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書法家的毛病在哪?古代書家臨摹《蘭亭敘》都能成傳世名作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公眾號「陳洪標寫字說畫」
書法史上,因為臨摹前人作品而成為傳世名作的,有很多,比如我們現在看到的「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的《蘭亭敘》就是臨摹的。
《蘭亭敘》亦稱《蘭亭序》,因在王羲之死後的270年間珍藏於民間,唐太宗設法從民間獲取,令內府供奉挧書人馮承素臨摹,唐太宗死後將真跡殉葬昭陵,就此消失。
傳世至今的《蘭亭敘》就是各種臨摹本、拓本和摹刻本。
[唐馮承素摹本《蘭亭敘》24.5x69.9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為什麼不是創作的書法作品,憑臨摹也能成為傳世名作?
我認為有三個方面共性:
一是臨摹與創作融為一體。首先從摹到臨,到臨創,再到創作,這是書法漸進的過程。這很好理解,歷代書法家除了老師的手授和口傳,就是靠自己的臨摹名家碑帖。創作就是在臨摹的基礎上自然形成的,兩者融為一體,到了這個層次你很難分辨是臨是創,最易識別的就是形的不同,而實質的用筆、筆法等可能就是傳承了臨本。
其次,歷代書法家成名後,照樣堅持臨摹,從來不會因為要創作一套自己風格的作品,而放棄臨摹,因為臨摹和創作並不矛盾,早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為一體。
二是臨摹者本來就是書法大家,都有各自的拿手絕活。
比如馮承素,本來就是唐代書法家,內府供奉挧書人,就是專門臨摹寫字的技術人員,是弘文館當直。
他的臨摹用的就是平時最拿手的活雙鉤填廓法,這樣可以做到最接近於王書原跡。而與馮承素臨摹本一起傳世的,還有虞世南和褚遂良的臨本。
[唐虞世南臨本《蘭亭敘》24.8x57.7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同樣這二位都是初唐大書法家,其中虞世南還是唐太宗時期文學館的「十八學士」之一,二人皆熟稔王書筆法,所臨亦各有真跡的藝術特色,既表現了兩位傑出書法藝術家的深厚藝術功底,也為後人樹立了臨寫《蘭亭敘》的典範,同樣為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唐褚遂良臨本《蘭亭敘》24x88.5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三、必不可少的一個條件,就是熟悉真跡。
這一點很好理解。沒有原稿真跡,無論臨摹,還是摹刻,都無從入手。
包括《蘭亭敘》歷代摹刻本中最為著名的兩個,定武本和神龍半印本。
[宋拓定武《蘭亭敘》吳炳舊藏本 26.0x66.5厘米 日本國立東京博物館藏]
[宋拓定武《蘭亭敘》柯九思本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後有元代趙孟頫、明代董其昌臨《蘭亭敘》,儘管都是書法大家所臨,因為看不到真跡,只能在唐人所臨摹的版本上臨摹,故無法比馮、虞、褚相媲美。
[元趙孟頫臨《蘭亭敘》]
[明董其昌臨《蘭亭敘》]
以上三點是歷代書法家從臨摹成為傳世名作的共性,對於當今書法家來說,只能望其項背。
在這種殘酷的現實面前,最要命的是有些書法家一身臭毛病,就是古代名家名帖還沒有臨摹幾本,就擔心自己出不了帖,就嚷嚷著要創新,要搞自己的風格。真是咸吃蘿蔔淡操心,你都沒進帖,一直在帖外徘徊,竟然擔心出不了帖,有什麼好擔心的!
而所謂的創新,所謂自己的風格,其實就是空中樓閣,沒有紮實的傳承的根基。
【下圖為本號作者陳洪標習作,楷書《蘭亭敘》】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公眾號「陳洪標寫字說畫」ID:hongbiao70
推薦閱讀:
※篆刻臨摹,篆刻臨摹三步:選印、摹印、臨刻
※臨摹真的有用嗎?臨摹多了感覺及時腦子有了構思、扔不會原創怎麼辦?
※漫畫自學者如何更有效的臨摹?
※畫的不好很煩躁,構圖結構都很尷尬,怎麼練?
※如何臨摹漫畫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