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佛系: 說什麼無欲無求, 其實就是對現實的妥協

「佛系」的大概意思是:有也行,沒有也行,不爭不搶,不求輸贏。看起來,「佛系」青年貌似是經歷了大喜大悲,看破了紅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無欲無求。

「佛系」青年最大的特點就是不爭了,在那個爆款文章里,「佛系」青年不願跟司機爭,不進衚衕就不進衚衕吧,要五星評價就給五星評價;他們也不再糾結那個未解之謎「中午吃什麼」,他們的答案是隨便;他們購物也不太愛退換貨,衣服還能湊合著穿就行了;他們養娃也不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反正有出息的孩子也沒幾個。還有個人加班到深夜,一切白忙,也覺得沒什麼。

其實,說白了,這些人都是對現實的妥協,現實是殘酷的,爭執一些事情,就算自己在理,也要耗費時間成本,自己還免不了生氣,而最後所得的回報又太少。90後開始進入社會摸爬滾打後,終於找到了社會的規則,不再那麼較真,得過且過,自己吃點虧,就吃點虧吧,不是都說吃虧是福嘛。司機不願進衚衕,自己還得走著進去,自己心裡沒有意見?買了衣服不合身,再怎麼湊合心裡還得覺得彆扭吧?加班到深夜,客戶還是選擇第一版,自己心裡沒有問候他的家人?但他們可能最後安慰自己算了吧。

無欲無求,很多人是被動的,人的那麼多慾望怎麼會說沒有就沒有了。馬斯洛理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尊重和自我實現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排列。一般來說,某一層次的需要相對滿足了,就會向高一層次發展,追求更高一層次的需要就成為驅使行為的動力。人的慾望是永無止境的。

不求輸贏聽起來很洒脫,可是真的有幾人做到自己輸了也沒關係。拿根本沒有利益相爭的下棋為例,有的人為了不輸而悔棋,另一個人還得與他相爭上一會兒。牽扯到利益相關的問題,那就更嚴重了。而且在這個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社會,自己在乎的東西不去爭取,莫非還真要讓給你瞧不起的人?

在這個社會,大部分人都是普通的人,頂多實現以下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以及自我實現這個需求基本難以實現。許多人將自己的愛情寄托在玄之又玄的緣分,不將就我是很贊同的。但你總得改變一下自己,讓以後可能出現的你喜歡的人喜歡上你吧。

很多網友說「佛系」青年其實就是懶,我覺得這個比較靠譜。與人爭利太累了,為實現自己的慾望而去奮鬥,去改變自己也太累了。

還有些網友還說「佛系」青年是尊重自己的內心,堅持做自己,還運用了一句話——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首先,你少年的時候懂個屁呀?那時的你根本就不了解這個世界。人生需要成長,成長就是發現自己以前那麼天真,那麼傻逼。如果,你覺得少年時候的你是最好的,那你就不用成長了,一直保持著少年的思維就行了。再說,少年正是意氣風發,爭強好勝的時候,覺得自己能夠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恰恰與「佛系」相反。

我不知道你的內心什麼樣,但我知道沒有人喜歡輸,沒有人喜歡吃虧,沒有人喜歡湊合。我不知道你真實的自己什麼樣,但我知道房子、車子、金錢等物質誰都想要;我知道大家都渴望愛情,但就怕你喜歡的人不喜歡你;我知道大家都比較嚮往詩和遠方,世界那麼大,誰都想去看看……

90後最大的也才27歲(將近28歲了),何必這麼早就失去了慾望?雖然現實是殘酷的,但我們也要趁著年輕去爭取自己想要的一切,去譴責這個世界我們看不慣的地方。來都來了,反正也沒打算活著回去,就將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尊重和自我實現的五類需求一步步地實現吧。人生最怕向現實妥協,還自我安慰,尤其是在年輕的時候。

推薦閱讀:

學院級別的青年志願者協會應該怎樣發展?
為什麼說青年公寓已到轉折點?
aape到底是個怎樣的牌子?
如何看待「宅傻」這一觀念?

TAG:社会 | 青年 | 90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