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 02 | 如何正確地坐在蒲團上:禪與日本
這是明眸日本文化壯遊的第 15 篇文章
介紹日本的禪宗。
「長河中的你,隨波逐流亦好,逆流而上亦佳。」
- 禪的問答 -
目錄
- 佛教與日本佛教
- 佛教與經濟學
- 從日本的禪宗到日本禪
- 如何正確地坐在蒲團上
- 喬布斯與日本禪
- 禪與壯遊
禪師答青年問
青年:禪師,我……
禪師:前兩天七夕過兩天中秋,我都跟我老婆過,你的疑惑我不能理解,你還想問什麼?
青年:還有這種操作?
禪師:我們日本佛教就是這個樣子的。
注1:日本也過七夕和中秋。唯一的不同是,它們的七夕設在公曆7月7日(某些地方是8月7日)。
注2:肉食妻帶制度只限於日本子孫院,因為子孫院住持是父子世襲;十方叢林大寺住持是選賢,因此仍要嚴守佛教戒律。
1. 佛教與日本佛教
世界佛教
日本的佛教是漢傳佛教的一支,以大乘佛教為主流。
什麼是漢傳佛教和大乘佛教呢?
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南傳佛教是世界上現存的三大佛教傳統。
「漢傳佛教」主要流行於中日韓;
「藏傳佛教」是藏區的分支,也叫喇嘛教;
「南傳佛教」是從經過斯里蘭卡傳到東南亞的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還有雲南傣族地區的分支。
如何區分漢傳佛教和其他佛教傳統?漢傳佛教有三寶:「南無阿彌陀佛」、吃素、和尚頭頂的戒疤。
為什麼沒有提到印度的佛教?其實,佛教的起源印度,現在只有0.7%的人口信奉佛教。
世界現存三大佛教傳統
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是「大乘佛教」,南傳佛教不是。為什麼說「不是大乘佛教」,而不直接說「是小乘佛教」呢?因為,「小乘佛教」是自封為大乘佛教的人給他們起的蔑稱,人家有自己的名字,叫「上座部佛教」。
大乘佛教和上座部佛教的區別是什麼呢?一般通俗的說法是:上座部佛教只求自己解脫,不渡眾生。大乘佛教要普渡眾生。
這麼說起來,上座部佛教境界比較低?其實並非如此。
這涉及一個很複雜的問題:人性和佛性。人有沒有佛性?上座部佛教里說沒有。也就是說,上座部佛教認為,人是人,佛是佛,人不可能成佛,最多只能修到羅漢,把自己解脫出來。不能成佛那也就不能渡別人——上座部佛教並不是因為一己私利而不渡,而是出於原則問題不渡。
日本佛教
我們先用一張圖捋一捋日本佛教各宗派之間的關係:
日本佛教譜系
日本的佛教除了天台宗這一個宗派之外,都是血統純正的漢傳佛教。
飛鳥時代,日本高僧空海赴唐長安學習佛法,曾寄居大相國寺。他給日本帶回了漢傳佛教,還創造了日本文字「片假名」。全世界現存最古老的木造寺院「法隆寺」就是在這個時期建造的。
說到日語的片假名,我們之前在「神道神道,神神叨叨——日本神道教簡史、案內和神社巡禮」推送中提到過,日本人喜歡「並」,有多種宗教並列存在,互不衝突。日本文字也是這樣,一個國家同時使用三種文字的,恐怕只有日本了吧。日本引入漢字文化以後,根據漢字的結構,變形發明了表音的平假名,而後針對西方的外來語又發明了片假名,淡定的並用這些文字。
