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節:跑步多少步頻才合適?如何才能提高步頻?
說到跑姿技術參數——步頻、觸地時間、垂直振幅%、左右平衡等等,大家最熟悉的應該就是「步頻」。
步頻, 指的是你一分鐘內跑了多少步。許多業餘跑者的步頻大約在160-180之間,精英跑者的步頻都在180以上。
這其中的差別到底在哪裡?加快步頻是不是就會意味著速度要更快?或者說,是不是慢跑時很難達到180+的步頻?問題出在哪裡?
步頻體現了轉換支撐的效率
你每跑一步,就是落地一次,轉換了一次支撐。所以,你步頻的高低,體現了轉換支撐的效率。
在跑步過程中,支撐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不可能一直在空中飛。雖然位移是發生在騰空時,但加速度是發生在落地時,必須有支撐才能發生移動,才能有加速度,這是由物理學定律所決定。
那麼,你跑步時落地支撐的姿勢好不好、轉換支撐快不快,會直接影響到你的移動效率。
我們在跑步時,就是不斷落地平衡、又失衡向前的一個過程。當你落地時,你的腳掌就是支撐點,以它為支點,你的臀部重心前傾,身體失去平衡,獲得加速度。所以,跑步加速的本質,就是重心繞著你的支撐腳加快轉動,轉動的速度越快、角度越大,你的加速度就越大,跑得越快。
步頻越快,利用重力的效率越高。當你轉換支撐變慢,也就是步頻變慢,回到地面的次數減少,加速度變慢,自然很難跑快。
步頻是不是最好必須達到180?
丹尼爾斯博士提出,步頻達到180步/分鐘,可以有效減少落地時的衝擊。他在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期間,每天在賽場觀看不同跑者的跑姿,計算他們的步頻,他發現在50多位男女跑者中,無論是長距離還是短距離,幾乎都在180步/分鐘以上,只有一位低於180。
高步頻的跑法是跑步高效率的關鍵。從力學的角度看,步頻越高,力學的效率越高。你可以將一個奔跑著的人的兩條腿想像成一個輪子,要向前滾動越快,輪子的支撐點轉換必須越快。
世界上的精英跑者幾乎沒有人低於180步頻,那麼,是不是業餘選手也必須要達到180才好?
步頻高低牽扯到速度、距離、坡度以及個體身高腿長等因素,每個人習慣的步頻是不一樣的,跑同樣的速度,同樣費力的狀態下,高個子的選手步頻會相應慢一些些。所以,並不一定強求必須精準達到180步/分鐘,但180是最低的標準線。
那麼,是不是步頻越高越好?
一般來講,心率與步頻有著一定正相關,心率會隨著步頻漸漸升高,但並非線性正相關的關係。當步頻180-190左右時,心率較穩定,攀升較小;步頻190以上,心率略有上升;步頻200以上時,雖然速度更快,但心率也會上升很多。
所以,對於馬拉松跑者、普通慢跑者而言,步頻穩定維持在180-190,是比較經濟高效的。
180+步頻這一標準,與速度快慢沒有關係。換句話說,檢驗你跑姿的轉換支撐效率高不高,就看你的慢跑步頻是否輕鬆達到了180以上。
如何才能有效提高步頻?
我們都知道了高步頻的好處,那麼怎麼提高步頻呢?拚命倒騰小碎步嗎?還是跑步的時候,時刻看著手錶的步頻,往快了跑?
步頻的本質,是跑步效率。所以,假如你需要很費力才能達到180步頻,或者步頻一提高,心率就上升很多,或是沒法做到在固定步頻內輕鬆控制配速,這些說明了跑步技術效率低,這樣的跑法一定哪裡出了錯。
糾正跨步跑
好的跑姿,應該是在自然的跑動中,輕鬆達到180步/分鐘。完全不需要看錶,也不需要在跑步時還想著步頻——落地只是那一瞬間,0.0幾秒的時間,哪裡有空想那麼多呢?這應該是一件自然而然發生的事情。
180步/分鐘的步頻,是最能有效運用肌肉和肌腱彈性的步頻。假如你步頻嚴重偏低,反過來就說明,你沒有很好地利用到你肌肉和肌腱的彈性。
你可以試試看,屈膝原地跳一跳,你是用腳掌的哪個部位著地?你在原地跳躍時,是否感覺到雙腿充滿彈性?試著彈跳速度快一些,是不是很輕鬆?這就是我們在跑步中應當擁有的狀態。
但是很遺憾,大多數業餘跑者都是向前跨步,以腳後跟在臀部前方落地,跟腱的彈性也就無從發揮。
不信,你試試看原地跳一跳,用後腳跟著地,有何差別?能跳得再快些嗎?應該很難吧。
所以,提高步頻的第一步,是糾正跨步跑,讓你的肌肉和肌腱的彈性幫助你提高跑步效率。
糾正的方法,主要是強化對重力的感知,比如面對牆壁向前倒下,體會重心轉移時的加速度。相關的訓練動作有很多,具體可以參見《跑步革命》一書。
用好肌腱彈性
此外,利用肌腱彈性的技術也是可以得到強化和提升的。
我們小時候都跳過繩,你試試看,跳得頻率快一些與頻率慢一些,有什麼差別?快的時候,很輕巧,慢的時候,需要格外發力、略有笨拙,對吧?
