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認知盈餘》的一些想法
前些天買了一個新的Kindle oasis,手感好的讓我愛不釋手,每天在地鐵上就不知不覺看完了兩三本書了。
前兩天看完了《認知盈餘》,說幾點自己的想法,沒有什麼系統性。
認知盈餘主要講的是在現代社會,人們擁有大量的空閑時間(相比工業革命期間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而言吧),在互聯網出現之後這些「認知盈餘」讓人們可以通過分享、協作完成很多有意思的事情,甚至帶來深遠的影響和變革。
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的?
《認知盈餘》的作者非常讚揚互聯網上的協作和分享,認為互動性的交流總比單向獲取信息強。這確實是一個值得商量的觀點,更多人可以參與的信息創造,未必就比少數人創造的信息有價值。但是想要確定哪個更有價值,首先就需要界定一下,什麼是「價值」,判斷一個事物價值多少的最終標準是什麼呢?
是人的幸福感嗎?
是社會的發展嗎?
幸福感未必是一個好的終極標準,因為幸福感可能是短暫的、短視的,可能是感官的、膚淺的,容易獲得的幸福感沒有可持續性;並且,如果幸福感是終極標準,那麼人類的終極目標就是應該建造一個黑客帝國中描述的matrix,用虛擬的手段讓人類從出生到死亡始終感到無比幸福。
社會的發展也不是一個好的判斷標準,並不能說一個為了社會發展犧牲個人享樂的人,就比一個為了個人享樂拋棄對社會貢獻的人更加高尚,人們有權利根據自己的價值觀選擇生活,只要這種價值觀不會對其他人造成損害,就沒有任何高低貴賤之分。人活著為什麼非要推動社會發展呢?這種從無情的歷史角度衡量價值的方式在普遍接受人本主義思想的現代已經過時了。
這個問題我想不出答案,所以互聯網到底是好是壞?不知道。互聯網的影響已經很大了
這本書大概是七八年前寫的,現在看起來總感覺有些過時——作者在書中描述的事情,只是我們現在每天習以為常的現象的雛形。
書中多次提到一個例子,一個明星的粉絲團體自發組織了一個公益基金會,每次活動都可以籌集幾千甚至上萬美元的善款。作者用這個例子來說明人們在互聯網的協助下通過自組織可以做很多有意義的事情,並且是完全無私的。這並沒有讓我感覺到新鮮,因為我早就聽說過中國有一些粉絲會在偶像過生日的時候花費幾百萬慶祝(我猜的,我並不知道紐約時代廣場、地鐵車身廣告等一系列的東西要花多少錢)。
從這個角度來說,本書作者「並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力量」。
然而,我為什麼要知道這種信息呢?我為什麼會知道什麼明星過生日粉絲花了多少錢如何給他慶祝呢?這很讓我奇怪。
當初人們因為自己寫出的文字不需要經過專業、權威的審視就可以被公眾閱讀而興奮,這在互聯網出現之前確實是非常難的事情。因為傳播的成本很高,只有專業機構可以承擔,人們所有的信息都來自於專業的渠道,電視、雜誌、書籍、報紙,所有信息都經過這些機構的審核。而如今,任何人拿起手機,一分鐘可以編出一條微博,一個朋友圈,一條網易音樂下的留言,一個新聞的評論,都有可能被幾百幾千人看到。信息傳播的成本降低了,也帶來了信息的泛濫,和低質化,互聯網忙於傳播信息,卻很少花心思在如何篩選出有價值的信息上。更悲觀地說,大部分人喜歡看「沒價值」的信息,為什麼要攔著他們呢?
互聯網固然便利,但是這些信息真的是我們需要的嗎?我就在不經意間知道了某個明星過生日排場很大,某個明星老婆出軌了,某個明星出軌了。。。。。互聯網讓我們都變成了消息很靈通的人。工具和商業模式
書中還描述了一個P2P音樂分享軟體的例子,讓我想到了更多有趣的東西:工具和商業模式,這兩者在相互影響中進化,大多數情況下是工具逼著商業模式在進化。最初人們開始聽MP3格式音樂的時候,出現了分享音樂,甚至免費下載的服務,對用戶來說,短期的好處是明顯的,不用錢就可以聽到海量的音樂了。然而對產業來說卻並不是,大家聽音樂不花錢,做音樂的人總要吃飯啊。於是就要有一種商業模式,可以讓用戶不為聽音樂付費,而為更方便、更爽的聽音樂付費,甚至還要發揮想像力,想出購買更多音樂可以讓自己的偶像出現在音樂APP排行榜上這樣的妙計,讓有些粉絲樂呵呵地重複購買幾百次同一張專輯,這樣原本不可思議的行為,讓用戶、平台、音樂人都很開心。
遊戲也是這樣,遊戲盜版無法杜絕,那就放開讓大家玩免費遊戲,想玩得爽,就要花比之前買正版更多的錢,玩家和遊戲廠商也都很開心了。
幸好賣書的人還沒有用freemium模式,搞個什麼打賞之後作者按照你想看的思路來寫書之類的,這點我很開心。網路小說肯定有這樣的,我不看網路小說。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