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無之妙,玄之又玄(道德經講讀之四)
把「天地之始」名之為「無」、把「萬物之母」名之為「有」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古人和中國傳統哲學對於天地、宇宙、萬物的起源曾經做過多方位、多視角的廣泛探索,有天地萬物本源於一氣的氣一元論,有天地宇宙本源於混沌的混沌說,有易有太極是生兩儀的太極說,甚至還有混元、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極演進理論,加上陰陽兩儀四象,這些都可以成為命名天地萬物的源起。但是,所有這些似乎都不如「無」和「有」兩個名字更有意思,都不如用這兩個名字來詮釋道的真諦、幫助人們領悟道的玄妙更合適、更具啟迪。
因此老子接著說,「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徼」讀jiào、這裡是邊界的意思。既然我們把「無」做了「天地之始」的名、把「有」做了「萬物之母」的名,「故」、所以我們就可以「常無」、常常思考「無」的問題,或者想像「無」所代表的世界是個什麼樣子,「欲以觀其妙」、用這種方法來體會、洞觀「無」的奇妙。同樣,我們可以「常有」、常常思考「有」的問題,或者想像「有」所代表的世界是個什麼樣子,「欲以觀其徼」、用這種方法來體察、洞觀「有」的邊際。
我們可以學著古人的樣子來冥思,想像「無」的世界的樣子。「無」的世界真的是一無所有么?茫茫然天地上下、鬱郁乎六合內外,那萬有的名相無不空蕩蕩充滿其間,這種感覺如夢似幻、奇妙無窮、無際無涯。可是,這無窮、無際與無涯,還能稱得上「無」么?
再來想像一下「有」的世界。有的世界充滿了萬物。萬物萬有。萬之大,不可以勝數,物外有物、天外有天,(有如何解為無,是個難點,暫存待補)。
如此看來,這不就是無也即有、有也即無嗎?佛家說,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色二名,實為一也。用空與色的關係來解讀有無,那麼就是有即是無、無即是有,無有二名,也實為一也。這也像一枚硬幣的兩面,一反一正,哪是反哪是正關鍵看你怎麼定義。隨便拿一枚硬幣問一個人,哪是反哪是正,從沒有過大眾統一的認識。所以空與色、反與正、無和有,無一不是事物的一體兩面的不同表述而已。所以老子緊接著明確地告訴我們,「此兩者同出而異名」,「無」和「有」兩者,同出一源、互為表裡,只是叫法不同、名字各異而已。
當然,這麼認識「無」和「有」,應該說兩者都很玄妙,所以老子說,「同謂之玄」,這種稱謂說起來都大有玄的味道。
但玄有玄的妙用,「玄之又玄」乃是「眾妙之門」。
玄的意思是黑色。據說玄本來是指古代天文學上所用的圭表測量時間時圭表所投到地面上的陰影。就是這表與圭間的且玄且虛的陰影,就能夠使人們測得一年四至八節二十四節氣的日子,使人們知道地球繞太陽一圈兒的時間,幫助人們認識時空運轉,你說玄也不玄?其實這也僅僅是第一層的玄機而已。如果我們能夠思考透那「玄之又玄」的陰影背後的陰影、玄背後的玄、玄機背後的玄機,還有什麼玄妙之門不能夠被我們打開呢?
玄的問題是這樣,要想悟透「道」的道理、「道」的玄機又豈不是如此呢?
歡迎拍磚,尤其是關於解有為無的解讀,希望大家有好的建議
推薦閱讀:
※怎麼看待或理解「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怎麼能夠學習道家?
※現在的年輕人,需要去背誦論語、老子、孫子兵法、周易這樣的書嗎?
※老子是不是僅靠心境就飛升成仙?
※約翰凱奇的四分三十三秒與老子的「大音希聲」是否有著相同的音樂美學觀念和審美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