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專欄 | 資方或SP想轉型升級,從思維層面到執行策略,該作何調整?
前段時間瓜姐講堂發表了關於探討SP未來發展的文章(傳送門:比碌碌無為更可怕的,是你覺得這樣挺好 ——致這些年固步自封的SP),收到很多同行朋友的共鳴,尤其是針對「去SP化」問題,瓜姐特邀的十幾位行業大佬,都發自肺腑地表達了自己的心聲,簡直給瓜姐公號的粉絲髮了大大的福利,這裡一併做一下感謝!
另外,作為瓜姐講堂的老朋友,陳平總一直以來給予了瓜姐講堂莫大的支持與鼓勵,由衷感謝。針對SP模式與直營模型孰優孰劣,及資方或SP如何做轉型升級的問題,陳總用自己對行業多年的思考,結合一手調研案例,給我們展示了新的思維方向,提出了可供借鑒的解決方案。
一、對SP模式要有信心,未來一定會越來越好
針對近期大家爭議很大的「去SP化」問題,我個人認為,大家對SP模式還是要有信心,我堅信,這個SP行業未來一定會存在,不會被取代,但兩級分化的趨勢會越來越明顯(有些會發展越來越好,做強做大;有些會逐步被邊緣化。)。
為什麼我對SP模型信心滿滿,原因有四:
首先,直營模式一定優於SP模式嗎?
我們先看看比中國大陸汽車金融市場更成熟的台灣市場。台灣汽車金融市場多年前同樣面對SP模式與直營模式孰優孰劣的思考與選擇,目前這兩種模型和諧共存,SP模式更優。
另外一家有15年從業經歷的擔保系公司,之前一直在做直營,員工人數最多時達到3000多人,做了10多年的直營模式之後,現在卻轉做SP代理模式了。說到這,可以將SP模式與直營模型比喻為圍城,做過直營的,現在認為SP模式好;以前與SP合作的,現在高舉直營的大旗。
其次,SP與直營,誰更符合汽車金融業務本質?
瓜姐文章中有一個特別好的比喻:就是以前豆子多了,就需要很多驢(SP)來幫忙推磨,接著驢幫資方磨了很多豆,帶來不少好生意,但後來他們(資方)發現有「電動磨豆機」了,就開始思考是否要棄「驢」了。
汽車金融是一個比較長的業務鏈條,SP(或者直營團隊)只負責這個業務鏈條中的一段業務,它的本質是服務(以下簡稱SP行業本質),既要注意服務效率,更要關注服務質量。如果說在服務效率上「電動磨豆機」比「驢」強一些(個人認為這種說法是個偽命題),那在服務質量上,「驢」肯定更有「溫度」。
這裡我們只談談 「人情」。「人情」指的是對於渠道商而言,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特徵與風土人情。而對於全國性的資方直營團隊而言,是否能把這種地方性的「人情」灌輸到他們的實際業務開發上?他們能否理解每個市場的特殊情況?
對資方而言,通常是下發全國性的政策,那麼既然是全國性,就很少特別針對一個省份,擬定一項政策。因此從這點上來說,對當地風土人情的了解,是SP模式存在的天生優勢,SP能把人情這塊做得很到位。
再次,直營模式去了中間環節,可提升業務效率和企業利潤?
一個在2000年就開始做汽車金融的大佬曾跟我說過易鑫模式,他從管理學基本原理出發(層級鏈條越長,監控難度越大,管理成本越高),從專業化分工和業務協同效應兩個角度出發,考慮是否要做全產業鏈。
讓我們聚焦在直營模式和SP模式,從專業化來說,SP有多年業務經營、熟悉當地市場風土人情,會比一個企業當地的分公司更不專業嗎?(說到這裡,我很想分享一個案例,我曾在一家汽車金融公司工作過,銷售部門認為公司業務做得好,主要是主機廠的支持,特別是主機廠的區域人員的幫助。經過與主機廠區域主任交流後,我總結了一下結論:主機廠區域主任都是外派人員,工作上需要處理一些當地事務,是銀行行長對他工作、生活上幫助大,還是汽車金融公司當地銷售人員?4S店亦然!)。
協同效應從負責車商的角度來思考,SP可以帶來多家資方產品,最大限度地轉化車商的貸款客戶(車商、4S店不願意錯過任何一個潛在客戶),而直營團隊只有一家貸款產品,如何滿足車商呢?提高返佣來補充?所以,從現實來看,直營模式的效率並不高、成本並不低。
最後,直營模式能更好地控制風險?
半年前,我很認同這個觀念,認為它是資方採用直營模式唯一的支撐點。經過半年時間的研究與思考(歐美經營+大咖觀點),我總結出了汽車金融行業全面風險管理的框架,其中包括SP負責業務鏈條部分的風險類型與管控措施(以後有機會給大家分享這個主題)。
簡單說下結論——資方無法及時、全面掌握SP負責控制的風險類型以及變化,但可以通過資方可能識別的與之相關的風險類型,來讓SP控股好它應該負責的風險部分(雖然資方不知道是什麼)。
假設以上分析正確,資方總部如何與地方分公司切割風險範圍;如何及時識別每個省/市市場出現的新風險點、及時調整對地方分公司的考核政策;如何界定直營團隊的道德風險以及適當的處罰機制(根據風險範圍變化而應變化)?