註:日本的平假名和片假名都是表音的,他們可以一一對應,是一種讀音的兩種寫法,合稱假名。平假名是根據漢字的草書變形而來,用來表示日語中的固有辭彙及文法助詞,為日文漢字注音時一般也使用平假名。平安時代為了訓讀而發明的片假名,主要用來表示外來語和擬聲詞等。
聖德太子為法隆寺操碎了心
上圖出自《搞笑漫畫日和》,是増田こうすけ於2000年1月開始在集英社《月刊少年JUMP》連載的漫畫。主要惡搞的歷史人物有:聖德太子,小野妹子,松尾芭蕉,和合曾良等。
到了奈良時代,從隋唐進口的漢傳佛教逐漸在日本擴張開來,奈良城(平城京)興起了六個佛教宗派:三論宗、成實宗、法相宗、俱舍宗、律宗、華嚴宗,被稱作「南都六宗」,也稱為奈良佛教。
奈良時代末期,機智的檀武天皇對奈良城權勢很大、數量還在不斷增加的佛教寺院有所警惕,將都城從奈良遷都至京都(平安京),開啟平安時代。
檀武天皇同時還派出僧人最澄和空海傳播日本密宗,以新佛教對抗奈良的舊佛教。最澄(「天台宗」)、空海(「真言宗」)分別在比叡山和高野山開闢道場,傳布密教。天台宗和真言宗並稱為「平安二宗」。
註:密宗,即「秘密大乘佛教」,大乘佛教的支派,在修行方式上較為神秘因此被稱為密宗。
在中國已經消失的佛教宗派如真言宗、三論宗等,在日本反而傳承至今而沒有斷代。
平安時代中期,藤原氏架空天皇,神祗制度沒落。國家衰微、人心不安,現世的幸福無法期待。在這樣的背景下,祈願來世幸福的「凈土宗」信仰大為流行。凈土宗——也是我們中華文化的好朋友,最大的特點就是尊崇「阿彌陀佛」(無量壽佛)。
鎌倉時代是武士從貴族手裡奪權的時代。「禪宗」的兩大主要宗派——「臨濟宗」和「曹洞宗」於此時傳入,受到武士們的推崇,鎌倉等地出現大量禪寺。鎌倉時代禪宗24派中,有20派出自臨濟宗楊岐派。
註:禪宗曾經還有一個規模僅次於臨濟宗和曹洞宗的「黃檗宗」。1874年,日本明治政府教部省將「禪宗」定為臨濟、曹洞二宗,強制下令將「黃檗宗」更名為「臨濟禪宗黃檗派」。
室町時代,幕府皈依臨濟宗。臨濟宗受到幕府保護,並對貴族文化和武士道都帶來很大影響。正所謂「臨濟將軍,曹洞士民」,禪宗的兩大主要分支受眾不同,後文我們還會解釋。
室町時代的大量藝術都是受到禪宗的影響才出現或振興的:水墨畫,書院造,茶道,花道,枯山水等等,對日本後世的影響深遠。
到了近代,明治天皇恢復權威後,日本內憂外患,新政府迫切需要團結全國人民共御外敵,於是決定建立國家神道,頒布了神佛分離令。這一法令被錯誤理解,並發展成了為期數年的浩劫——「廢佛毀釋運動」,寺院和僧人的數量大量減少。
此後,各宗派都開始推進佛教的近代化,比如推動宗門大學的設立這樣的教育活動,和一些社會福利活動。
現代日本的佛教,是學術化的佛教。日本每個國立大學裡,幾乎都設有印度哲學科和中國哲學科,以資佛學研究。在各宗派下,也都設有佛教大學或佛教專科學校。
到2012年,日本約有8,514萬人自稱是佛教的實踐者或信徒,約佔日本總人口的75%。約7萬5千座寺院、30萬尊以上的佛像。
2. 佛教與經濟學
說完日本的佛教,我想再說說佛教本身。
佛教是不是宗教?
