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期 千城之城:摩訶契丹中都城的故事(上)

摩訶契丹國家地理,第六期——千城之城:中都的規劃和營建故事(上)

提示1:本系列為Paradox歷史遊戲系列(P社四萌)產生的架空歷史。

這個世界線與我們的世界線分支時間大約在1130年秋天。

提示2:本系列的講述重點不在政治史或者軍事史,儘管這兩者是P社四萌的重要內容。而且本系列不是戰報。

提示3:本系列將嘗試還原一個架空歷史中的東亞-南亞融合佛教文明,以及推演(創造)它可能發展出的視覺藝術,建築,文學相關的遺(nao)產(dong)。

第三部分的摩訶契丹建築史,要獻給摩訶契丹的京師,一座有一千個面貌的城市。

兩百年里,百萬眾生在這裡日日夜夜演出,對它有愛有恨。

對於西市背後騷水溝巷上,給地藏菩薩龕上完香迎接一天好生意的旁遮普香燭小販來說,這座城是妙喜世界。對十四王宅北五條里,二十年被軟禁在退思苑裡徹夜不眠的宗室親王來說,這座城是阿鼻地獄。

好像只有當朝陽升起前後的一刻鐘,這座城市的六十五里石牆,十二座城門和二十八個坊區,才碰巧被蘇利耶抹煞一切人間的色彩,回到了工部營繕司圖紙上的最初樣子。所有摩訶契丹中都府的子民才能恰好發出一樣的讚歎。

一座琉璃曼陀羅啊。


但是如果要恰當的開始這個故事,我們只能暫時把時間倒回12世紀末。耶律大石之子,遼宣宗皇帝的年代。

宣宗朱雀年間的一件大事,是第二次旁遮普戰爭。一場對拉合爾的伽色尼王朝籌劃已久的征服,卻牽動了它的宗主賽爾柱蘇丹的痛處,幾番使臣來往之後,最後這場戰爭變成契丹國面對整個遜尼伊斯蘭世界的大戰。皇帝在綿延八年(1176-1184)的惡戰里,時常在印度河流域親臨指揮。

幾年間,宣宗曾經駐蹕信德王國的故都的宮殿,以及印度河入海口達布爾的帳城(順便說,這個臨時的城市,最後就發展成了摩訶契丹最大的商港,南京德布府)。

這些地方都有一樣的問題:夏天酷熱難耐,而且離上京過於遙遠,交通非常不便。皇帝發現自己幾乎不能處理北方草原的契丹各部事務,不得不隔年迴鑾一次,自覺分身乏術。當旁遮普和犍陀羅的戰事稍微緩和之後,皇帝就在盡量靠近遼國本土的北天竺尋找一個捺缽地。

朱雀十二年(1185)初,戰爭結束。獲得對賽爾柱大勝的遼宣宗帶著契丹最精壯的北軍健兒踏上北歸上京的路。五月乙巳,夏至。大軍路過弗樓沙城(白沙瓦)以東幾十里的一道山谷。五千個聲音一起唱著一支新填詞的渤海曲子,五千具札甲的葉片在草海上泛著光。

這一天的行軍,還有最後三十里,走到訶羅川就可以紮營了。

關於當天後來發生了什麼,現在的人已經不太清楚了。

我知道中都東郊華嚴寺的一塊十五尺高的碑上振振有辭地寫著,皇帝陛下看到夕陽西垂,萬道金光落在迦膩色迦王建造的大塔的廢墟上。聖心感動,當即發願重修寺院,後來皇帝又決心把未來的都城也建在這片有一百座古塔的佛國土地上。

禮部的人傳抄出來的不知什麼檔案卻說,宣宗皇帝率軍行到摩遮羅嶺上,看到眾山為城,雪峰林立,千河競流的盛況,立即認定此處有金湯之固,又有土地膏腴,又有南北商道要衝之利,可以作為帝王之居。

也許兩者都不錯,也許兩者都沒那麼誇張。反正,我們知道的是,朱雀十五年(1188)皇帝南巡,就在這裡住了一整冬天,宣布犍陀羅東部的這片土地是行在,稱武德府。直到次年六月才迴鑾。

這個小小的行在的中心名喚大安宮,建立在訶羅川上游群山環抱的一處河曲。近千帳幕沿山由上而下,各有殿名堂名。皇帝每年,或每隔一年,就帶著百官臨幸武德府大安宮過冬,處理年間產生的需要皇帝和各省處理的大小瑣事,他的忠心耿耿的南境臣子們早已在路上跪伏等候。

官家官家開飯啦!