資方用後置指標的30+管理SP/直營,客觀反映了行業管理水平還有很大改善空間,資方作為行業鏈條中的最重要的參與者,有動力有義務通過理念革新、能力提升、措施改善,推出整個行業管理能力的改善,而不是因為對SP管理能力不足導致的業務風險,簡單粗暴地說SP模式有問題。(如果管理不好SP,為什麼有信心可以管理好直營呢?值得好好思考,不能簡單地認為,自己的員工就好管理)。
目前,直營或者SP模式受到的關注度遠遠高於它們的作用。直營或SP的選擇,僅僅是公司銷售政策這一個關節,銷售政策要配合風控政策、財務政策等等,服務好公司整體業務目標(短中長),不是選擇了哪些銷售渠道公司就能成功,而是依據公司政策選擇更適合的渠道。
例如,易鑫以上市為公司經營的短期目標,直營模式與之更匹配,讓投資者更有信心。易鑫的成功是天時、地利和人和,恭喜在香港上市成功。
據我了解,以後有多家資產實力強於易鑫的資方會進入汽車金融市場,起步階段多會採用SP模式,代理多家產品的SP團隊與易鑫直營直接對抗,孰優孰劣,答案可能是強龍不壓地頭蛇(平安租賃對易鑫的衝擊)。
其實,對高舉直營旗幟的易鑫更大的威脅,來自汽車金融渠道緩慢卻深刻的變化,多家SP從車商層面的競爭,努力嘗試升級為車城金融服務提供商,一旦這種模式成熟,連車商都無法全面服務的直營團體該如何轉型?
二、無論資方或SP,都只是在長大,並沒有成長
這是我在跟國內某大型SP公司老總聊天的時候,他提到的觀點,我覺得特別好。他認為,目前整個行業包括資方、SP,都只是在「長大」,並沒有「成長」。「長大」指的是行業還處於嬰兒期,卻在不停地「長胖」。
本來之前長到二十斤就很好了,現在突然猛增到三十斤,長到它原本要兩三歲才達到的體重,但無論在心智、體力,還是內功上,整個行業都沒有出現「成長」,其實這是一種病態。
不過目前看來,SP還不處於生存困難的階段,對大型SP公司來說,他們有豐厚的原始積累,可以與資方進行充分博弈;對小型SP公司來說,現在的資方很多,賬號也容易拿,不再像過去拿賬號很麻煩,保證金很高的時候了,對他們來說,生存應該基本不成問題。
但正如這位SP老總來說,作為SP,這時需要考慮更多的就是,如何更好地生活與成長了,而不只是長大。如瓜姐文章中最後提到的SP的四種生存技能,也是倡導SP目前要做的,不僅僅只是簡單地長大,而要真正地成長。
三、資方或SP想轉型升級,必須解決「會武術」問題
這一點是我的個人見解。我認為,甚至可以很篤定地說,現在所有的資方,都在嬰兒階段進行了充分的同業競爭,其實是把整個行業的競爭水平拉低了,而嬰兒只有處在「成長」的過程中,才可能會有更好的競爭。這就是目前還沒有人做的,汽車金融2.0階段該怎麼做的問題。
再說到SP,首先,SP是深受資方影響的;其次,SP自己是沒有意識或能力去做升級轉型的。就像前幾天我與一個SP公司的帥哥總交流,談到我們對SP的管理,當時我就想,如果我們跟這位SP總的公司合作的話,會有什麼好處呢?
我突然想到一句話,「流氓」會武術,誰也擋不住。這是我們家鄉的一句俗語,當然此處的「流氓」是個褒義詞哈。這位帥哥總的SP公司,實力很強,在行業已經經營十幾年了,行業經驗非常豐富,那麼他們的公司就是大「流氓」,那誰又會「武術」呢?可能就是我們這一類人,專註於企業戰略這一塊的。
個人認為,只有流氓與會武術這兩個人整合到一起,才有可能提升公司整體的競爭力。
因此,個人認為,現在無論是資方,還是SP,都不會再想去做汽車金融1.0階段的競爭了,而要做真正的轉型升級,那麼就迫切需要解決「會武術」問題。因為作為老SP,大家的行業經驗都非常足了,在行業里都是領軍人物,算得上是「大流氓」了。那如何解決「會武術」的問題?這是很核心的。
總而言之,在我看來,無論是資方還是SP,想做升級轉型,必須脫離現在的固有思維,找到一個更高層次的競爭環境,去實現真正的「成長」。個人的一點淺薄見解哈,歡迎大家一起交流。(漲姿勢不少了,陳總總是很謙虛)
從大家在文章中的投票數據來看(截止到11月20日),有將近一半的用戶認為未來肯定會去SP化,只有1/4的人認為不可能或者不確定。但從瓜姐特邀的十幾位行業大咖的留言中不難看出,大家幾乎一致認為,儘管SP的發展與未來還存在很多不確定性,但只要SP們找准自己的定位,提升企業整體盈利能力,提高金融方案的設計能力,使金融與實體相結合,積累資源,沉澱自己,必將開拓出一片新的天地。
本文來自公眾號:瓜姐講堂,carguagua,歡迎交流。
推薦閱讀:
※聽先鋒太盟CFO講如何解決資金問題,又是如何選擇資產?
※不沖估值不衝量,汽車金融「掃地僧」教你穩紮穩打 | 愛分析調研
※狐狸金服CRO范學紅:以科技打造汽車全鏈金融 | 金融高管會
※汽車金融輕資產模式窮途陌路,往重發展才是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