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說說對PDCA環的理解
突然想說說PDCA循環,P就是計劃(Planning),D是實施(Do/Deploy),C是檢查(Check),A是分析(Analysis)(有的書上說這個A是Action,但是Action的話與前面的D就有所重複。所以我認為這個A作為分析要好一點)。
計劃P:了解外圍信息,比如各個流程/前置任務/所需時間及其他開銷等,並制定作業流程。實施D:按照計劃開始小範圍實施/首次預試。檢查/分析CA:檢查就是查看作業每項流程績效,比如哪些流程績效是達標的,哪些沒有達標。分析就是找原因,比如流程有沒有改善空間,出錯的環節是怎麼出錯的,如何改進等
根據分析結果評估能否上規模,如果不能,調整計劃後進入新一輪PDCA環,如果可以上規模,則調度資源進行規模作業,當然規模化以後可能出現一些新的問題,最重要是協調好優先順序,上規模以後很容易導致資源衝突,要合理分配才好。
一些小貼士
1. 規模化實施時,盡量不要改變既定流程,儘管有些變更看起來可能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或者施工速度。而應該在一個新的PDCA環中進行測試。通過後再上規模2. 五分鐘和五分鐘是不一樣的,舉個例子,我現在晚課上完時間是9.05分,回家要坐最後一班校車時間是9.30,以往從教室到坐車處大約需要18分鐘(時間比較緊),現在就算髮現了一條可能快一些的小路,也應該避免在晚課下課這個時間去試,因為試錯必然產生成本,比如這裡一旦錯過時間可能就回不了家只能歇學校賓館了。而坐到校車到換乘點,地鐵收車比較晚,所以有個五到十分鐘是可以容忍的。
3. 預試環境選擇:1)應該一定程度代表本次工程/項目的實施環境;2)要有一定複雜度,這樣便於盡可能收集項目環境相關信息,並設計處置方案。
不知道知友們有多少做項目管理,工程管理,運營管理的,對於很多複雜又沒有相關經驗的作業(有一定規模和重複性),通常通過縮小施工範圍,進行PDCA循環優化和改良作業流程後鋪開的思路。
最近開了個新專欄系統建設與運維,寫的是老本行網路(系統)的建設與運維,大都是些項目筆記或者總結。說起來我算是特別討厭總結的人,但是在一個項目終了,我基本還是會寫上一些。所以大體上,這個專欄不會經常更新。不過,自認這些東西對於相關領域還是有些幫助。歡迎討論關注。
推薦閱讀:
※如何用OmniPlan?
※PMP(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證在哪個行業比較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