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劉仲敬封建自由系列重要講話讀本(一)
劉仲敬論齊桓公
按語:
齊桓公是諸夏時代的諸國盟主,是諸夏的裁決者,放到今天,相當於新羅馬的地位。
顧頡剛:「為了周平王的微弱,鄭莊公的強暴,使得中原諸國化作一盤散沙,而楚人的勢力這般強盛,戎狄的馳騁又這等自由,夏、商、周以來積累了千餘年的文化真動搖了。齊桓公處於如此艱危的時局,靠著自己的國力和一班好輔佐,創造出『霸』的新政治來,維持諸夏的組織和文化,使得各國人民在這均勢小康的機構之下慢慢作內部的發育,擴充智慧,融合情感,整齊國紀,畫一民志,所以霸政行了百餘年,文化的進步真是快極了,戰國時代燦爛的建設便是孕育在那時的。」
問:如果有另一個存在諸夏的平行世界,諸夏各國間是一種什麼關係?會不會有類似歐盟的組織?哪一國實力最強能擔當領導者的責任?
劉仲敬:那就是晉文公和齊桓公的世界了。多國體系自然會產生出一個或者幾個聯盟,各個聯盟都會產生出自己的盟主,因為actor的數目太多,所以不會有確定的博弈路徑。總的說來,產生幾個聯盟的可能性比產生一個聯盟的可能性要大得多。例如像現在這種情況,吳越和南粵這兩個地方都有做盟主的資格,而且彼此之間都是互不相下的。從民國初年那種准解體狀況就可以看出,只要粵人有機會的話,就不會讓吳人壓到他們頭上,反過來也是一樣。而那些沒有太大的機會和野心充當領袖的小的邦國,像湖湘之類的邦國,就會夾在南北之間,不斷地合縱連橫,不斷地改變它自己相對的立場。但是幾個大的核心應該是相當穩定的。
問:請詳細介紹下您提到的那兩位對江淮國影響深遠的重要人物。
劉仲敬:江淮原先的政治體制是有利於小邦的,所以它產生了大多數比較熱愛和平和物質生活、而不太善戰的眾多小邦。但是周人興起以後,這種格局被打破了。周公第二次東征,把奄和蒲姑這兩個東夷的大國消滅了,導致大批東夷人南下衝擊淮夷,也就是江淮所在的領地。這個衝擊導致了江淮的建國運動,產生了江淮大國徐國。徐偃王就是江淮各國以盟主身份產生的大國領袖。他在江淮系統中的地位,相當於齊桓公在諸夏中的地位。也就是他把江淮各國聯合起來抵抗周人的進攻,而且一再取得大勝。在極盛時期,他的勢力差不多跟周天子相等,是東西對立的局面。楊行密呢,則是近世江淮經濟區和政治體系的創始者,他建立了以揚州大運河為核心的經濟體系。
宋襄公寧願打敗仗也要講紳士風度,當時人士非常佩服,才會把這個失敗者跟齊桓公、晉文公放在同樣的高度,否則因為本領差而打敗仗的人多的是,哪有載入史冊的資格。後人如果認為他是傻瓜,就說明貴族文明已經滅亡。
某討論人:從歷史上來看,從荷蘭到英國到美國,國際社會的莊家越來越大,現在是美國。我覺得如果按照您的解釋體系,中國是沒有辦法挑戰美國的國際體系的,美國玩兒的是全世界最好的資產,我們玩兒的是全世界最爛的資產。那下一個世界體系會在何時開始?
劉仲敬:我看未來幾十年內是沒什麼可能性的。美國體系打不倒,因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結果實際上是支持了美國的全球體系,所以美國人才肯維護你。說中國是搭便車,但實際上中國也就像是埃及支持羅馬那樣,把自己賺到的錢用來支持美國的經濟體系。就在這種前提下你才能玩兒的下去。如果你搞平行體系的話,玩兒倒的是你自己,這是肯定的。要找一個可以替代美國的,在現存的民族國家當中,沒有一個是足夠稱職的。我覺得按照這種情況發展下去,那就只有兩個結局了:一個開放的結局、一個封閉的結局。封閉的結局就是假定,今天的地球像是羅馬時代的地中海世界那樣,已經是邊界封閉了,不可能再有一個無限的新邊疆,不會再出現新的國家。那在這個情況下,那麼美國在全世界維持秩序的負擔,早晚要通過某種形式,分散給各國,金融形式就可以扮演這個角色。比如說中國如果支持美國的國債體系去打伊拉克或者幹什麼,那就可以理解為,中國作為埃及向羅馬納貢,維持羅馬的帝國體系。其他國家通過其他不同的形式:有作戰能力的,像波蘭那樣出兵去幫助美國;沒有作戰能力的像中國那樣,出錢去幫助美國,共同維護這個羅馬式的體系。而這個體系擴大的可能性低於降低,最後很可能變成,以後無論什麼事情,大家都像敘利亞一樣,都指望著奧巴馬該幹什麼。奧巴馬不能給你白乾,他出了兵,你多少要給他一點錢,給他一點兵。最後就變成這樣,他就像是齊桓公、晉文公那樣,帶領國際警察部隊去做這做那。
北顧難存衛,東途恥帝秦。——劉仲敬《血木悲歌》
【注釋】
存衛:齊桓公將被北狄滅掉的衛國遺民送往黃河南岸,重建衛國。
像大明朝倒台的時候,滿洲人迅速侵佔了整個帝國,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滿人的戰鬥力一定比以前的,比如說女真人、契丹人,或者晉文公、齊桓公要強得多。主要是因為它所征服,或者不如說是接管的對象,也就是大明朝,迅速地陷入了內部的瓦解中,因此製造了一個秩序上的真空。你可以說,對付沒有抵抗力的對手,只需要很少的力量就足夠了;對待有抵抗力的對手的話,花很大的力量也沒有用。
夏為商周共主,諸夏之稱,便於統戰。其時,漢陽諸姬,楚實盡之。衛破,狄人臨河。此即「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 之真義。齊遷衛於河南,「國聯」以防河為急。《詩經?清人》所載,即今所謂「多國部隊鄭國支隊」。以漢儒解經之意,高克為鄭伯(鄭文公)欲去之臣,出師大有借刀殺人之心;高克亦逍遙河上,全無鬥志,未戰而潰,棄鄭出亡,絕不信任本國正義。 於是,河防洞開。齊、鄭皆置若罔聞。桓公沒而齊亂,宋襄定齊亂繼伯業,隨即興師伐楚。 由此可見,當時諸夏寄望於盟主者究為何物。
在春秋戰國時代,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對待趙武靈王或者是齊桓公這樣的諸侯是非常軟弱的,那時候諸夏列國很容易擴張而蠻族很難征服。而到宋明時代,情況就顛倒過來了。部落組織堅強團結,郡縣制下的散沙社會混亂懈怠。雙方的組織資源顛倒過來了。
推薦閱讀:
※費拉化和內卷化有何異同?
※什麼是德性,什麼是支性?
※感覺姨學的理論很強啊,想問問港台是怎麼看姨學的?
※「大洪水」理論的實證考察(十):濟南大學被姨肛鎖定
※大洪水理論的實證考察(八):今年要警惕發生「姊妹型」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