噓,讓我靜靜來愛你

當這個十歲的小女孩坐進到我辦公室時,她臉上掛滿的是倔強和委屈,而在她身後的父母則是滿臉焦急與無奈地在解釋著很多的內容。然而,在40分鐘後,這一幕卻調轉了過來,現在回想起來仍然覺得是一種很奇妙的感受。

來找到我是因為班主任發現女孩L(簡稱L)在上四年級之後,就突然性情大變,變得不再乖巧,也不聽話,作業不寫,課堂不聽,頂撞父母甚至還惡語相向父母,讓班主任和父母都覺得非常的奇怪,不知所措。

而當我看見這個還掛著淚痕在我辦公室的L時,我的第一感覺是感受到了撲面而來的委屈與倔強。我邀請她和自己的父母在我的辦公室里坐下,辦公室我提前布置了一下,除去我的座位,有兩把沙發椅和一個卡通圓凳。我讓他們在進來的時候自己選擇想坐的位置來做,很有意思的是媽媽坐在了靠西的位置的沙發椅,爸爸則選擇了靠東的,我在他們正中間面北,孩子則面對我坐在卡通圓凳上,背對著父母。這樣一個有意思的三角形便在開始談話之前就構成了。

做好之後,我們準備開始談話,詢問了一些基本信息後。在第一個問題「今天在這裡,我能幫你到什麼呢?」遇到了阻礙,L從開始吞吞吐吐地說一些內容一下變得沉默了起來,不再言語。我看著她,她沉默著。而沒多久她的母親就在後面按耐不住,搶過了話頭,從一開始的數落自己女兒在家也是這樣,到數落女兒現在的變化讓自己很寒心,而女兒全程只是沉默的一句話不說,最後終於媽媽也覺得自己說不動了,大家又重新回到了沉默中。我看著孩子,她只是咬著嘴唇,卻不肯說一句話,而在僵持中她甚至還有幾次輕微地撇頭卻很快轉過來的動作。

等了一會兒,終於說了一句「我不喜歡現在這個樣子,我也不是我媽嘴裡說的那樣。」未等我追問「是什麼困擾到你了嗎?」時,媽媽又率先詰問「怎麼不是那樣啊!老師在這,你還不老實。」

是的,孩子又一次沉默了,媽媽還想說什麼被我用眼神打斷了。諮詢室又陷入了一次「神奇的安靜」

這一份「安靜」這次被很快地打斷,孩子又說了一句「我就是覺得她變了,沒有一點耐心。可她對弟弟(剛出生)就不會這樣。」

隨著這句話的打開,所有的癥結便一個個被破解,慢慢變成了孩子在不停地說著在弟弟出生後自己認為的種種,媽媽則慢慢陷入了「沉默」中。而在「想想剛才我們做了什麼」這樣的提醒下,孩子居然自己就學會了理解媽媽的「沉默」,為自己的媽媽和爸爸打call,說自己是理解的,就是氣不過云云…

或許文字很難描述當時我的震撼。因為這是我切實第一次感受到了「沉默」的力量。安靜地等待,一語不發地那十分鐘時間,換來的卻是心結的打開。

而在送走那個女孩後,我也在想,其實我們日常普通的家庭中,家庭教育里這種不允許的「沉默」太多了。很多人都是打著「我愛你/為你好」這樣明晃晃的旗幟,大力地奪走了我們「沉默」的權利。孩子在成長遇到了問題,想說無果,用沉默來應對卻被冠上了「忤逆」,想來也是一種笑不出來的苦澀。其實那位媽媽不愛自己的女兒嗎?那位媽媽真的如自己女兒所說的那樣嗎?其實並不是,因為生活帶來的考驗,讓媽媽覺得那一份沉默是一種挑釁,誰又能忍受的住自己親生女兒的挑釁呢?很難呀…

返回來想想,其實很多人比起「表達」更害怕「沉默」。我們大部分人,大抵忍受一個人「喋喋不休」要遠勝於「沉默不語」,安靜的空氣讓我們很多人很難忍受。尤其再加上這個沉默的人是你的朋友、親戚、伴侶等,這樣的時間會更加地縮短。現在大致想來,怕不是因為「沉默」往往帶來的是不確定、失控、爆發之類的聯想,而我們很多人實際是很害怕這些感覺,往往很隨意就可以讓我們開始焦慮。

試想一下,你的孩子或者是你的朋友在你面前總是保持一種「沉默」時,你的情緒又是什麼樣的呢?

再想想,當需要你安慰的人在你面前,而你只是不斷地在重複著一些寬慰的話語,卻從未給TA一份安靜,只是用「沉默」回應TA的心情。

當你還在為「沉默」而焦慮的時候,不如去想想這一份焦慮帶給你的是什麼?你認為ta即將失去你的控制,所以你忍受不住這一份沉默?你認為ta將會不滿意,所以你焦慮想要打斷ta去滿足ta。你認為ta的沉默是對你的不滿,所以沉默讓你覺得是一種挑釁,所以你想打敗這一份挑釁。

可再想想看,如果這個時候你去用「沉默」去陪伴,會不會有什麼不一樣的東西萌生出來呢?在ta沉默的時候,你也沉默著去思考這些問題時,會不會在某一刻就洞心見性呢?

學會「沉默」和理解「沉默」是一門修行,如果你想很快地認識一個人,不如用「沉默」來試金,或許答案會精彩非常。

對了,對你所愛的人也請能給ta們一份安靜的愛,試試看。

奧,實際上本著現在知乎藥丸的狀態,問答我很少去碰了。不過看著每天都有人關注我,還是覺得暖暖的,挺好的。接下來我會更新一些我和我學生日常的一些小感觸,接下來會去更新一個和學生一起創作出來的一個關於「不要挑剔」的童話故事。孩子們真的是太棒了。


推薦閱讀:

你是如何對待你的豬隊友的?
江西衛視的《金牌調解》是真調節還是請的演員?
媽媽不經過我同意把我的狗送人,我不能抗爭嗎?
結束心理諮詢後,咨訪雙方再以不同身份見面,諮詢剩下的移情該怎樣處理?
如何擺脫拖延,懶惰,不思進取的狀態?

TAG:儿童教育 | 心理咨询 | 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