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中國大陸與台灣的面板恩仇錄
引子:日前據台媒消息稱,蘋果公司公布2017年最新的200家供應商名單。名單顯示,包括友達在內共有三家台廠遭排除,谷崧精密工業和兆利科技也掉出蘋果200大供應鏈名單之外。WitsView資深協理邱宇彬表示,在顯示面板部分,去年上半年僅剩友達供應蘋果Macbook air顯示面板。
友達不再供貨蘋果之後,意味著台灣面板廠則已經從蘋果供應鏈消失。與此同時,大陸京東方成功進入蘋果供應鏈。新進蘋果榜單的還有日本特殊陶業(NGK)及總部設在愛爾蘭都柏林的工業設備廠伊頓(Eaton)。
液晶面板行業一直是台灣引以為傲的一顆明星,早在1990年台灣就已經開建台灣第一條大尺寸TFT-LCD 生產線,韓國三星的第一條大尺寸TFT-LCD 生產線建立還是在一年之後。但如今台灣面板產業卻在衰退加劇。
數據顯示,2016年第一季度,台灣四大面板廠友達、華映、彩晶、群創全線虧損,虧損超過36億人民幣。2016年二季度台灣液晶顯示面板廠的產值為1641.35億元,相較於2015年同期的2051.41億元,年衰退率為20%。
說到台灣面板產業,讓業內耿耿於懷的是,當年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很多台灣的面板廠家陷入困境,中國大陸彩電企業為幫助台灣面板廠商解困,赴中國台灣採購液晶面板,金額高達44億美元,總量超過1200萬片,然而台灣卻以低價賣給韓國,韓國再通過壓縮對華液晶出口量,推動面板價格漲幅達到了30%以上,再轉手以高價賣給大陸。
當然基於這段恩怨情仇,很多業內人士認為是中國台灣聯合韓國坑大陸,但話說回來,大陸沒有建立面板行業的話語權也沒有自己的產品,市場被韓國與中國台灣壟斷,價格被操控也無話可說。
但也是這樣的案例,卻使得中國面板產業自身有了危機感,在面板產業研發方面加強。此後京東方在合肥、成都、鄂爾多斯建立的多條生產線,地方國資委都給予了大量的資金與技術支持,華星光電和京東方在這樣的背景下也逐步壯大。
中國大陸面板發跡史:
故事從新世紀開始。2000年之後,世界電視產業從傳統CRT(顯像管)顯示器向液晶、等離子等新型平板顯示器轉換,平板顯示技術優勢非常明顯,不僅輕薄便於攜帶,而且能夠適應從大到小的各種尺寸,特別適合數碼時代的需要。
在一台電視機中,面板通常佔據整機成本的2/3。中國大陸彩電廠商不得不花費巨資,從韓國、日本、中國台灣廠商手裡採購液晶面板等關鍵零部件。從那個時代開始,大陸電視廠商,一直在利潤邊沿掙扎,還經常陷入虧損,淪為給面板廠家打工的境地。
為了擺脫這種產業鏈低端的地位。2002年4月,上海廣電集團(下稱上廣電)就與NEC簽訂液晶項目合作意向書,投資近100億元從NEC引進一條5代線。走的還是「市場換技術」模式,此後內部管理混亂,人事動蕩,除了外方拿走高額的技術費用以外,合資企業虧損累累,最後走上窮途末路,宣告此路不通。
國產彩電巨頭長虹,試圖迴避競爭最激烈的液晶技術路線,和松下等公司往等離子技術方向走,期望走出一條不尋常的路。此後,索尼、東芝放棄等離子業務;後來,日立、先鋒、三星和LG電子也相繼退出。最終等離子產業鏈的玩家,只剩下松下和長虹。最終兩家都放棄了。
事實證明,市場換技術這條路,換不來技術;而迴避正面的技術較量,非主流的技術路線,也走不通。
2003年2月,京東方以3.8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韓國現代電子(為什麼是現代電子?想想北京合資的現代汽車)的液晶業務,在北京亦庄投資12億美元建設了一條5代線,2005年5月量產,開始了中國自主生產液晶顯示屏的時代。——京東方作為本故事的重要主角,下面還有多次出場機會。
