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裝BIM者看書之《BIM的關鍵力量》

其實我已經很久沒有看BIM相關的書籍,而且書架上還有很多沒看過,所以本來並不打算入手這本書。但自從這書出版之後,我吃早餐的時候,就會看到 @陳光 老師在刷朋友圈;吃午飯的時候,又會看到陳光老師在刷朋友圈;吃晚飯的時候,雙會看到陳光老師在刷朋友圈;吃宵夜的時候,叒會看到陳光老師在刷朋友圈。甚至半夜起床噓噓的是時候(吃宵夜的時候水喝多了,跟腎沒關係,腎好著呢,大家別多想),叕會看到陳光老師在刷朋友圈。然後我就不自覺地下了單。不過既然買了,就稍微琢磨起來,順便湊篇文章。

一、全書梗概

閱讀之後,我把這本《BIM的關鍵力量》分為:BIM基礎知識、BIM實施步驟、BIM實施詳細,彩蛋四個部分。全書由淺到深,由概要到仔細地對BIM理論與實施方法作出精鍊的解說。

第一部分:BIM基礎知識

第一章中,作者對BIM過程及BIM管理,作出如下定義:「BIM過程是指創建、分析並使用富含各類信息的三位模型」;「BIM管理是指在項目全生命周期內對富含各類信息的三維模型進行管理和維護」。在這兩個定義的基礎上,再陸續對BIM的優勢、BIM的成熟度、Open BIM等花邊內容作出說明。

第二章主要提及BIM在規格、設計、施工、FM管理、逆向建模這個五個項目階段里,分別有哪些應用點。

第三章主要提及3D、4D、5D、6D這個四個維度的BIM特定與功能。

第二部分:BIM實施步驟

第四章講述繪製「BIM實施線路圖」(我個人理解為使BIM能在公司里滲透的策略書)的具體要內容及要領。「BIM線路圖」,能為組織提供一個套方向清晰的BIM實施動作,一步接一步地將BIM實施起來。先是組織的自我測評,理解現時組織的真實情況,尋找需要改進的領域。然後訂立短期與長期目標,對團隊進行培訓、尋找試點項目、編製各方面的標準等。

第五章講述BIM團隊應該由哪些職位組成,以及這些職位各自的職能是什麼。

第六章所說的「BIM工作流程」,我個人理解為:任務模塊化。例如現在有一個為「碰撞檢測任務」的模塊,那麼不管在A項目還是B項目中,執行這個「碰撞檢測任務」的工作流程應該是一摸一樣的。制定這一系列的標準任務模塊,統一執行任務的操作流程,有助於保證任務能達到的預期結果,以及完成任務時能輸出正確的格式。

第三部分:BIM實施要點

第七章講述了軟體、硬體的類型,以及挑選軟/硬體前需要考慮的問題。例如根據BIM的應用目的來選擇正確的軟體。

第八章涉及了建模、協作、算量、模板、BIM項目執行計劃等一系列標準文件的應該包含的內容。例如在協作標準中,就應該明確進行模型協作的軟體,模型轉換格式標準等。

第九章講述了模型的LOD級別,還有「BIM構件對象庫」(很好奇為什麼不直接叫族庫)的制定與維護。

第十章講述如何對包含大量項目信息的三維模型進行管理。根據數據輸入、輸出、產生過程、歸檔來對數據進行分類。並時刻對數據的質量進行規範的檢查。對數據的歸檔、備份、交換提及了一些基本的原則。還為文件夾結構、文件命名提出了相關的建議。

第四部分:花邊信息

總結部分介紹幾個萬惡的資本主義國家的BIM實施情況,信息量不大,就當消遣。

疑難注釋部分,講述了譯者對原著中某些重要單詞的介紹,以及翻譯成中文時所選擇的中文片語的理由。在對單詞的介紹中,提及到許多國外工程文化,挺有趣。

二、書評

從功利主義的角度來說,評價一本書,或者任何一件事物,大部分人都會問一個問題:「這東西有沒有用?」

但「有用」與「無用"很難定義,所以我會下面這三個問題來談談我對這本書的感受。

這本書的目的是什麼

在此書的簡介中提到,此書是為了「講授BIM實施過程所需的基礎認識」、「有助於業主快速了解典型BIM實施過程中所需的步驟」。由此所得,我感覺這本書可以說是BIM的旅遊指南。先介紹BIM的基礎信息、風土人情,然後再告訴你遊歷BIM的時候,應該先去那些景點,再去哪些景點,以及這些景點有什麼特色,在遊覽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項。拿著這本書,能得到一條清晰的BIM遊玩路線,讓你在出行前有一定的心理準備。但至於每個景點具體有什麼好玩的,要怎麼玩,怎麼消費,書中沒有過多的介紹,需要遊客親自去探索。

