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實驗告訴你,恐嚇教育孩子是多麼冷酷
你家會經常通過恐嚇「教育」孩子嗎?
最近在街上看到一對婆孫。小女孩可能是惹怒了奶奶,當她們從一個乞丐身邊走過的時候,奶奶突然把孫女推開,咆哮著大叫:「我不要你,讓乞丐把你抱走!」小女孩看了一眼路邊的乞丐,隨即恐懼大哭,她狂奔著想跟上奶奶的步伐,但好幾次都被奶奶推開,到最後乾脆緊緊抱住奶奶的小腿,任由奶奶拖著走……路邊有一位大媽看不過眼:「好歹是親孫子呀,別對娃兒太狠!」小女孩的奶奶白了對方一眼:「我教育自己孫女,有你什麼事?」最後,奶奶牽著孫女離開,一邊走還一邊罵:「你下次再不聽話,我就把你賣給乞丐……」奶奶還未說完,小女孩又開始大哭起來。
?恐嚇教育,我們日常生活中不缺乏例子:
當孩子不吃飯,大人就恐嚇說「讓怪獸把你抓走」;
當孩子不睡覺,大人就恐嚇說「把你趕到街上睡」;
當孩子不肯結束某個遊戲,大人就恐嚇說「我不要你」;
當孩子撒潑要買玩具,大人就恐嚇說「把你賣給售貨的阿姨」;
當孩子不肯寫作業,大人就恐嚇說「再不寫就叫老師不讓你上學」……
恐嚇孩子,對年齡較小、心智發展未夠成熟的孩子的確有作用,但是幼兒說勸你別這樣待孩子。看完下面這個實驗,你便知道為什麼了。
?這個心理學實驗告訴你,別嚇孩子
1920年,心理學家約翰·華生和同事找來了9個月大的寶寶艾伯特進行心理實驗,寶寶的媽媽可以每天得到1美元的報酬。在實驗前,實驗人員讓寶寶觸摸毛茸茸的小動物和棉絮等一些有毛的小東西,寶寶完全沒有恐懼。到寶寶11個月大時,實驗真正開始。在實驗室里,研究人員讓寶寶撫摸一隻小白鼠,撫摸毛茸茸的小東西是所有小孩兒喜歡的事情,艾伯特也不例外。但是有一天,當寶寶艾伯特正在撫摸小白鼠時,突然聽到研究人員通過敲打鐵棒製造出來巨大的響聲,孩子被嚇哭。隨後每次寶寶撫摸小白鼠時,就能聽到可怕的巨響,到後來寶寶由於過度驚嚇而哭到近乎昏迷。後來艾伯特只要一見到白鼠就恐懼尖叫。沒多久,實驗人員發現孩子對類似的東西也產生恐懼,比如毛茸茸的兔子、狗狗、毛皮大衣,甚至是長著鬍鬚的聖誕老人。最終,孩子在6歲那年去世。
這個心理學實驗,被公認為心理學史上最讓人憤怒的實驗。但這個實驗,也給我們這些養育孩子的父母一個警醒:如果你愛孩子,別嚇孩子!
?為啥別嚇孩子?孩子被嚇後的心理
雖然我們日常中的恐嚇,不會像華生實驗中的艾伯特那樣極端,但性質是類似的,也會給孩子造成恐懼和緊張感,長期以往,孩子不僅失去安全感,還會出現膽小、自尊感低,個別孩子還可能叛逆。更糟糕的是,孩子可能會直接厭惡大人通過恐嚇想獲得的目的,比如大人常常恐嚇一個不認真寫作業的孩子,這個孩子可能會厭惡寫作業。
部分心理抗壓能力較弱的孩子,還有可能出現心理障礙,包括孩子可能持續做噩夢,在遇到敏感的場景或相似的事情時出現緊張和焦慮。就像一個長期被恐嚇吃飯的孩子,可能會在吃飯前或吃飯時出現急躁和焦慮,脾氣難以自控等。
?一位媽媽曾經跟我說了她童年一個故事:
她小時候也像所有孩子那樣,在年齡的某個階段喜歡磨蹭。而她的母親為了催促她,常常喜歡用各種恐嚇手段。有一天,她的母親忙著出門,為了讓她快點吃飯,好讓母親把她帶到奶奶家。所以吃飯時,她母親故意神秘地壓低聲音跟她說:「你知道我們家前幾天垃圾桶為什麼不見了嗎?」她搖搖頭。母親接著說:「是被一個穿藍色衣服的小偷偷走的,這個小偷還會偷娃兒。你不快點吃的話,你就只能一個人在家,那個小偷可能會來敲門……」
那一刻,她感覺血液像要凝固……她加快了嚼飯吞飯的速度,好幾次被嗆到……從此,她每次出門玩耍或上幼兒園都要緊張地看看門外是否有人,走在大街上,尤其看到穿藍色衣服的陌生人,便有一種莫名的恐懼。到長大後,這種直接的心理恐懼才慢慢消失。不過她常常說印象中的童年並不快樂,這大概跟這些恐懼因素總是充斥左右有關。
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所以,如果你心懷慈悲,別恐嚇「教育」!
本文關鍵字:恐嚇孩子、幼兒心理、早期教育、兒童養育
幼兒說,一枚親子心理諮詢師,專愛淘國外心理學家們有價值的育兒知識。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