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洪科技何春濤:敏捷BI滲透率不足三成,搶佔增量市場需將產品做厚 | 愛分析訪談

指導 | 凱文

調研 | 李喆 關蕾

撰寫 | 李喆

摘要:增加MPP數據集市和深度分析等產品後,永洪科技正在由BI工具提供商逐步轉向一站式數據分析平台提供商,這提升了永洪科技服務大型企業客戶的能力。何春濤認為,輕量級BI產品只能解決部門級需求,支持場景有限,只有將業務線做厚才能做成企業級產品。

近年,敏捷BI興起,BI產品的用戶客群由IT人員轉變為業務人員,不再是業務人員提需求,IT使用BI產品解決需求的模式,而是將分析能力交給業務人員,由業務人員進行自助式分析。

大部分國外品牌的敏捷BI廠商,定位是部門級產品,用2C的方式做2B業務,解決企業的單點需求,力圖將產品做得更輕、更易用。而永洪科技則背道而馳,不斷擴張自己的產品線,將產品做得越來越厚。

永洪科技產品與服務架構圖

永洪的核心產品Yonghong Z-Suite除了敏捷BI外,還包含數據集市MPP及深度分析,去年永洪科技發布了產品的SaaS版,而近期又推出性價比極高的Yonghong Reporting產品,再加上已有的垂直應用和行業大數據解決方案,從產品深度和廣度兩個角度加強數據分析能力,使得產品線具備了全面的一站式數據分析平台能力。

數據集市重點解決高性能計算問題,強化數據處理能力,使得BI產品所能處理的數據量更大,由部門級產品轉向企業級產品,能夠支持更大數據量、更多應用場景,更重要的是通過高性能計算,BI產品能去掉繁雜的數據建模和預先匯總,讓企業裡面的每一個人都能通過探索式分析獲取洞察。

深度分析則是封裝機器學習等AI演算法,打造演算法平台,一方面業務人員可以直接使用平台上現成場景模板進行分析,另一方面數據科學家可以基於平台上的演算法自己開發模型。

據悉新產品Yonghong Reporting會在11月18日永洪科技用戶大會的產品發布環節亮相。

產品變厚使得永洪科技在服務企業的模式上也發生轉變,特別是針對大型企業客戶,永洪科技越來越像一家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

前期以諮詢方式切入大客戶,做好頂層設計,然後通過一期期項目逐步將產品銷售給客戶,單期項目客單價在數十萬至百萬之間。

當前BI市場競爭激烈,在中小客戶市場價格戰打得火熱,SaaS版BI產品的年費為每用戶千元級而,私有部署版產品客單價大約在10-20萬。另一方面,服務大型企業客戶進展不會很快,有些客戶從POC到項目交付周期長達一年。

中低端市場面臨價格戰,高端市場需要慢慢拓展,何春濤也在訪談中表示,2B市場是個慢生意,很難像2C市場一樣出現爆髮式增長,不過增長穩定。

近期,愛分析對永洪科技創始人何春濤進行訪談,他對永洪科技的業務模式、公司定位、未來戰略,以及對BI市場未來趨勢的判斷,進行闡述,現將部分內容分享。

業務與戰略

愛分析:過去一年,永洪科技在產品、客群等方面有哪些變化?

何春濤:我們還是繼續在做數據技術這個領域,最開始大家把我們定位成一個BI產品提供商,後來我們開始提供MPP產品以及Reporting產品,到現在我們又提供AI產品,整個平台級的產品越來越豐富了,對客戶支持的產品的深度和廣度更多。

除了產品,我們在服務構建做得還不錯,包括售前、諮詢、交付、PMO、客戶成功、垂直應用等部門都在過去一年多組建起來。

行業上,我們去年覆蓋行業還相對比較少,金融、能源、通用,今年是展開了,通用裡面製造、電力、醫療都有涉及。

愛分析:永洪科技做的MPP產品主要定位是哪一部分?用來替代傳統數倉?