如果你了解西方一神教,你可能會認為,佛教甚至不是一種宗教——佛教的正信弟子認為,神同屬眾生之一,屬於六道眾生中的天道,包括如來佛祖也是,佛教的教義中沒有至高無上的存在,也不信仰個體的靈魂。
比起其他宗教,佛教更像是一種哲理。最原始的佛教概念中,沒有明確指出神明的定義甚至有些反對迷信,因而後世的佛教儘管有些神話故事與規範,始終帶有一些不可知論的氣息。
業與輪迴是佛教的核心理論。它們也是佛教體系中的升降機和樞紐,控制著眾生的運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佛教的終極目標是結束苦難和輪迴轉生,而行善積德是唯一的途徑。
西方人往往覺得業報和投胎轉世這樣的觀念難以理解。這就像我作為一個東方人,無法理解為什麼聖經說地獄裡有大火,但卻不拿來解決人類的能源問題一樣。在東方的很多地方,佛教已經是一種文化,或者說是融入文化本身的哲思,欣賞西遊記並不要求我信仰佛教,我喜歡它,也不是因為我確實相信西遊記裡面每一個角色和事件的存在。
佛教的字面意思本來是指「佛陀的教育」,而不是指拜神佛的宗教。這位佛陀就是佛教的創始人:悉達多·喬達摩。
註:到底是悉達多·喬達摩還是喬達摩·悉達多?我們可以確定的是,這是一個姓喬達摩,名悉達多的古印度人(出生地位於今尼泊爾)。
佛陀年輕時餓著肚子開悟出了「四諦」:「苦、集、滅、道」。
這四諦簡單來說就是:「苦」——眾生皆苦;「集」——苦起因於慾望;「滅」——一切苦皆可得到解脫;「道」——存在著一條解脫苦難的途徑。
如果把佛陀比喻成以為醫生,那麼這四諦之間的關係可以這麼看:首先佛陀會判斷你的病情,之後解釋病因,然後佛陀說此病能治,最後給你開藥方動手術。
作為一個經濟學的研究生,我覺得佛教的這四諦也包含了經濟學的核心思想:「苦」——世上的資源是稀缺的,「集」——因為人類的慾望是無限的,「滅」——資源是可以優化配置的,「道」——這樣的途徑就是經濟學。
恭喜你,讀完這段話,你至少擁有了不低於普通經濟學碩士——小編鄭某的經濟學水平。
從這四句話中我們還可以看出什麼呢?
——佛教的精髓是「仁愛」(「慈悲」)與「智慧」(「般若」)。
仁愛,代表它具有憐憫之心;智慧,代表人們可以通過現象看到本質,讓仁愛不受羈絆。
禪宗正是貫徹了這兩大思想精髓的宗派。
禪宗之「禪」的本意並非是指禪定這種修行方式,而是指「般若」,即引導學人蔘究,並因此證悟到的本來自性清凈心。
同時,禪宗貫徹佛教精髓的方式又十分簡單質樸,為什麼這麼說?我們來看看禪宗與禪。
3. 從日本的禪宗到日本禪
說起禪,我們多少都會有些模糊的概念——清靜、悟道、禪定,什麼的。但是壯遊者不能泛泛而談,不能矇混過關,為了搞搞清楚禪到底是什麼,我們必須先了解一下禪宗的起源。
公元前6世紀左右,年輕的迦毗羅衛國王儲、不到二十歲就財色雙收的人生贏家小王子——喬達摩·悉達多,看到眾生都在生老病死的痛苦中難以解脫,自己身為一國王儲卻無計可施,因而離家出走,開始苦行。
喬達摩·悉達多在菩提樹下餓著肚子思考了七七四十九天,最終開悟。這就是最早的「坐禪」。這位小王子後來被後世尊稱為「釋迦摩尼」,也就是「佛陀」,是禪宗的本命佛。
所以我們說,禪宗從佛陀的初次開悟中質樸地繼承了佛教的核心修行方式。
禪宗的目的,就是要去除因流派發展而堆積在創建者教義周圍的一切表面見解,而宣揚佛陀自身的根本精神。
釋迦摩尼像,公元4世紀
鹿野苑博物館,中國成都
此後過了一千多年,到公元6世紀,來自印度的禪師——菩提達摩祖師來到嵩山少林寺面壁了9年,將「面壁坐禪」的禪修法帶到中國。
——「面壁」這個詞最早就是出自這裡,是一個佛教用語。小時候我一犯錯我媽就讓我去面壁,看來我們家是一個充滿國粹的家庭。
菩提達摩祖師提出的禪宗口號是這樣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禪悟應該是一個人內心生活的結果,而非來自外界的語言灌輸。
再後來,中國獨立發展出「禪宗」這個本土佛教宗派,中晚唐之後成為漢傳佛教的主流,也是漢傳佛教的最主要象徵。
可以這麼說,「禪宗」是中國思想與印度思想碰撞後的產物。
禪宗於鎌倉時代從中國傳入日本,而後發展為獨特的禪宗系統。中國禪,英文叫做Chan,日本禪,英文叫做Zen。
圓相,禪宗重要的象徵及符號
日本書法家柴田勘十郎所作
讀到這兒你肯定要問了,日本禪宗和中國禪宗有什麼區別?