陛下其他的工作還包括:收下那些封到印度河沿岸的契丹和漢人老臣送來的奇特的貢物,親自教導他們下一代射獵征戰的國俗,再大大的宴會一番,喝完武德府庫存的所有酒(工部有檔案顯示,大安宮的酒窖在五十年里擴建了八次),帶著酒勁兒和年輕貴族們比試摔跤(其實宣宗往往勝少敗多,但陛下毫不介意),再連玩他半個月葉子戲,等到草色返青,就擎著獵鷹領著這些老頭兒小生衝進河汊,再帶著大雁、鹿、野豬甚至犀牛等獵獲唱著歌回來。

這就是皇帝在行在的冬天和春天。

遼國貴族們在捺缽里。

幾十年間幾代皇帝來來往往,大安宮的河灣里多了不少新的宮室。這些台閣比當初氈帳的「萬年殿」「凝心堂」要豪華不少,新一代皇帝也更喜歡這些上京風情的琉璃磚瓦的五彩殿閣。

摩訶契丹工匠們還就地取材,用喜馬拉雅山裡的雪松建起了不少木構台榭。三代人過去了,摩訶契丹工匠已經失傳了當年遼國登峰造極的木構技藝。這些有著彩繪梭柱和屋架,琉璃剪邊懸山頂木構比例和色彩似乎已經與漢地不盡相同,但是上面還是能看出東方故鄉的影子。

不過當德佑元年(1246),上京淪陷後,武宗皇帝帶著疲憊不堪的宗室、百官和諸將南下,這小小的大安宮和附近的衙署,就忽然被塞得滿滿當當。很多大臣完全無處居住。 比如吧,武宗初年的同平章事大人,把中書省的府衙讓給了兩位貴妃娘娘,自己就帶著幕僚支起一個還算體面的氈房,掛著政事堂的匾,又找了鄰近山頭搭了一片草房住了半年,後來就被呼為「草舍宰相「,倒也成了美談。

於是皇帝下旨急召本地匠人建造了不少新的屋舍。這些急就的泥磚平頂房沿河而建,讓武德府忽然看起來像一個犍陀羅的普通小城,但至少臨時解決了問題。這個山谷里蔓延的小宮城忽然成了契丹國的統治中樞。摩訶契丹的文武官員住下之後就一頭扎進十萬火急的軍機大事上面。終武宗德祐一朝(1246-1260),皇帝和百官就在這個不大卻宜人的城市裡,在本地地主大院一樣的府衙里,處理著一件又一件危急萬分的事務:阿富汗貴族的叛亂,與西印度一霸馬爾瓦王國的惡戰,還有一直不見停歇的蒙古南征。

快速一畫,這就是「中都」武德府在德祐乾和年間【擁擠時代】的樣子。

久而久之,大臣們似乎也在這樣的山城裡住慣了。不知道誰先起的頭,官吏們私下裡開始管這個小城叫「中都」(之所以不叫中京,是為了避開官方的五京稱謂)這個別稱傳得越來越廣,然而官方從來沒承認過。

帝國的實力還不允許重建體面的宮闕和制度,這成了武宗皇帝終生的遺憾。這個生在父親治下太平年歲,到老卻不能北歸,只能看著自己的朝廷蝸在山谷里的皇帝,在他統治的最後幾年一直準備著帝國的未來。他的兒子英宗皇帝在父親床前,拿到的就是這厚厚的一冊,如同貝葉經一樣紮起的典章制度和改革措施。

英宗皇帝乾和元年(1261)六月,皇帝下旨按先帝遺命,開始改組帝國各衙署。皇帝廢除了名存實亡的南北院,也撤銷了早已徹底瓦解的契丹大帳和東軍、西軍、北軍三支軍隊。在軍事貴族分封的區域,皇帝正式建立軍州十餘個,設立十幾個節度執掌這些中央無力直接控制的州,並賜國公爵位。各公伯則有義務為皇帝提供州軍,並且繳納賦稅。皇帝也慢慢重建了自己的禁軍。

新的權力體系完全建立在各公伯對皇帝的忠誠之上。蒙古在中統元年(1260,遼德祐十五年)陷入兩王子爭汗位的內戰,北方的壓力略微減輕,皇帝便準備重建禮儀制度,強調君臣之別。新的帝都和宮闕是這套禮儀制度的最重點之一。新的都城需要在契丹、漢人、回鶻貴族眼裡是天命所歸的天子宮闕,同時又在天竺本地臣子眼中體現至高君王永恆的宇宙秩序。

不出幾年,那位「草舍宰相」就帶著遼國工部的人馬,走遍了犍陀羅和旁遮普地區的山水,最後看中了武德府以南,訶羅川上的呾叉始羅故地,也就是之前提過的那片「佛國土地」或是「帝王之都」。

