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無明?

古漢語和現代漢語確實是有區別的,雖然我們還是讀的懂古漢語,可是在理解上難免還是會有些偏差。比如說「無明」「明心見性」,聽上去似乎很高大上,如果換成「想當然」「認識你自己」,就變得很好理解。這個現象本身也是一種「無明」。

無明——想當然、以為,是我們對於某個事物或現象進行的「無謂的」添加、想像或情感附著。

比如佛像,無非是泥巴或木頭雕刻而成的一個塑像,刻上五官、坐姿,塗上顏色,放在高高的供台上,信眾們把自己的「神聖感情」附著在這個佛像上,然後就不由自主地跪拜。

我並不反對拜佛,如果這樣的行為可以使得信眾們去除貪嗔痴,有所為有所不為,對於普通的信眾們也是好的。如果真正追求「佛理」,追求悟道,則要去除這樣的無謂的感情附著。當潮水退卻的時候,泥菩薩就是泥菩薩而已,在這個當下,我們回歸了事物的本來面目。

除了佛像之外,我們在很多的事情上都有這樣那樣、或重或輕的「感情附著」和想當然。一旦我們警醒,拋棄這種無謂的想當然,事物或現象的本來面目就展現在眼前。

佛法,不是什麼神聖的東西,看見事物本來面目的方法而已,無非是告訴人們如何破除自己的「想當然」。當我們瞻仰佛像,看到的「神聖的」佛祖,那麼我們是「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走了歧途歪路),不能見如來。」如果我們看到的是「泥菩薩」,一堆木頭磚瓦,你就進入了《金剛經》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對於《金剛經》本身,我們也常常過度解讀,這也是一種無明。

其他如打坐、持咒、放生、誦經,等等所有的行為,都是如此。你可以去打坐、持咒、放生、誦經,打坐是調整心識(不是追求覺受里的虛空),持咒也不過是通過嘴裡不斷咕嘟「嗡嗡嗡」的音節來調整心識,放生是不忍動物被殺,但不要以為真的就拯救了動物,或者自己積攢了多少功德積分,心識的遊戲而已;誦經也是如此,如果是用誦讀散文的心態來讀,反而更容易得到經文的真實意義。

放下這些「想當然」,不去額外添加自己的情感附著,我們就獲得更加自然、自在。


推薦閱讀:

六祖得道時就有了神通,可是後來有好多僧人來找六祖印證,他為什麼不用神通確定他們的修行呢?
學佛之後覺得對生活沒興趣了,對事物沒感覺了,怎麼辦?
依佛理來講,世界上是否不存在真正的邪師?

TAG:佛法 | 禅宗 | 开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