簡單來說,中國禪是內心向外界的擴張,日本禪是外在向內心的收斂。說得再簡單一些,中國的禪比較隨性,日本的禪更物化一些。
日本禪宗有兩大派別:臨濟宗和曹洞宗。歷史最悠久、信徒數量最多的是臨濟宗。
臨濟宗和曹洞宗的區別又是什麼呢?
簡單來說,曹洞宗是「只管打座」,唯一的講究就是打座的時候要面壁(「坐禪」);而臨濟宗的禪師喜歡一邊打座一邊出一些無解謎語給弟子去想(這些無解謎語叫做「公案」,這種禪也叫做「公案禪」)。
所以愛問禪師問題的青年,很可能本身就是一個臨濟宗禪師。
除了臨濟宗有一些禪機謎語對答錄(公案集)流傳後世之外,日本禪沒有任何經文典籍,所以如果你要修禪,我只能送你一句話了——開局一蒲團,資源全靠悟。
臨濟宗傳入日本後,深受武士階級歡迎——也對武士道精神帶來了很大影響。臨濟宗講究多,也更難,最初只在日本的僧侶和統治階級之間流行;與之相比,曹洞宗更加純粹,修行方式簡單——只要打座就行,受到日本古代普通民眾的推崇。因為受眾階層不同,禪宗的這兩個流派被戲稱作——「臨濟將軍,曹洞士民」。
漢傳佛教中,「禪」是最早進入西方視野並得到認可和傳播的。然而,最初將「禪」介紹到西方的不是中國的禪師,而是日本人——鈴木大拙,一個臨濟宗禪師,也是讓西方了解東方佛教的第一人。還有一位向西方宣揚禪宗的著名日本禪師——鈴木俊隆,曹洞宗禪師。
這兩位禪師的優秀之處在於,他們傳播的禪宗,更多的是一種生活哲學,而非世界觀,所以更符合大眾口味,無論何種信仰和背景,都很容易接受。
——這正是佛教作為一種宗教的難得之處。也是佛教可以不被當作一種宗教的理由。
接下來的話,說起來有些悲傷。專攻中國禪宗史的著名學者、日本人柳田聖山毫不客氣地說:「從明朝起中國禪走向衰退,此後再也沒有重新興盛起來。可以看到,中國禪已經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今天的禪已經泛指日本禪了。」
4. 如何正確地坐在蒲團上
正確的坐禪分為三步。
第一步,面對牆壁;第二步,坐在蒲團上;第三步,修禪。
……
那麼,該如何正確地坐在蒲團上?
首先,你要先明白禪的基本奧義,才能坐下。
禪看似是很簡單的東西。禪看起來只需要坐著,大腦放空,稍微動動腦子。
禪與一切以科學為名的東西都是相反的——禪是體驗性的,而科學是非體驗性的。體驗性的東西完全屬於個人,若不以個人的經驗為背景就失去意義。非體驗性的東西則不關心個人的經驗,是抽象的。
但禪實際上又非常高深,禪超越了理論和語言的解釋。科學和哲學需要藉助語言,而對於禪來說,語言會成為羈絆。
禪的修鍊方式之特別在於:無論真理是什麼,都應切身體驗。
接下來,我們嘗試坐在蒲團上,像這樣——
坐禪的正確姿勢
好了,現在我們已經正確的坐下了。
問題又來了:坐禪和單純的靜坐有什麼區別呢?
坐禪要明心見性。除了坐姿正確和調整呼吸之外,還要調心。
禪修的時候該想些什麼呢?
