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的智慧—禍福皆從「口」中來 | ?「余莉開講」第13講上

  • 一個人的吉凶禍福,大半就都決定在口。
  • 如果一個人說話太多,那麼他的前途就不會太樂觀,壽命也不會太長。
  • 一句話說出來,說得好,人家覺得是有智慧;一句話說得不好,人家就認為他沒有智慧,所以你看言語重不重要?

每天20分鐘,52期輕鬆學完《群書治要》

《群書治要 論語》記載:「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我們注意這個「欲」字。「欲」,固然不能不說,但是要做到「欲訥於言」。「訥」,就是說話遲鈍、不搶著說,似乎說不出話來,這是指君子。凡是君子,說話都慎重,怕駟不及舌,所以五經里都強調慎言的重要性。

《群書治要 周易》記載:

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

言行,君子之樞機。

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

為什麼呢?古人講口為禍福之門,話要經過一番考慮之後再說「口是禍福之門」,一個人的吉凶禍福,大半就都決定在口。

《易經》有一句話說:「躁人之辭多」,如果一個人說話太多,那麼他的前途就不會太樂觀,壽命也不會太長。我們觀察一下,如果一個人,能滔滔不絕講個沒完,這樣的人一定是煩躁之人,煩躁之人多半前途不平,會遭遇很多挫折,想長壽也是不容易的事。

中國古人說:「話多傷氣」,對人的身體有影響,這不是純粹的理論,而是積累經驗得出的經驗總結。中國人特別講養生之道,道家說人的身體有精、氣、神三種要素,也就是精神、氣體,還有無形的神這三種。

同樣的人為什麼有人壽命長,有人卻壽命短呢?那是因為有的人注重養生,有的人卻不注重養生。這就像我們買了一輛同樣的車子,用的時間應該一樣長,為什麼有的人用了很長時間車子還是很好,而有的人用了不長時間,車子就壞了呢?這是因為不同的人對車的保養程度不同,愛護程度不同。

因此道家講養生之道,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講求「收斂」,收斂自己的精、氣、神,這三種要素。這種「收斂」無論白天還是晚上都可以用功,比如在夜間睡眠的時候不要仰著睡,要右卧如弓;不要張開口,吐氣要均勻,不要吐得那麼大,這也是不衛生。在白天也是這樣,不必要的時候要閉著嘴,用鼻子呼吸。呼吸得均勻、很調和、很柔和。如果一個人心理不平和、很急促,或是運動後大口地呼吸,對一個人身體里細胞傷害和損失會很大。

所以白天沒有必要的時候不要多說話,把呼吸調得很均勻,做事的時候,心裡也要很定,不要浮躁。有些人一面做事一面心裡著急;有些人做著自己不願意做的事,心裡越不高興,越逼著自己做,對身心兩方面都不利,另外,如果我們為了發泄心裡的悶氣而到處宣揚惡事,受到的損失會更大。所以一個人要是真修,一定要做到心平氣和,心理很柔和,在生理方面也不會傷氣,因此話說得越少越好。

《易經》上也說:「吉人之辭寡」,吉祥的人往往話少。一般人說話的內容無非是要表達自己的心理,或者是講人、講事。但是說話凡是牽涉到人與事,就關係到人的利害、關係事情的成敗,所以在說話之前我們要想一想,這些話說出來對人到底是有好處還是有害處。

有修養的人腦子一轉就知道了,修養不夠的人如果一時沒有注意,說話衝口而出,也不知道已經把別人給傷害了,自己也不考慮。當然,言不僅僅是說話,也包括寫文章、發表各種言論。

有的人往往把人家傷害了自己還不明白,對方知道後會報復,即使有時候對方不知道他自己受了損失,但是因為他們的一句話損害了人家的名譽、權利,讓人受到了損失,他們還是要負因果的責任。

如果講話時很小心,就有「福」了。福是怎麼來的呢?比如說,看到別人有憂慮,我們去開導一下;看到別人有恐怖,我們去寬慰一下;看到別人受了委屈、誹謗,我們說一句公道的話,仗義執言,給人家解圍壯一壯膽子,這就是說話的功德。所以就看我們用口來做什麼,用得好就能替人造福,自己也積了功德;用得不好就造了口業,妨害了人家也妨害了自己。

我們都知道有一句話叫「君子一言,駟馬難追」。這句話的典故就出在《論語·顏淵》篇。這一篇里講到:

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這句話表面看,好像對人影響不大,君子講本質就好了,何必要講那麼多的文飾和禮貌呢?但是子貢卻說:「惜乎!夫子之談君子也」,可惜啊!老夫子這樣說君子,就說錯了。因為君子並非如此。

君子文質彬彬,不僅本質好,注意外在的形式和禮貌,也講文。只講文而不講質不行,就像有人鞠九十度的標準躬,在心裡卻對對方不恭敬,只有文而沒有質,是不正確的,只講質不講文,也是不正確的。就像很多農民,心地善良、為人淳樸,但是乘坐公共汽車時連上衣都不穿,雖然他們有很好的本質,但是缺少外在的形式,也不會讓人有好的觀感。

所以子貢就說,君子應該「文質彬彬」,既講外在的形式禮貌,也講本質,君子話說出去,錯了以後「駟馬難追」,所以子貢說:「駟不及舌」,意思是用四匹馬拉著車子也追不上。所以一般據此就成為兩句話:「君子一言,駟馬難追」。這告訴我們,話一說出去,是非善惡就決定了,再想後悔也來不及。

在《論語·子張篇》也有相關記載,子貢說:「君子一言以為智,一言以為不智,不可不慎也」。君子的一句話說出來,說得好,人家覺得是有智慧;一句話說得不好,人家就認為他沒有智慧,所以你看言語重不重要呢?一個人的心理,修養,學問都包含在言語中,,所以說話不可以不謹慎。

《論語》,顏淵問仁於孔子,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能夠克除自己的慾望返回到禮的要求就是仁。顏回很好學,他說:「請問其目」,請給我詳細地講一講怎樣把這個要求落實呢?

孔子就說了四句話,「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意思是視聽言動都要符合於禮的要求。其中有一條重要的就是「非禮勿言」,就是指說話要合乎禮。禮的內容包含很多,比如說恭敬人家、不損害人家,凡是不符合禮的話就不能說。可是現在有些領導以說黃色段子為樂。

【第十三講 君子欲訥於言(上) 】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講故事是一門藝術,怎麼把控講故事的節奏?
為什麼你一開口說話就輸了
如何跟妹紙聊天不冷場?
與網路水軍「論戰」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TAG:说话技巧 | 社交智慧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