2005年下半年,在信產部和深圳市政府的支持下,創維、TCL、康佳、長虹等4家彩電巨頭,計劃合資在深圳建設6代液晶面板生產線。但是尋求國外廠家,沒有哪家願意轉讓技術,願意轉讓的也開出天價。最後拉了有自主技術的京東方來入伙——這就是當時的「聚龍計劃」。
「聚龍計劃」最後還是散夥了。夏普當時表示,願意在廣東投資一條液晶生產線。事後證明,夏普玩了一把騙術,目的就是拆散國產廠家的合作計劃。——當然,這筆歷史舊賬,十年以後被算了回來,夏普後來連年虧損,被富士康收購了。應了中國古話,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京東方進入液晶產業以後,產能連年提升,但是從此就進入了驚濤駭浪的大資本、大產業運行時期,飽受壓力備受指責。液晶面板產業投資巨大,回報周期長,而且價格波動幅度很大。如果沒有巨額資本支撐,幾個回合就會被對手洗盤出局。
京東方前身是北京電子管廠,早年曾經與日本松下建立過合資企業——北京松下彩色顯像管廠。直至2009年松下彩管廠關張大吉,中方也沒能從中拿到任何核心技術。
有合資企業教訓在前,京東方走上液晶面板生產這條道路以後,一直走的是獨立自主的路線。十幾年走來,以京東方為代表的大陸液晶面板產業,一邊通過各種渠道融資,進行大規模的產業擴張,不斷從競爭對手手中奪回市場,一面不斷投入技術研發,提升技術水平。
台灣面板衰落原有因果:
台灣面板廠的衰落,也有行業與市場因素。首先與液晶面板產業屬性相關:需要資本重投入、受市場需求波動大、面板廠生產線投入成本大,這意味著很大的不確定。
有數據顯示,建設一條6代線需要500億元,7.5代線需要1000多億元,8.5代線在1200億元以上。而液晶屏生產線主流面板尺寸每3年就要增加1.5倍,廠家們需要不斷投入新建升級生產線擴大產能。這意味著需要不停的投入巨資與技術研發人員,這對規模有限的台灣面板產業而言是一個沉重的負擔。
甚至有數據顯示,台灣自2003年至2009年在面板生產線的投資占同期台灣製造業全部固定資產投資的1/3以上。數據顯示,台灣代工全球90%以上的筆記本電腦、25%的液晶電視組裝和至少50%以上的液晶顯視器組裝,以上三項,面板就佔了20%以上的成本。
前面提到面板產業存在著不確定性,它的不確定性在於,液晶面板屬於市場景氣循環產業,市場景氣與否直接決定面板廠是營收還是虧損,因為它與當前手機、電腦、電視等產業的發展勢頭以及國際性體育賽事等相關。比如說類似奧運賽事這類國際性體育比賽啟動,市場對節能產品備貨需求增加且價格調漲,面板產業往往會迎來旺季。
而當前智能手機銷量減緩及平板電腦銷售下滑,台灣面板產業2015年產值年減13.5%,截至今年,衝擊面板業產值年減31.9%。而根據調研機構DisplaySearch發表的報告,目前液晶彩電滲透率在發達國家已經接近百分之百,對大尺寸液晶面板的需求開始下降。這對於台灣的面板產業也間接造成了衝擊。
當然還有競爭對手的因素,台灣面板廠的競爭對手在逐步壯大,包括韓國三星、LG以及中國大陸面板廠。台灣面板廠可以說從價格上到品牌以及技術實力上遭遇兩頭夾擊。
一方面可以看到韓國三星、LG本身是垂直產業鏈多元化經營策略,液晶面板生產只是其業務的一環,它們還有大量自身的品牌產品,如液晶彩電、液晶顯示器、數碼相機、手機、洗衣機、冰箱等,可以以電子產品銷售收入補貼面板成本投入。
台灣的面板廠商大多隻做面板,因此韓國三星、LG等廠商可以以雄厚的財力彌補某一局部虧損迅速擴大規模,投入研發提升技術競爭實力,這使得韓國兩大廠商很長時間在面板市場幾乎佔有近一半的市場份額。
