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里不一」---茶道雙雄的茶湯

前幾日讀者群里又有了關於表/里流儀差異的討論,本篇就兩流派中最直觀的茶湯差異略作整理,方便各位參考,取用。

首先聲明,胖蟬並非兩派的門人,並不能代表任何一方做官方發言,而是以一個局外人的立場闡述一些個人看法,若有理解表述不到位的地方,亦歡迎兩派門人留言或私信指正。

另建議各位避免在某個流派的茶人,尤其是資深的茶道老師面前一味追問該流儀和其他流派的高下異同。一來這些問題回答的尺度很難把握,對自己所屬的流儀大加肯定便有貶低其他流派之嫌,而出於客套過於照顧其他流派反又顯得立場不夠堅定受同門詬病,這對於試圖將一切做得圓滑周到的東鄰人來說簡直就是噩夢… 另外,如前篇所述,許多忠誠而執著的茶人一生只修習甚至是只接觸一個流派,對其他流派的情況並不熟悉,答不出的尷尬局面也是常見的。

進入正題,先前在抹茶點飲全書中有粗略提及過千家各流派間的差異,但是篇幅所限不曾提供圖解,近期很多同好發來圖片詢問,其中不乏一些不夠典型的圖,比如下圖中略顯粗放的茶湯,並不能如宣傳中一般當作表千家茶湯的理想狀態。

請大家參考以下胖蟬仿製的薄茶茶湯圖片:

表千家風格

里千家風格

區別一目了然,里千家的泡沫厚膩,表千家薄而富有層次。從側面觀察表千家的泡沫幾乎沒有厚度,且以露出半月或新月狀優美形狀的「海(無泡的茶湯)」為理想狀態,而里家則要求沫餑具有一定厚度且中心部要微微隆起。除卻顯著的區別外,二者共通的原則是不提倡留下粗大的泡沫(再次重申,不是點不出沫來或是點得丑就是表千家…)

那麼究竟是何原因造成了這些區別呢。

◇點發時間

雖是老生常談,但點發時間仍然是造成茶湯風格不同最重要的因素。胖蟬在參加各流派茶會時曾極其無聊地為亭主計時,表裡的點發時間差異一般都維持在一倍左右,而個別甚至達到三倍。更充分的點發除了孕育更多泡沫以外,也會使調整的時間顯得不那麼長,從這個角度來說,里千家茶湯的失誤率是較低的,當然體力的消耗也是較大的…

相反,表千家的點發時間短,調整時間更加有限,要達到理想的茶湯效果對水平的要求會高一些。

◇投茶量

興許大家沒有注意到,相比里千家,表千家的投茶量一般更少(這只是作為流儀的一般論,不排除個體差異),而雙方的注水量並沒有差異。相同溫度下更濃的茶湯易於點發,不做贅述。相應地,茶味方面,表千家的「薄」更忠實於茶的本味,而里千家的「沫」則在一個側面強調了手法對口味的改善。

◇茶器

茶筅的差異直接影響著點發難易度,熟悉淘寶的各位對里千家茶筅的豐富性都有了解,而在茶會中,里千家的茶人們往往傾向於使用高穗數的茶筅以示謙遜,在長時間點發的情況下,細密的茶筅有利於形成更細膩的泡沫。

◇手法(點茶與整體節奏)

表千家運筅緩而有力,里千家頻率稍快且相對較單一,這些差異很微妙,需要上手才能更好地理解。手法的節奏方面,表千家更注重整體感和延續感,在各環節少有停頓。而里千家彷彿更注重強調著每一個段落的存在感和獨立感,這一點從雙方翻折帛紗的迥異風格中亦可見一斑。

由此可見,表千家的茶人並沒有刻意去抑制泡沫的產生,而是委身於應有的節奏中尋求最自然的結果。而里千家的茶師們在點茶時也不會有:行了夠厚了收工。的念頭。而是會在沫餑綿密處自然停住手,緩緩提起茶筅在碗中留下一個生動的圓。

且不談抹茶尚屬起步階段的國內,即便是在東瀛,厚膩如卡布奇諾的鮮綠泡沫也成為了一般人眼中「茶道」的代表形象,而這在千利休的時代是完全不可想像的。

里千家的努力理應得到肯定。

表千家的堅持,也一樣。

順道回答兩個和本次主題相關的後台問題。

表千家和里千家的流派名來自於什麼典故?

比大家想像的都簡單,表千家的不審庵建成在先,在其內側興建了今日庵,其後便有表,里的說法了。

表千家作為茶道真正意義上的「本家」,為什麼反倒沒有「分家」里千家壯大?不只是在國外,日本國內給皇室點茶的也是里千家…

這個問題提得太尷尬了,千萬不要去問表千家的門人。

舉個不恰當也政治不正確的例子,里千家和表千家就像基督教和天主教,前者彷彿更加清新活力一些,也更加積極地通過各種方式擴充茶道人口。至於皇室點茶的問題,這是里家16代家元千玄室之後的事情,千玄室的夫人是容子內親王,你自己琢磨一下…


推薦閱讀:

【日本紀錄片】《美之壺》便當
一塊布如何用四方之軀展現包裹萬物的溫柔?就這麼走過了千年光陰
日劇及日本紀錄片里有很多陽光映照畫面泛黃的鏡頭。日出和夕陽對日本人有什麼特殊的意義嗎?

TAG: | 茶道 | 日本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