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過之「三種發心」「三種方法」| 「余莉開講」第10講下

  • 如果一個人沒有了羞恥心,那確實是墮落得離禽獸不遠了。
  • 如果沒有了畏心,就不知道行為要有選擇,就想做什麼就去做什麼;這樣的話,什麼壞事都做得出來。
  • 人不改過,多是因循退縮。

每天20分鐘,52期輕鬆學完《群書治要》

《了凡四訓》告訴我們改過要發三種心,第一就是羞恥心。這一段話說得非常好,它說:「但改過者,第一要發恥心。思古之聖賢,與我同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師,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塵情,私行不義,謂人不知,傲然無愧,將日淪於禽獸而不自知矣。世之可羞可恥者,莫大乎此。孟子曰:『恥之於人大矣。』以其得之則聖賢,失之則禽獸耳。此改過之要機也。」

他說改過,第一就是要發羞恥心。那什麼是羞心呢?他說讓我們想一想,古代的那些聖賢人比如說孔子、孟子,他們和我們同是丈夫,同是人,為什麼他們能夠成為百世的師表,到今天不分種族、不分國家的人,一提起他們還非常地尊敬,願意向他們學習。而我自己卻是一身瓦裂,「瓦裂」指有一種陶制的器皿,一旦破碎就一文不值。

「耽染塵情」就是過分地放縱感官的享受和慾望的滿足,「私行不義」,偷偷地做著一些不仁不義的事情,這樣還不以為恥,反以為榮,以為別人都不知道,就一天一天地墮落為禽獸,還自以為是,妄自尊大。世上最讓人可羞恥的事無過於此了。

所以孟子說:「恥」這個字對於一個人而言太重要了。為什麼重要呢?因為人有了羞恥心,就可以「知恥近乎勇」,進而改過自新,成為君子、成為賢人、成為聖人。如果把這個「恥」字給忘掉了,最後就一天一天地淪落為禽獸而不知不覺。這個是改過最關鍵的一點,要有羞恥心。第一個是「恥」。這個「恥」字,正體字寫作一個「耳」加一個「心」字,解釋為「辱也,從心、耳聲」。看到這個字,就是告訴我們什麼叫「恥」。「恥」是一個人聽到別人說自己的過失,心生慚愧,表現在外面就是面紅耳赤。所以,「恥」是心有所慚表現出來的一種狀態。

孟子就說:「恥之於人大矣!」我們修行從哪裡修起呢?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就是從培養羞恥心來做起。孟子說,「恥」這個字對一個人太重要太重要了。為什麼呢?因為如果一個人沒有羞恥心,做什麼事都無所謂,那麼久而久之,他可能什麼事都敢做了。如果一個人能夠有羞恥心,做了錯事他能夠慚愧,「知恥近乎勇」,他才能改正自己的過失,進而成聖成賢。

這句話告訴我們,聖賢人和一般人的區別在哪裡呢?就是他雖然也有過失,「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但是他知過能改,「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他犯了過失知道慚愧,知道羞恥,進而勇於改過,所以他能夠成聖成賢。而我們還在這兒是一個凡夫,這一點就非常值得慚愧。這個「羞恥」並不僅僅說你犯了某一件過失知道慚愧、知道羞恥,而且是說,因為我們現在沒有成為聖賢人,成為人人效仿的君子,這是值得我們羞恥的。有了羞恥心,「知恥近乎勇」,你才能夠改過自新,才能夠在道德上不斷地提升。

相反,如果一個人沒有了羞恥心,那確實是墮落得離禽獸不遠了。《禮記》上說:「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鸚鵡能夠學舌,能夠學人講話,但是它不過是飛鳥而已;猩猩有的時候智力也很高,也會學人講話,但它也不過是禽獸而已。現在的人不懂得用禮來節度自己不合適的慾望和行為,雖然能夠講話,但是變成了會講話的禽獸了。

所以,如果這個「恥」字你學到了,能夠聽到別人說我們的過失而面紅耳赤,並進而改正自己的過失,你的道德學問就會不斷地提升,氣質也就改變了。

第二,要發畏心,就是要有畏懼之心。有了畏懼之心,才有誠敬。「畏」就是害怕的意思,當然害怕中也含有恭敬。在過去,弟子對於父母師長都有一種敬畏之心,就是學生對於老師,兒女對於父母都有敬畏之心。敬畏就是既敬愛、又害怕。如果沒有了這種畏心,就不知道行為要有選擇,就想做什麼就去做什麼,這樣的話,什麼壞事都做得出來。現在這個社會知恥的人少了,有敬畏心的人少了,原因在哪裡呢?

