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職業發展中的變數,我們應該如何保持清晰

職業發展是個熱門話題,尤其在年末這個讓人浮想聯翩、蠢蠢欲動的節點。

很多朋友加我微信問關於轉行、離職和晉陞的問題,不是特別熟悉的我一般不敢貿然做建議。一方面,對你的情況還不夠了解,這麼短的時間就給意見是不負責任的表現;另一方面,簡單的溝通並不能讓我完全洞察到你真正的需求,基於此做建議也不夠謹慎。

這篇文章不是教大家如何華麗跳槽,實現名利雙收,我想說的是:面臨職業發展和機會選擇的時候,要時刻保持頭腦清醒。

1.

容易被忽視的是機會成本

Opportunity Cost

在你面臨職業決策的時候,不僅僅要考慮希望得到的東西,但也不要無視可能會失去的東西。因為抉擇而被捨棄的既得利益中價值最高的部分,就是我們說的機會成本。

行業發展受阻,是否應該著手轉行?

成長進入瓶頸,是否應該去其他平台學習?

獵頭拋來橄欖枝,是否要為了高薪跳槽?

當這些情況發生的時候,我們眼裡很容易只看到好的機會,類似更熱門的行業,更高的薪水,更大的平台,從而迅速作出離職決定。

而你捨棄的比如行業積累、人脈圈子、隱性福利等等,跟即將獲得的收益相比,往往被無視。人才市場的運轉機制是效率的促進和能力的流動,對方以高價或晉陞作為籌碼吸引你跳槽彌補崗位空缺,短期皆大歡喜,長遠看是否具有持續滿足感,我不多做評判,不妨去看看大數據。

再者,客觀上,你是否具有重新開始的魄力和精力;性格和能力能否和新崗位匹配;新的平台或領域是否可以彌補自身的不足和短板。情感上,自己更喜歡打怪還是歲月靜好;更愛追名還是逐利。

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機會成本大家都懂,但往往是最容易被忽略的。

2.

無法挽回的是沉沒成本

Sunk Cost

已經發生不可收回的支出,比如時間、金錢、精力就是沉沒成本,這部分成本已經發生且無法改變。

點了難吃的外賣、看了無聊的電影,因為覺得付出了金錢和時間而選擇繼續忍受,其實是在追求一種負效應,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公司面臨巨大風險,及時抽離還是繼續堅守?

某個渠道效果越來越差,是否應該繼續投入?

工作中會遇到很多需要果斷捨棄的時候,但是絕大部分人往往不能當機立斷。一方面是對前期投入的不舍,另一方面是不願脫離舒適區的惰性。

有人可以幾十年如一日的養老,也有人可以忍受各種變相降職和無故調崗。拋開這部分元素,當發現受制於公司發展,自己的崗位能力已經開始落後於市場平均水平且有擴大趨勢的時候,那我覺得你是不是應該跟過去做個斷舍離了。

假設我們是理性的,那麼,沉沒成就是你無法挽回的那部分 ,它不應該干擾決策。

3.

應該追逐的是邊際成本

Marginal Cost

邊際成本的學術釋義是每一單位新增生產的產品帶來的總成本的增量。

怎麼理解呢?

比如,印刷廠批量印刷一本新書,幾百本和幾萬本的成本差異並不顯著,都需要排版、調試機器、調色等,隨著數量增加,成本其實是遞減的。同理,從運營10萬用戶到100萬用戶所增加的成本一定程度也是遞減的。

下面這兩個問題出現的頻率很高:

職場新人,如何迅速成長?

工作幾年,如何在競爭中突圍?

簡單回答,就是做讓邊際成本越來越低的事,為公司的發展和自己的成長減少支出。

我們執行一個不錯的拉新方案,第一次可能需要設計、產品、技術各種人力支持,之後一段時間迅速集中火力進行大規模複製的時候就相對容易了。

完成項目後,及時復盤總結,將相關數據整理分類,作為指導後續工作的借鑒,形成方法論和套路,這是為團隊提升效率的做法,你的上級或老闆一定會看到你這方面的努力。

邊際成本決定效率,這是評估業績和成長速度的好指標。

說了這麼多,職業生涯就像在玩養成遊戲,經過最初的角色設定和高速學習積累經驗;再通過持續經營、修鍊重塑彌補短板。

很多人終其一生都沒弄清楚的是:重視即將失去的,捨棄不可改變的,抓住最重要的。職場中有用,職場外亦然。

微信公眾號:晨夕筆記(think_notes)

專註用戶增長,崇尚結構思維,不定期輸出思路和方法論,可能對一部分人有用

推薦閱讀:

To Be A Product Manager | Week 43
怎樣克服性格上的弱點?比如猶豫,優柔寡斷,懶惰,拖延等
深度| 乾貨,是懶人的毒品
參加28天的整理訓練營,到底會收穫什麼?(優秀作業展覽)

TAG:职场 | 职业发展 | 自我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