,也都在忽視,也都在報怨,他們之間不是沒有關愛,而是大家都習慣,也不懂得如何表達。

愛不被理解,剩下的就只有憤怒

對於付出者來說,也許本來就沒有要求回報,所以我們以為愛是不需要表達的,但是一旦付出不被理解,付出者就容易覺得委屈,付出不被接受,付出者就容易產生憤怒。理解別人的善意,感謝別人的付出,這不止是人際交往的原則,也是家庭和諧的需要。

哥哥也許是習慣了妹妹的付出,所以沒有表達出任何的感激之情,所以直接看到了不能滿足自己的地方,他的挑剔和指責對妹妹而言,就是莫大的委屈。愛不被理解,剩下的就只有憤怒,如果懂得相處之道,還能避免衝突,否則,就只能聽任硝煙瀰漫了。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

兒子為什麼這樣「沒良心」,他怎麼不對妹妹的付出表示一下感謝?聽聽母親的話就知道了,因為母親也不曾理解和感激兒子的善意,當她陳述這件事情時,也都是不滿和指責。孩子只是按照自己親身體驗到的方式來表達情感,他們學會的是父母的人際處理方式。

很明顯,兒子也是有委屈的,不管是有意無意主動被動,他都需要在這樣的時候做出犧牲,他有情緒,也有要求,做父母的如果能夠理解他,並且幫助他學會理性的處理情緒,巧妙地提出要求,家庭中會少很多糾紛。

推薦閱讀:

孩子少與爸媽飯桌上吃飯,為什麼會影響未來成績?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有道理嗎?
7歲琴童,每天只有上午去學校上課,下午回家,作業量也很少,自由時間較多,請問如何安排練琴時間?
有了自己的孩子,你會採取哪些和自己父母不一樣的兒童教養方式?
平安夜裡,尋找寶龍城一位陌生好人

TAG:家庭教育 | 家庭关系 | 家庭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