何春濤:主要是做大數據計算和高性能計算。如果我們做傳統BI沒什麼意思,只是把Congnos的生意再做一遍,我們想做的是下一代BI,就是面對企業裡面每一個人的BI。

他就不像以前面向IT的BI,IT人員他可以通過自己的靜態的設計去滿足靜態的需求。如果是面對企業裡面每一個人的話,他們的需求是及時、動態的,需要更強的能力去幫助他把自服務分析、探索式分析的能力構建起來。

基於這些原因,我們把高性能計算、大數據計算自己構建好。構建好之後,BI和AI是天然一體的,對業務人員是透明的,不需要特彆強的IT能力就可以使用。

愛分析:敏捷BI的整個業務流程與傳統BI是否類似,還需不需要構建數倉?

何春濤:以前的數倉會做到主題這一層,現在我們會直接做成數據湖,我們基於數據湖可以給業務人員畫好計算和數據的沙箱,讓業務開始去做探索分析、自助式分析。

愛分析:如果客戶已經建立傳統數倉的話,永洪科技的產品能夠對接嗎?

何春濤:我們可以直接對接上使用,他本身的數倉計算、變化的需求都比較小,是靜態的模型,所以可以很快速的對接上。

隨著大數據和AI技術不斷的在企業裡面推進,看到了非常多的業務人員開始去做自服務分析、探索分析、預測等,這是我們要重點服務的。

愛分析:產品目前是以軟體形式直接部署到伺服器上,還是需要IT人員做一些部署工作?

何春濤:一般情況下的話,產品還是會落到IT管理的一個IT資源中心,那麼IT人員是負責監控、管理、優化這些平台,不再像以前是負責去做分析,企業裡面的業務人員去看分析。

現在對於一些比較複雜的分析,IT可以幫助去實施或優化,但大部分分析都已經交到業務部門去做了。

業務人員通過Yonghong Z-Suite實現自助式分析

愛分析:這樣需要將更多能力封裝到產品中,如何平衡行業屬性和通用性?

何春濤:我們在各行各業都有一些客戶,它們在我們平台上去構建新一代的數據分析平台,比如美的,它是全集團都構建在我們平台上,聯通也是這樣。

聯通是電信行業,它需要電信行業的分析模板,我們可以給他的業務人員直接定製一個放到我們的平台,這個模板是我們通過交付人員去幫它構建好。

我們這個平台本身是跨行業的、非常標準的,那怎麼樣去適應垂直行業的需求?我們會通過交付垂直應用企業模板,去幫助他構建垂直行業自身的業務需求,這個平台做配置的能力是很強的。

愛分析:AI那部分產品是如何考慮的?

何春濤:我們做的是基於分散式架構的機器學習平台,我們把各種演算法放到平台上。

這一AI平台有兩種用法,一種是在探索分析的過程中,有一些比較通用的演算法,我們直接會封裝到探索分析里,業務人員可以直接使用;另一種高級版本,客戶對定製、學習有要求的,我們有另一個產品,單獨的為數據科學家、統計工作者提供學習模型,用於應用、發布使用的能力。

愛分析:在企業服務領域,除了提供BI產品,會做一些偏業務層的數據分析?

何春濤:取決於這個企業的問題是什麼,有的企業是不知道怎麼做,有的企業知道怎麼做但需要採購具體工具和平台。第一類客戶主要通過諮詢,幫助客戶做好IT能力和業務能力規劃,再一步步落實;後一類我們直接提供平台和產品即可。

愛分析:這樣一來,永洪科技類似於那些工業領域做應用的廠商?

何春濤:很多廠商是用項目交付,我們是平台交付。舉個例子,項目交付需要6個人花半年時間提供大數據平台,我們只需要1人月就解決掉了。因為我們都是基於既有產品的封裝和構建,把平台快速定義出來。

愛分析:永洪科技會幫工業客戶做故障預測之類的業務?

何春濤:會的,比如跟電力企業合作,做他感測器的數據分析、故障預測,我們有一個專家團隊來做服務支持。

運營與財務

愛分析:產品線變厚之後,產品定價會發生哪些變化?

