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不吃人血饅頭還能做點什麼?public good provision and public bad prevention

最近可能到了嚴冬,人心寒冷,環境更冷。

出了很多令人髮指的新聞:

年輕人被閨蜜鎖門外被殺害;

高級白領下一代被灌芥末;

更有甚者,祖國花朵被黑暗利益鏈條當寵物賣。

本文配圖來自Rick and Morty中的外星生物,專業:Eat babies。結局:被Rick抓緊地下監獄,後被智障人類父母氣瘋逃出牢籠。

我們先來拋開所有的憤怒,不滿,對生活的吶喊,來想一個問題:出了這種事,我們作為普通人能做么做?

其中一種途徑就是發聲,不做沉默的羔羊。

一根筷子不能夾麵條,十根筷子一起就可以讓5個人一起吃麵條,一萬跟筷子就更加可以讓一村的人都吃上麵條。

我們期待有更好的公共秩序,更好的治安,更好的社會。

但這些都是一個人的力量做不到的。也不可能做到。

在經濟學裡,這很像一種phenomenon,叫做Public Good Game (簡稱PGG)。

翻譯起來就是公共財物。

一切大家都能享用的,公共的,美好的東西。

比如說互聯網的發展,國防,公共教育,等。

PGG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需要每個人都自覺付出,而那些沒有付出的人,很難懲罰到他。

比如這次Three Colors事件,如果很多人發聲,出台RongLu法,那麼受益的是每一個人。

但如果有一小部分人害怕,很chicken,不敢發聲,或者一副事不關己高高hang起的態度,那麼RongLu法出台後他也會收益。

對於現在盛行的叢林法則,明哲保身的成熟社會哲學來說,怎樣選呢?

當然是不貢獻,只享受。

該付出的時候說:對不起,我不喜歡太多招搖的人生 (prefer doing nothing)。

但該享受的時候說:這是我公民的權利,不讓我享受就是不公平!

這類人,經濟學裡簡稱PGG中的Free Rider。

Free Rider字面意思是搭便車的人,或者免費搭車的人。(很形象吧)

不要覺得free rider很少,他存在於每個角落(50%左右)。這是實驗證明過的。

今天就介紹一篇相關的經濟學論文,時間有點久遠1998年的,但質量在今天看來依然很高。

Public good provision and public bad prevention:

The effect of framing

作者: Joep Sonnemans*, Arthur Schram, Theo Offerman

研究PGG:

第一步:把這個問題抽象出來。

這個問題的本質是:很多人一起貢獻那麼你好我好大家好;貢獻人數不夠,你慘我慘大家都慘。

第二步:研究個人行為。

這個問題在個人層面的本質是:我個人希望這個public good能出來,對我也好;但我更希望別人能貢獻出來,我只做享受的那一個。另一方面,我跟討厭我貢獻了,而別人沒貢獻,而導致這個東西沒能做出來,我還白白浪費了時間和資源。

不貢獻而享受 > 貢獻而享受 > 不貢獻而不能夠享受 > 貢獻而不能夠享受

第三步:讓真人來play這個小遊戲,然後分析他們的數據。

簡單來說,這個遊戲設計出來就是讓人選擇:貢獻或是不貢獻。

每組5個人,如果貢獻的人不少於3人(60%)那麼就能獲得PG。每人能獲得245遊戲幣。

如果少於三人,PG獲得失敗。每人僅能獲得60遊戲幣。

而每次貢獻,需要花60遊戲幣。

也就是說上述第二步中的四種情況的回報率分別是:

Free Ride 245, Success Contribute 185, Unsuccessful Free Ride 60, Wasted Contribution 0 (如下圖)。

有小心思的人應該看出來了,這個遊戲的主要矛盾在於:

日益增長的需要成功獲得PG的需求,於每個人心中想Free Ride又怕被別人Free Ride的風險厭惡之間的矛盾。

這篇論文的切入點就是這個PGG。而研究方向是Framing對PGG中的貢獻率的影響。

也就是標題所說的Public good provision and public bad prevention。

有一種讓人們貢獻的方法是:來,我們大家一起來交錢,來投資建設盒鞋社會。

另一種讓人們貢獻的方法是:每人都交按規定交保護費,這個保護費用來建設和諧社會,但你可以withdraw(撤回),只是withdraw的人多了,我們就建設不了盒鞋社會了。

第一種的本質是,我們大家一起努力,提供一個PG (public good provision)。

第二種的本質是,我們都不要放棄,防止陷入PG提供失敗的情景(public bad prevention)。

Sonnemans et al. 這篇文章就是研究在這兩種framing下,人們貢獻率的不同。

這裡值得說一句的是,這兩種framing在本質上是一模一樣的。

都是需要三個人貢獻,每個貢獻的人都需要從私人小金庫拿錢。或者不取回已經捐出了的錢。

按道理說,實驗結果應該沒有差別,但是Sonnemans發現PG framing比PB framing里的貢獻率有顯著提高。

就是人們更願意在提供PG的時候貢獻,而不是在避免PB的時候不撤回。

Sonnemans在兩組 (treatments)做這個遊戲,各做了20組 (rounds)。以下是每組中的平均貢獻率。

可以看到,一開始,兩組是差不多的,後來PG遙遙領先,並維持,穩定的高於PB的貢獻率。

不論原因如何,答案已經揭曉:

如果說咱們一起創業,或者一起提供一個美好的公共秩序,那麼人們更願意貢獻自己微薄的力量。

而如果說我們已經有一個美好的公共秩序,需要依靠每個人的持續貢獻來維持。那麼人們更容易撒手不幹。

人們更願意:給,創造。

而不是:已經給您了,您坐好別動就成。

這叛逆的大眾心理啊。

總結:應用在現實生活中,我想其實每個普通人心裡都是有英雄夢的。如果我們共同的努力能見到效果,能真的提供Public good,美好家園,那麼普通人會更樂意貢獻。

而一味宣揚太平盛世,無可替代,保護費已收到,您只需要安靜養老,那麼普通人這小脾氣可能會想盡辦法把交出來的保護費要回來。

最後希望公眾的發聲能不會被淹沒。最脆弱的就是人心。

文中結果:如果上輪自己的貢獻白費(貢獻人數太少,提供不了PG)的話,下一輪繼續貢獻的概率52%或者66%。可以看到是全場最低的。

推薦閱讀:

市場公關,是媒體記者的好出路嗎?
公關公司的媒介具體是做什麼的?
作為成龍公關,應如何應對房祖名吸毒事件?
網友能拿到韓寒加范冰冰的四千萬代筆懸賞金嗎?如果你是韓寒,你會怎麼辦?
如何理解袁隆平「請不要往超級水稻潑髒水」文章中的知識點?

TAG:行为经济学 | 公共关系 | 公共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