從北方綿延千里的雪峰流出的眾河,觸到犍陀羅小平原,立刻散成上千條髮辮。澆灌了這片四季溫潤的土地之後,又合成一道印度河,衝決南塬,磅礴而下。這一座大城,就將建立在這片土地東端進入旁遮普的要道上。

這個地方名叫塔克西拉(Takshashila),在唐玄奘大唐西域記里,譯作呾叉始羅,皇帝親自賜嘉名「棠石」,半音半意。 「棠」字取《召南-甘棠》召伯愛民之遺意,「石」則是梵語本義,也希望新城金湯永固。

棠石曾經是波斯人的舊城,印度-希臘人的國都,月氏王的別都,笈多王朝的邊疆重鎮。城南摩遮羅山上,傳說阿育王和迦膩色迦王建造的大塔的遙相呼應,山下就是層層累累的千年石城垣。喬木和荒草間伽藍的廢墟里,時常能看見精美的石雕。

不過,貧窮顯然限制了工部的想像力。工部在乾和五年(1266)呈交皇帝的新首都圖樣是一座邊長不到十里的城池,與失陷的上京尺寸相近,但稍微更為規整。宮城居北,南面是一些封閉的里坊,就是6-11世紀東亞都城的標準模樣,似乎也不是很特別。

然而。幾次修改設計以後,正當皇帝恩准,工程慢慢準備,已經開工了一小部分的時候,一件事讓摩訶契丹中都的面貌永遠改變了。

(中都的文章會寫得很宏大,有城市規劃也有建築。我決定小步快跑,興之所至,寫一部分放一部分。今天先放出它的緣起,之後的很快會來的。大家久等啦~)

還要特別感謝 @涼宮春日孝順女 信達雅的英語翻譯!

完全英文譯本請移步Mahakhitan: A Chinese Buddhist Civilization in India


摩訶西域記欄目~第二期!

犍陀羅王國在摩訶婆羅多故事裡戲份就很足。這片土地是中亞到南亞的必經之路,從阿富汗的賈拉拉巴德,到巴基斯坦白沙瓦,再到現在的伊斯蘭堡,都是史跡眾多的去處。

圖為犍陀羅境內的開伯爾山口,南亞次大陸的大門。


犍陀羅的藝術是印度佛教和希臘雕刻藝術的結晶,南亞藝術最傑出的流派之一,而且長盛不衰六七百年,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亞洲佛教藝術。

同時也是本人的最愛……以下是我自己拍的,知道多年,仰慕已久的一尊犍陀羅觀音,在今年夏天,偶遇於達拉斯Kimbell Art Museum.全身發抖地圍著他拍了十分鐘。


塔克西拉(今天拼作Taxila)

現在在巴基斯坦伊斯蘭堡西面,是巴基斯坦的工業城,但同時也是巴基斯坦最著名的旅遊目的地。世界文化遺產,三座千年古城的遺迹,十來處佛教寺院遺址和佛塔廢墟,都被巴基斯坦政府妥善保護。去巴基斯坦必去的古迹第一。


摩遮羅嶺(馬爾賈拉嶺Margalla

Hills)是俯瞰巴基斯坦現在首都伊斯蘭堡的大山。竊以為伊斯蘭堡的美景,這道嶺貢獻了七八成。

美圖感謝Sayed先生!

山北就是訶羅川 (哈羅河Haro River)

鳴謝Usman Pakistani先生


武德府在今天的穆扎法拉巴德一帶,已經是喜馬拉雅山的南角了。這裡還有超美的阿尤比亞國家森林公園。在我們世界線里都算中都北苑。

(這個索道啊,excited! 好想去滑雪!)


武德府擁擠的樣子,受啟發於四川甘孜的色達經學院。


喜馬拉雅雪松(Cedrus Deodara)通常生長在1500米到3200米海拔,往往能長到50米高,q五人合抱。 而且是上佳的耐久的建築材料。

( 100年前,一個德州土豪從西藏買了一棵種在德克薩斯,這棵樹居然適應了每年三個月40度的夏天,活得好好的。上學時,每次路過這棵在熱帶生長的雪松,我總會有「同在異鄉為異客,要活得有聲有色」的感慨)

左面這棵。

下期見--

推薦閱讀:

威廉伯爵與梵語
中國各省數據圖表
近二十年來,地球科學有哪些重大的技術進步、科學發現、理論進展或創新?
哪個地級行政區下轄縣級行政區最多?
「觀音山上觀山水」能對出下聯嗎?

TAG: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 | 印度 | 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