何春濤:從客戶的角度來講,一般情況下它會做一個整體規劃,然後逐步實施,客單價跟原先不太一樣,他會以一期期項目的形式去購買產品和持續的服務。

愛分析:目前項目是如何收費的?

何春濤:大數據平台按伺服器節點收費,行業應用主要按照賬號數收費,除此之外還有垂直應用的費用。

愛分析:客群定位有側重嗎?重點服務大客戶或者中小客戶?

何春濤:都有,我們的KA客戶競爭優勢很明顯。中小企業對價格比較敏感,競爭激烈。

愛分析:現在大概有多少家客戶?

何春濤:整體兩千多家客戶,今年新增的客戶有幾百家。

愛分析:現在單個客戶交付周期大概多長時間?

何春濤:平台級產品1人月,如果要做垂直行業的模板,整個周期大概在1-2個月。

愛分析:永洪科技現在團隊有多少人?

何春濤:350人,主要增加了研發、服務和銷售人員。

行業與市場

愛分析:中美客戶對數據分析平台的需求有哪些差異?

何春濤:我覺得沒有特別大差異,真正解決業務問題或者IT問題時,客戶需求還是比較一致的。

愛分析:中國企業的IT能力要比美國弱,這是不是意味著在中國做交付的成本要更高?

何春濤:交付實施的成本其實跟國外差不多,我們在國外以前也做過比較大的客戶。國內客戶可能是損耗會大一點,因為自身認知管理問題,有時候會有些反覆,花錢的效率會稍微低一點,會交一些學費。

愛分析:重點服務大客戶的話,用人均產能這個指標去衡量應該比較合適,您判斷業務成熟後,大概會做到多少?

何春濤:人均100萬以上,但我們現在距離這個目標還有差距,因為我們現在還是重投入研發,後期研發比例會慢慢降下來,還有各個工種的效率提升、優化。

愛分析:過去大型企業主要使用IBM、SAP、Oracle的BI產品,現在有逐步替換的趨勢嗎?

何春濤:我覺得企業不會在短時間內全部換掉,除非這個商業模式是具備天然屬性。比如說在中國做電商,美國的ebay想打進來比較難。如果競爭服務國外是比較難的,但如果像我們這種競爭產品和平台,是不具備這種天然的護城河。

雖然政府總是在提自主可控,但中國廠商其實沒有做好這個準備。從操作系統、中間件,到我們這些平台,再到應用,需要構建全球性的競爭力。所以,我覺得這會是一個趨勢,但這個趨勢不大可能通過強制去實現,比如強制要求2018年開始不準採購國外軟體。

愛分析:現在國內敏捷BI在整個市場的滲透率大概到多少?

何春濤:20-30%吧,這是我們從客戶現有狀況判斷得來。美國市場大概是50%左右,而且客戶大部分新增預算都會投入到敏捷BI上,大概會佔到增量市場的80%,但中國市場可能只是到了美國市場十年前的狀態。

愛分析:像微軟、SAP等從傳統BI轉向敏捷BI,轉型難度是不是很大?

何春濤:從技術上來看,如果要做的很薄的話,還是比較快,比如做成像幾家國外的敏捷BI廠商那樣。如果想做成我們這種比較厚的話,可能就要花三四年甚至更多的時間把中間的坑填平,變成企業級可用的產品。

但是這類企業如果去轉的話,它就是左右手互搏,要賣傳統產品還是賣新的,這個此消彼長的過程也比較難辦的事,所以他們還是比較困難的。

愛分析:單從BI這個產品來講,客戶去挑選供應商的時候主要會去衡量哪些維度?