而台灣面板生產線投入成本已經吃不消,自然沒有閑錢投資研發先進技術,連許多重要生產和檢測設備也依賴進口,關鍵技術落後於日韓廠商。甚至中國大陸在規模與市場佔有率方面已經對台灣形成超越之勢頭。
加之大陸面板廠商在這些年的緊追,在產品品質、銷售價格上以及財力上的優勢開始凸顯出來,今年京東方和惠科的8.5代/8.6代廠投產,據悉明年京東方10.5代廠也會開始量產。
英國調查公司IHS Technology今年2月曾發布2017年1月大型液晶面板全球出貨量報告,國內面板產業首次出貨量達到全球第一,這也是為何當前傳出蘋果有意將訂單轉移到中國大陸。
而在利潤高的領域,包括3D、AMOLED等液晶面板領域,韓國在這個領域具有絕對的領先優勢。
這裡可以看出,面板產業這類重資金、資源、技術投入的產業多少依賴舉國體制的支持,京東方背後有中國政府的支持,在過去十多年的時間裡投資就超過2000億元。三星在韓國的影響力與資源比國企更強。
而台灣面板產業就沒有這種背後的支撐力了。因此早前也有人建議台灣當局拿下台灣的幾個龍頭面板廠的股權然後撮合其合併擴大產能,其實也並非全無道理。
台灣面板產業的衰落一方面跟當地企業的眼界與格局有關,前瞻性不足,比如台灣友達光電曾在2006年間一度領先全球量產AMOLED面板,後因成本過高而放棄該項目並解散研發團隊。而當前台灣四大面板廠還在島內內鬥,友達有低溫多晶矽(LTPS)技術,對抗群創力拱的氧化銦鎵鋅(IGZO)產品,雙方互爭第一,台灣面板產業在技術上無法達成一種整合優勢。
三星則恰恰相反,AMOLED技術成為智能手機業務的核心競爭力之一,液晶面板產業的投資也在加強,如今AMOLED面板幾乎被三星壟斷,消息透露蘋果下一代iPhone將由三星獨家提供AMOLED。
而韓國在面板產業的高速發展,離不開韓國政策支持以及企業從上下游供應鏈、專利收入建立壁壘,台灣面板廠的競爭力依然建立在改良製程、以量取勝的階段。
另一方面也源於台灣面板廠卻長期是單一化經營,面板廠大多隻生產經營面板,並未向韓企三星、LG那樣從上下游產業鏈著手布局,一旦在核心主業風險來襲,缺乏上下游產品垂直整合實現產能消化與營收來沖抵風險。所以在當前,台灣液晶面板產業目前正面臨資金投入不足的情況。
早前台灣雖然有宏基、明基等為代表的筆記本電腦、顯示器廠商消化台灣面板廠商的產能,但隨著市場需求飽和,台灣面板產業的產能往往很難消化,而且在面板採購中利潤被壓得很低,喪失議價能力。
再次是台灣面板企業經商挾帶政治心態上的狹隘與僵化眼光,傾向於向美國的「盟國」釋放善意,不懂得在商言商,導致其產品受困於多方面的市場夾擊。
當然,台灣鴻海郭台銘是個例外,他選擇了另一條聯日抗韓的路子,生產蘋果iPhone所需的LTPS(低溫多晶硅)觸控面板,拿下夏普領先業界的IGZO(氧化銦鎵鋅)面板顯示技術,與三星AMOLED抗衡的液晶面板,如今走的風生水起。
從未來看來,隨著市場發展,液晶電視、筆電、智能手機顯示面板等已經發展成為標準產品,市場價格透明,毛利不高。大陸產業升級很快,對液晶產業的扶持很大,京東方、華星光電等大陸液晶產業對生產工藝和液晶技術研發投入也逐步擴大。
從趨勢上看,蘋果供應鏈拋棄台灣面板廠也在於看準了未來顯示面板產業的發展勢頭與走向,消息透露,未來iPhone8也將採用AMOLED面板,即便在液晶面板,風口與勢頭強勁的大陸快速崛起,京東方、華星光電、國顯光電千億資金投向AMOLED 6代面板產線,當前台灣面板廠普遍在虧損中掙扎,如果要重拾AMOLED面板研發已經不太可能。
因此,台灣面板廠下滑趨勢已經不可避免,甚至已經沒有實力來支撐蘋果供應鏈的需求,台灣面板廠被蘋果供應鏈拋棄也在所難免了。