這本書的特點是什麼

精鍊。這是我看過(其實我也看得不多)最精簡的BIM書籍,全書看完也就一個晚上。很多BIM書籍恨不得把所有與BIM相關的東西的盡收其中,此書卻反其道而行之,編寫得異常簡約,書中的所有內容,都只圍繞著BIM過程、BIM管理這兩個大主題,用盡量少的文字,講述盡量多的BIM理論與BIM實施方法。至於各種BIM加減乘除的東西,此書隻字不提,是一本比較純粹的BIM書籍。

除了文字,此書的配圖也異常精簡。書中配套的「BIM路線圖」、「BIM團隊組成圖」、「信息流程圖」等圖表,都十分簡單易懂,充斥著濃烈的日本性冷淡風格,讓人一目了然。

當然,由於精鍊,也就註定了這不是一本提供答案的書,而事實上,儘管很多鴻篇巨製想要提供答案,但也是收益甚微。而這本書只旨在提供思考的方向、思考的原則,然後讓讀者沿著這個方向與原則去思考,儘可能減少具體去實施BIM時遇到的阻力。所以如果你想在此書中得到一些詳盡的操作說明,恐怕會失望。

精鍊是貫穿全書的一大特點,但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細節挺有趣。例如在「BIM培訓」小節中,提及的培訓的對象應該包括組織的管理層。所謂擒賊先擒王,BIM的實施對以往的工作流程有十分明顯的影響,除非一把手授權,不然誰都別想搞成。這一觀點跟我的想法是不謀而合,當然,實現起來也非常困難。

這本書的不足是什麼

此書的一、三部分是大家相對熟悉的東西,個人看來並沒有什麼不足,而且由於精鍊簡要的原因,還容易吸收。

但對於與「有助於業主快速了解典型BIM實施過程中所需的步驟」這一目的關聯密切的第二部分,就因為過於簡約,營造了些許空洞感。BIM線路圖中一章中,列舉了一個線路圖的實例,向讀者說明BIM實施的步驟。然後在BIM團隊中,也例舉了各個BIM職位的職能。但BIM線路圖與各個BIM職能卻沒有太多交集。我看BIM線路圖的時候,知道一步接一步要做些什麼,但卻不明確要哪個職位的人來做。我看BIM團隊的時候,明白每個職位的工作內容,卻不清楚這些工作應該放在什麼時候做。而且第三部分的內容,也沒有與BIM線路圖更深入地結合,造成各章的關係有點鬆散。

還有書中多次強調模型、數據的共享與交換對BIM實施的重要性。但卻沒有明確講述合同是以前數據共享的前提。我碰過不願意共享模型的設計院,也碰過不願意共享模型的施工單位,也碰到過不願意分享模型的各種設計、施工分包。沒有合同的約束,各參與方要怎麼干都是看心情。什麼BIM提升項目價值、提高效率在各自的利益面前都是扯淡。

三、吐槽

全書我都滿意,但有兩點確實想吐槽一下。

奇異的包裝

第一眼看的時候,還以為那十大幻覺是這本書的核心思想,誤會這是一本地攤成功學書籍。

莫名其妙的印刷

這本書用的是A4尺寸,但從內容來看,只要把字體跟行距縮一下,做成A5對厚度也不會有影響,還方便攜帶。

真正莫名其妙的是通篇泛紅的底色,完全想不通為什麼是紅色,有什麼好處?就簡簡單單搞個白底黑字,保護一下讀者的視力不好么?

四、結尾

想通過看書來解決問題是不可能的,看完書後付諸行動倒是有可能。

推薦閱讀:

BIM千人千語 | 講真,BIM給我帶來改變
漫談系列38:從互拆台到兩兩協作
想自學revit結構,請問有什麼參考書推薦的嗎?或者有什麼其他渠道?
SketchUp之於BIM的應用可行性如何?有前景嗎?
那誰,給我整個LOD500的BIM來

TAG:BI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