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面罩唱法」的科學技術!】

「面罩唱法」這樣練習,讓聲音集中、明亮。

找到「聲門適度感」

面罩共鳴的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聲音進入面罩以後,會產生一種頻率很高的泛音。這種高泛音的色彩像緞子一般富有光澤,像銀鈴一般悅耳,成為無數歌者夢寐以求的目標。那麼,高泛音是如何形成的呢?除了良好的呼吸動力的支持和通暢的共鳴空間外,「聲門適度感」就成了一個十分關鍵的環節。

「聲門」就是聲帶閉合的間隙,所謂「聲門適度感」就是歌唱發聲時聲帶的適度閉合:閉得太緊,氣息就不通暢,而且聲帶上容易掛著喉嚨肌肉的力量,干擾了兩條聲帶各自產生的分段振動,於是只有整體振動的基音頻率,沒有分段的、邊緣振動的泛音組合頻率,所以,聲音色彩就不美了。反之,如果閉合無力,聲門就會漏氣,聲音也必然空洞無力。要想使自己的音色美,聲帶閉合的「聲門」必須「適度」。

沈湘先生說:「要想讓『聲門適度』,先就不能在發聲時主動閉合聲帶,這樣,容易把『門』關死,嗓子上老掛勁兒。我說,在聲門上是找氣兒不找勁兒,感覺氣和聲音混在一起,一道從『嗓子眼兒』出來。」在本書前章有關打開喉嚨的一節中我們曾談到,沈先生說的這個嗓子眼兒,也就是我們說的胸的「支點」。這個「支點」不在喉嚨里,而在胸部第二鈕扣處;這是美聲唱法的音源的發聲位置。

沈先生說的「在聲門上是找氣兒不找勁兒」,意思是不要用強硬的聲門閉合來起音,而要用類似「軟起音」的起音方法:「起音時在『嗓子眼兒』的位置上輕輕一『嘆氣』,氣一碰『嗓子眼兒』就響了。」這時,嗓子上沒有任何多餘的力量,明亮的高泛音音色,似薄薄的蟬翼,高高地懸在頭腔鳴響,悠長嘹亮,餘音繞梁。

觀察自己的「聲門」是否適度,可以從兩個感覺上檢查:一是從內在肌肉運動感覺上看自己的嗓子周圍和下巴是否都很鬆弛,沒有任何多餘的勁;二是靠「聽覺」,聽自己的音色是否透明清澈、連貫流暢、優美動聽。

多練「哼鳴」

初學歌唱的人,要想得到聲音的高位置獲得面罩共鳴,最好多練「哼嗚」練習。當歌者全方位地打開了喉嚨,尤其是把聲音送進打開了的鼻咽腔時,他(她)的鼻腔、面罩部分就有一種暈乎乎的、近似於麻木的感覺,這說明歌者打開鼻咽腔,把聲音哼到頭上去了。在義大利有個說法:你能哼到哪裡,就能唱到哪裡。

「哼鳴」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動作,有的人在得意高興的時候哼,有的人則往往把自己的不滿或不服氣的情緒用一聲「哼!」來表達。歌唱中的哼和生活中的哼在原則上沒有什麼不同。只是歌唱中的哼要求喉嚨要打開,而且要把「哼」的感覺貼在嘆氣的深呼吸支持之上。否則,是哼不到面罩里去的。哼的感覺如果對頭,帶出來的聲音就比較通暢,位置也高。哼的方法如果不對,帶出來的聲音則可能又緊又僵。

檢驗哼鳴方法正確與否,通常採用以下這種辦法:在哼鳴時,看嘴巴是否能自由動作而又不影響發聲,如張著嘴哼和閉著嘴哼一個樣,音色不變時,就說明方法基本對頭,聲音已經進入了高位置的面罩里,這時,嘴巴咬字也不會影響聲音了。

模仿小聲哭泣的感覺

模仿小聲哭泣的感覺能夠幫助體會面罩共鳴。為什麼這樣說呢?首先要搞清楚,為什麼小聲練習要多於大聲練。

為什麼要模仿哭泣時的感覺呢?細心的人一定曾經注意過:當人們在痛哭時,或在嗚咽時,音色會發生變化。平常聲音比較細的人,這時聲音變寬了;平時音色比較亮的人,這時音色變暗了;就連平時聲音比較單薄的人,這時聲音彷彿也變厚了。義大利聲樂家貝基先生來華講學時,也曾在課堂上用嚎啕的哭狀來給人們作聲音示範。這是為什麼呢?百姓唱歌讓老百姓也會唱歌!

不妨自己細細地琢磨一下哭泣時的喉嚨狀態,當人們在哭泣時,之所以聲音變寬了,變暗了,就是因為於無意之中自然地打開了喉嚨,整個咽部處於比較激動的擴張狀態,聲帶也變薄了;同時,喉結的位置也比較低。最可貴的是:此時喉結的位置雖低,但舌根卻一點兒也不壓;軟齶也比較興奮地向上抬起;鼻腔也是比較通暢的,在鼻腔里有一種「嗡嗡」的回聲感;這時橫膈膜的動作幅度,也比平時要大得多,深得多。所有這些,恰恰是我們平日在聲樂課堂上所苦心鑽研,苦苦追求的。當然,我們歌唱時,要根據歌曲的詞曲內容來決定我們的情緒和情感,而不能老帶哭腔,我們模仿借鑒的僅僅只是此時的發聲狀態。

我們模仿小聲哭泣時的感覺,是不是很有利於幫助我們體會面罩共鳴的感覺呢?當然,從理論分析上我們很容易搞明白,難點在於實踐中如何把握,如何把握自己的發聲狀態,這也是我們學唱需要動腦筋琢磨、需要請老師的原因。

(專業系統零基礎學唱歌微信:675744945)

【評論美三代 點贊富一生,謝謝你!】

推薦閱讀:

有什麼KTV里適合唱的,逼格比較高的歌曲?
【正確發聲方法--高音上不去?聲音不夠洪亮?送給愛唱歌的你!】全面方法
【這5個聲樂技巧訓練,讓你瞬間唱好歌!】

TAG:唱歌 | 唱歌技巧 | 唱歌练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