這兩者的差別,就在於前者更多用到了肌腱的彈性,這種彈性勢能是自發的,當你落地後,身體就像彈簧一樣迅速吸收壓力,又迅速彈起,彷彿有一種停不下來的慣性;而後者更多用到了小腿肌肉發力,你需要每一步都向上主動跳起。
我們的跑步就應該像輕快的跳繩節奏一樣,步頻源於自發的彈性勢能,慣性讓你慢不下來。
當你體會到這一點時,你就會發現,你根本無法讓步頻慢下來,哪怕是7分配速、8分配速,你的步頻都依然可以輕鬆達到180+。
提高的方法其實很簡單,剛才舉例的跳繩,就是很好的訓練,從雙腳跳,逐漸過渡到能持續地單腳跳。當然,這裡的跳繩就不是個數越多越好了,畢竟不是以練體能為目的,而是要速度快、節奏輕快,去強化肌腱的彈性,以及前掌落地的知覺。
強化上拉知覺
很多人步頻慢的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在跑步時,腦子裡想的是如何更快向前跑、如何以前腳掌落地,抱著這樣的想法去跑步的人,基本上上拉都是遲緩的。
上拉遲緩,是步頻慢的另一個主因,也是絕大多數跑者的跑姿效率偏低的一個重要原因。
如何才能讓上拉更及時呢?時刻想著上拉。
沒錯,當你在跑步時,想的不應該是如何落地,而是儘快上拉,將支撐腿迅速直接拉向臀部正下方。只有具備了這樣的意識,才有可能做到上拉更及時有效。
有人說,我每次跑步都想著上拉了,為什麼步頻還是很難提高呀?
確實,如果跑步本身就能提高跑姿技術,那麼應該跑得越多的人,跑姿越好才對。
事實上,並不是這樣。
跑姿技術的提升,必須在跑步之外。應當像你強化肌肉力量、提高體能素質一樣,去通過專門的訓練,改善和提升你的跑姿技術。
國峰老師曾說,要想掌握更快配速的跑姿,就必須在更快配速的跑步中去體會。同樣,要想掌握高步頻的跑姿,就必須在高步頻的跑步中去體會。
具體的訓練方法,可以嘗試50-100米的快步跑,步頻盡量達到200+,在快步跑動中,去體會更快的上拉。
除了以上因素以外,選擇一雙坡差較小的跑鞋,也能夠幫助你更好地保持跑姿知覺,發揮好肌腱彈性,具體可以參見這篇:第十一節:業餘跑者應該穿什麼跑鞋?越貴的鞋保護性越好嗎?
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跑者意識到,跑姿訓練是與體能、力量訓練一樣重要的事,這是一件非常棒的事情。它不僅是入門跑者避免受傷的基礎功課,更是精英跑者想跑得更快、更遠的提高班必修課。
除了步頻以外,觸地時間、垂直振幅%也是非常重要的跑姿技術參數,下回一一詳細講解。
手錶數據能夠幫助我們更加了解自己的跑姿,但切莫本末倒置,為了追求好看的數據,去做一些刻意的事情,刻意地前掌落地、刻意地高步頻跑等等。要記住自然輕鬆的跑姿技術才是根本,當你擁有好的跑姿,你的數據會自然變得好看。
「科學跑」系列往期文章供君翻閱:
當我在談科學跑步時,我在談些什麼?
第二節:我每次跑步應該跑多遠?
第三節:人人都會跑步嗎?
第四節(上):你跑步從來不看心率?怪不得跑錯!
第四節(下):我該如何進行心率跑?
第五節:跑步減肥該怎麼跑?跑了不瘦,哪裡出錯了?
第六節:怎樣才能跑得更好?你的短板在哪裡?
第七節:什麼樣的跑步落地方式是正確的?
第八節:我該如何備戰一場馬拉松?
第九節:如何讓跑步數據幫你改進跑姿、提高成績?
第十節:跑步機訓練應該怎麼跑?
第十一節:業餘跑者應該穿什麼跑鞋?越貴的鞋保護性越好嗎?
第十二節:當跑步遇到生理期,到底該怎麼跑?
推薦閱讀:
※把柏林馬拉松賽道搬到你家,AR技術又是什麼鬼?
※這對80歲的跑圈「俠侶」,牽著手跑完了最後一場馬拉松
※晨跑,跑的不是步,是寂寞
※尖貨周報 | 2018年第一場跑鞋戰役打響 一大波「眼花繚亂」的耐克和阿迪達斯
※四年里堅持每天晨跑八公里以上,四個月前左腿髕骨巨疼,調整後,近一周右腿髕骨巨疼,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