在面板業,台灣與韓國纏鬥多年,如今韓國的發展勢頭已經將台灣甩在後面,當然台灣面板廠的一大出路是可以通過合併做大規模,比如有業內人士提到,全球產能排名第四的奇美電子與友達光電兩家合併能達到市場第一,依賴產能優勢能能夠擴大市場降低成本並優化技術整合創新。
不過,台灣面板廠的衰落軌跡依然值得大陸廠商警醒並避免走入它的軌道。大陸面板廠還有更多需要向韓系面板廠學習的地方,尤其是AMOLED 面板產業的技術研發方面。而在與韓系三星LG的競爭中,大陸面板廠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兩岸恩仇錄:
2008年,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爆發,很多台灣的面板廠家陷入困境。2009年上半年,工信部、國台辦組織中國大陸彩電廠商,赴中國台灣採購液晶面板,金額高達44億美元,總量超過1200萬片。一度被評價為「將中國台灣企業拉出了金融危機泥沼」。
不過,台灣人並沒有領情,而是狠狠擺了大陸一道,他們寧願低價賣給韓國,也不賣給大陸,說是不願只依靠大陸客戶,怕被大陸渠道控制台灣面板行業。同時韓國企業壓縮對華液晶出口量,開始漲價。接下來的6個月時間,面板價格漲幅達到了30%以上。台灣跟進韓國企業控制產量,並從中獲利。
2013年,大陸以合夥操控價格的名義對韓檯面板廠高額罰款(3.13億人民幣)。此次事件以後,商貿部擺明了態度:「液晶面板行業,以後任何事不再與台灣合作」。
看上去只是一個液晶面板產業的故事,然而它的意義,已經遠遠超過產業的本身,它帶給了我們很多的啟示:
- 任何時候,再難再沒有希望,也要想著走通自主路線。核心技術很難買來,即使買來,也是落後的,或者代價非常沉重。
- 液晶產業被台灣擺了一道以後,大陸對台灣的合作,終於失去了耐心。事實證明,給台灣的利益輸送,是下下之策。不僅收買人心無效,而且花錢往往買來的是仇人。
- 在液晶產業發展過程中,國家資本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後京東方在合肥、成都、鄂爾多斯建立的多條生產線,地方國資委都給予了大量的支持。沒有國家資本力量做後盾,這種技術資金密集型的產業,根本無法熬到盈利的春天。
- 對一個產業,不要輕易下「產能過剩」的結論。特別是這個產業,還有國際廠商競爭的時候,要關閉生產線,也讓別人先關。中國有市場規模,有社會制度優勢,同樣層次的產業競爭,就算大家都在地獄裡廝殺,最後活下來的也是中國人。
- 液晶產業的後來居上的經驗,後來推廣到晶元製造、新能源產業,除了被封鎖的核心技術需要時間突破,在大規模資本和巨大市場支撐下,各個領域正在一個個被撕開口子。
- 任何一個重大產業,背後不僅僅是市場之爭,還是很重要的政治博弈手段。想想,當液晶面板衰落以後,HTC這樣的企業也逐漸沒落,台灣產業越來越空心化,他們還有什麼能力和大陸叫板?
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搜百家報道,或者掃面下面的二維碼)
http://weixin.qq.com/r/SUSehhTEtEnLrVDl9xFb (二維碼自動識別)
原文鏈接: 細數中國大陸與台灣的面板恩仇錄 - 1024研究所
推薦閱讀:
※IC晶元、液晶屏面板、MEMS微機電等半導體製造工藝能否用噴墨技術代替光刻?
※大陸的液晶面板製造與國外主流廠商有多大的差距,國產面板的最高製程能力到各種程度?
※產業漫談:從液晶產業談中國崛起
※中國製造再創佳績,將超越韓國成全球最大液晶面板生產地
TAG:液晶面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