原因就在於沒有人教了,特別是現在的學校教的都是知識、都是技能,而因果的教育倫理道德的教育卻基本沒有了。所以才沒有羞恥心、畏懼心。中國古人不僅僅畏懼世間的法律,他也畏懼天理,結果我們現在的人,法律有很多的漏洞,他們不畏懼了,更不相信天理,所以是「無法無天」,五倫關係怎麼會不紊亂呢?當然在我們現代社會中,社會輿論的監督,也越來越嚴密,所以一個人做了不如理、不如法的事,經常會被網路曝光,這個也要讓人感覺到敬畏。所以言行舉止都要小心謹慎,要能夠對自己負責,否則確實是「一失足而成千古恨」,到後面才後悔,悔之晚矣。

第三,就是要發勇心,也就是說勇猛精進改過自新。所以《了凡四訓》說:「人不改過,多是因循退縮。」「因循」,就是馬馬虎虎,得過且過,沒有恆心、沒有毅力,更談不上意志,沒有一定要把這個過失改正。他不知道為什麼要改過,覺得何必活得那麼辛苦呢?退縮,就是退轉,有的人一開始也下決心,但是遇到了困難,遇到了不好的緣分受到了障礙。有的人發心要戒煙、戒酒,如果沒有人去誘惑他,又有好的朋友在旁邊經常提醒,他可能還能夠戒上半個月、一個月,但是如果遇到了不好的緣分,那些朋友叫他去吃吃喝喝,大家又在一起抽煙,他就很難再把握自己,所以就因循退縮了。

《了凡四訓》說:「吾須奮然振作,不用遲疑,不煩等待。」這就是勇猛心的樣子,要振作起來絕不懷疑,立刻就改,不要說等到明天,等到明年,或者再給自己規劃一個改正的日子。「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如果你等到明日的話,那就永遠也改不了,所以應該立刻就改,當下就改,像《了凡四訓》上所說的:「小者如芒刺在肉,速與抉剔,大者如毒蛇嚙指,速與斬除,無絲毫凝滯。此風雷之所以為『益』也。」這就告訴我們小的過失就像刺在肉里的刺,趕快把它剔除,大的過失就像毒蛇咬了我們的手指,立刻就要把指頭斬斷,否則毒擴散了就會導致生命有危險,所以人改過就像這樣堅決毫不猶豫,當機立斷,這是風雷之所以為益。風雷是《易經》上的卦,取它的相就是風吹雷動。春天的現象是萬物生長,所以它有益叫「風雷益」,在此地,它是形容當機立斷,勇猛改過的這種象狀。如果一個人具備了這三種心:羞恥心、畏懼心、勇猛心,那麼有過就會改,改過之後就會有一些效果。

改過除了發這三種心以外,還有三種方法,在《了凡四訓》上也給我們講了。

第一是從事上改,比如說,我們前日喜歡生氣,以前喜歡邪淫,喜歡說謊話,從此以後就不邪淫了,不說謊話了,不生氣了,這是從事上改。但是從事上改,卻不明理的話就比較難了,所以《了凡四訓》上說:「善改過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在還沒有禁止這個具體的事,首先要明白道理,比如說,你喜歡嫉妒,你就要知道「嫉妒是拿別人的成績來懲罰自己。」這樣的話,就比較容易制止、克服這個愛嫉妒的毛病,這是從理上改

當然最好的方法就是第三個方法:從心上改。《了凡四訓》上說:「過有千端,唯心所造,吾心不動,過安從生。」這就是很大的道理了。所有的過失都是心的一種產物,如果心不動,不產生惡念、邪念,總是一片慈悲,然後善意地對人,這樣就不會產生這些過惡了。

所以凡是惡念、邪念一產生的時候,當下就能夠意識到,能夠把它制止,這是最高明的改過的方法。所以中國人有一句話說:「不怕念起,就怕覺遲。」不怕你念頭生起了,邪念惡念生起了,一般的人因為以前的習氣而不生這些惡念,確實是很難的,但是這些惡念生起並不怕,怕的是你讓它連續不斷,你一生起就馬上有覺悟,馬上能夠轉念,這個是最重要的。所以這就是告訴我們「種種諸過,不必逐類尋求」,種種的過失,不必要一樁一樁地去想、一樁一樁地去改,凡是有惡念生起的時候,馬上就能意識到,當下就能夠制止,這是最好的。

所以這是告訴我們「一心為善,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一心為善就是念念為了利益他人,利益社會,利益國家,不是為了自私自利,這個就是一心為善。如果你還夾雜著私利在裡邊,這個善念就不純,就有夾雜。「正念現前」,「正念」是相對於邪念而言的。「邪念」當然就是錯誤的觀念、見解、行為,這種錯誤就會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有傷害。這是告訴我們,從心上改是最高級的改過方式。

如果我們具備了這三種心,又學會了三種改過的方法,認真地去力行,那過失就很容易能夠改正了。關於怎麼樣改過,改過的方法,還有效驗,大家可以看一看《了凡四訓》這一本書。


推薦閱讀:

倪梁康:偉大的哲人並不曾證明什麼,但他們一直在指明著什麼
狼孩被狼養大,智商很難回到正常人水平。那麼如果一個嬰兒被一個外星高智慧生物養大,會發生什麼呢?
如何處理與朋友間的競爭關係?
會做減法,才是終極智慧
根宋上師:自找的。願你的生命,每時每刻都綻放在一片坦途上

TAG:纠正坏习惯 | 生活 | 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