鈴木俊隆禪師說:要對自己心和自身的存在產生驚奇,並用本性最深邃的表現來回應此驚奇。
這也是所有禪訓練的目的。
鈴木俊隆禪師這樣形容禪修的心:禪修的心始終是一顆初心——初學者的心。
初學者的心是空空如也的,不像老手的心那樣飽受各種習性的羈絆。它隨時準備好去接受,去懷疑,並對所有的可能性敞開。只有這樣的心才能如實看待萬物的本來面貌,一步接一步地前進,而後在一念中證悟道萬物地原初本性。質樸無知的第一探問:「我是誰?」應該貫徹整個禪修過程。
禪沒有經文典籍,又要求學禪者保持初心、直視內心,這麼看,禪的精神就是:自己教育自己。
講到這裡,你應該可以看懂這張圖了——
這也是東西方宗教的主要差異,也是剛才我們說佛教可以不算是一種宗教,而是一種哲學的原因。
好了,讀到這裡,我想你已經可以正確地坐下嘗試著禪思了。或者試一下冥想也可以。
作為當代年輕人,保持初心,全神貫注,約束自我,追求自由,是我們可以從了解禪和嘗試禪中得到的。
5. 喬布斯與日本禪
「自足的心不同於封閉的心,它是顆空的心,是顆準備好去接受的心。……初學者的心充滿各種可能性……這也是所有藝術真正的秘密所在——永遠當個新手。」
——鈴木俊隆《禪者的初心》
如果禪是一個古老過時的東西,那我們可能不會去談它。偏偏它不是。禪影響著日本的武士道、俳句、茶道、花道,甚至和西方的一些審美哲學也不謀而合,比如喬布斯。
日本鈴木俊隆禪師的《禪者的初心》就是喬布斯學禪的入門書籍。上面鈴木俊隆禪師的話,用喬布斯引用過的話來翻譯一下就是: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下面我們來講講禪的審美,看你是否能從中看到喬布斯的設計美學。
禪的審美包含著「素」的概念。「素」就是保持最樸實的本色之美,是不添加任何雜念的純真。
所謂造型,是人工的東西,不要也罷。而素材,則是應該關注的焦點。造型只是為了將素材之美髮揮到淋漓盡致的配角。所以要選擇最能體現素材鮮活感的、儘可能簡潔的造型。
然而,簡潔並不是最終的目的,而是為了發揮素材質感所達到的一個結果。所以,許多東西看似簡潔,卻並不簡單。
日本人簡潔的造型背後,是對材質的追求,對素材的重視,否定的是刻意的設計製作,注重的是如何將人為的技術「無痕」地表現出來。
因此,禪意的「素」並非粗暴的極簡主義,而是有背景的和諧。這樣的審美意識之所以能夠在這個世界上受到關注,不僅是對傳統美的關心,還因為這種美還擁有了現代美學功能意義上的合理性。它促進了現代量化生產和便攜性等價值觀的形成。完成原創的設計不是去思考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而是探求物體深層的原型真諦。
喬布斯喜愛的三宅一生,其創作的原點並不是如何引領流行,而是在思索衣服應該是什麼,繼而從其生產流程中萌發創意。而喬布斯對產品的思考也延續了這個思路:不是思考如何完成各種功能的堆疊、外形應當如何修飾,也不陷入產品已有的歷史,而是思考手機應該是什麼。
這樣的審美正是禪:去接受, 去融入——接受事物本來的樣子,讓自己的思考融入事物。
6. 禪與壯遊
無論真理是什麼,都應切身體驗
想要實現自我成長,很多人選擇閱讀。
問題來了:我們該讀什麼?作為一種消遣,通俗之作的吸引力常常令人難以拒絕。但是它帶給人的體驗是單薄的。不像閱讀經典,可以帶給你多維的感受和常讀常新的獲得。
那麼,該如何閱讀經典?
如果你不去感受體驗本身的深厚,就無法跨過文字的羈絆進入經典內部的世界。行,然後知。體驗本身,是超越理論與語言的,這也正是我們和直觀的繪畫、建築、語言和書籍之間的那道牆。體驗本身,可以帶我們跨過這道牆,「走進去,進入到人類最偉大的時代和狀態,才能得到作為人的自由」。所以,「先積累足夠的對世界的經驗,然後才能閱讀經典」。
怎樣積累對世界的經驗?
壯遊的目的就是帶來有效的經驗。
壯遊——一種旅行方式,一種認識世界的方法,英文Grand Tour (源自法語Le Grand Tour)。
"Grand Tour" 是指自文藝復興以後,16世紀歐洲貴族子弟進行的一種歐洲傳統的旅行方式,由一名導師陪同,前往歐洲大陸進行壯遊,壯遊讓這些貴族子弟明白,原來旅行可以不單是一種消費活動,而可以帶來豐富的人生體驗——「走遠一點,停久一點,看透一點」。
對於年輕人來說,積累有效的經驗和閱讀經典,都需要理性思考的能力。同時,他們也促進理性思考能力的健全。
閱讀經典能讓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提升審美與判斷力,它能帶你更好的消化來自真實世界的體驗。
看,這個環圓上了。
在自我成長的過程中,經驗、閱讀、理性思考,相輔相成,壯遊可以幫你打通任督二脈。◎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