何春濤:客戶會去衡量他們的場景誰支持的更好,對於大中型企業來說,因為使用場景相對複雜,對大數據性能和平台功能全面和易用性的要求同時存在,所以往往是我們的產品支持得更好。幾家國外的敏捷BI產品更多是部門級的,它的數據量或者用戶量到一定程度。他是支持不了的。

就像美的,他用過三四家不同的BI產品,有整個公司都在用的也有部門級的,後來就發現並發量上來之後,這些產品都無法支持。

我們在很多客戶的集群都是幾十台伺服器,如何管理這些集群,把這幾十台機器當成一台機器去使用,這裡面全都是坑,沒有做過是完全不知道的。而且只有永洪科技有能力有意願以這種方式去服務客戶,對人員的投入以及通過在項目中積累的經驗轉化為行業積累,像國外的BI廠商是不會這麼做的。

愛分析:各家廠商都在提場景理解,在您看來,如何判斷各家廠商在這方面的差異?

何春濤:我們經常遇到大中型企業向我們提出不同的大數據項目需求,這些企業他們自身的業務狀況、數據狀況、IT狀況也都不盡相同,而共同的是需要把你的平台放進去,與他的業務相結合,這些就是我們要去理解的應用場景。

一般的產品,第一,他會在服務各種各樣的企業的時候,它會發現只能服務20-30%,第二在一個企業內部又有很多使用場景,這些使用的場景你可能又會發現,只有20-30%可以做,另外70-80%搞不定,這就會變成一個象徵性工程,而不是實質性工程。

所以,這裡面場景的深度厚度在跨企業、跨行業以及企業內部的跨部門,這裡面很多坑不是用簡單的高並發、大數據量就可以解釋的。

愛分析:目前看BI這個市場集中度很低,一些國外知名的產品做到一定程度後,很難繼續提升市場佔有率,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何春濤:第一,我覺得他支持的場景是有限,它把有限的場景確實是支持的很好,這是它的優勢。但是一個企業的場景是非常複雜,何況要跨企業、跨行業售賣的時候。

第二點,他是很薄的,如果放到一個大的系統裡面去考慮,那麼它的控制能力就會比較差,這個時候客戶可能花在這個上面的考慮相對比較少,所以這些輕量級的敏捷BI產品其實是沒有什麼話語權和主導權的。

愛分析:從獲客角度上,您剛才提到的國外品牌獲取大客戶的能力是不是比較弱?

何春濤:其實挺強的,他們的市場策略很聰明,比如通過培養品牌的粉絲、社群去獲客,用打2C的辦法來打2B。先通過2C來獲客,然後在B端客戶去複製、擴大使用範圍,這個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

但這條路難度是挺大的,而且要想清楚是不是要做一個企業級的平台產品,需要把TB、UB、EB這些都要解決掉,證明這個產品是可行的,這不是簡單通過部門級擴張來解決的。一個部門級產品,售賣幾個賬號可以這麼去做,但企業級就不能這樣去做。

就像易用性,我們確實很關注易用性,但像剛才提到的一些輕量級產品那樣去關注是遠遠不夠的,企業級客戶的場景複雜性是很大的。就像Salesforce,讓一個部門去使用Salesforce會覺得特別難用,但他上面支持的場景非常多、非常深,這才能符合一個企業級產品的標準。

愛分析:BI市場目前價格戰現象是不是很嚴重?

何春濤:主要在中低端市場價格戰比較明顯,我們也在思考如何拿下這個市場,因為這部分市場規模其實還是不小,因為客戶基數大。

愛分析是一家專註創新領域的獨立投研機構,研究領域包括新金融、企業服務、人工智慧、教育科技、汽車出行和新零售等。關注愛分析公眾號ifenxicom,及時獲取重要信息。

添加愛分析群小秘微信(ID:ifenxi419)即刻加入愛分析行業討論群。


推薦閱讀:

Hadoop 和 BI 如何結合?搭建一個基於 Hadoop+Hive 的數據倉庫,它的前端展現如何實現?如何實現 BI?
如何評價海致BDP這家公司?
什麼是BI,當前國內外BI的現狀,BI的應用狀況?
數據分析和商業智能的區別?
商務智能里的 ETL 到底是什麼東西?

TAG:商业智能BI | 大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