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果你和我一樣怕死,不如……

我也怕死。

貪生怕死是寫在基因里的。即使是沒有意識的動物,依然會本能地避開死亡危險;即使那些信仰宗教的人,也會有各種借口活在現世,不到迫不得已不去天堂。

至於基因為什麼這麼做,人為什麼會有意識,恕我不知道原因。人從哪裡來,到哪裡去,沒有人知道終極答案。我只知道,貪生和怕死是一體兩面。人一旦有了死亡意識,便會貪生。

人活的好好的,是不會意識到死亡的。正所謂,樂以忘憂,曾不知老(死)之將至。

我們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個先到來。但正常人對活得久都持以樂觀態度。比如,我不奢求活得長,60歲就可以了。理性地說,能健康活到60歲已經很幸運了。

關於死亡,我們都知道: 第一,我們無法抗拒死亡, 第二,我們無法預料死亡。

我也曾在視聽受到刺激或情緒低落、崩潰的夜裡難以入睡,擔心睡著後就不在醒來。我也曾看完《死神來了》,對車輛,高樓等存在安全隱患的地方多加小心,擔心飛來橫禍。我也曾擔心作為獨子的我突發意外後,父母該如何度過晚年。

不能永生,這是殘酷的現實。人類用兩種方式獲得「永生」:1,繁衍後代,2,千古留名。孩子是我生的,孩子就代表我;名聲是我的,名聲就代表我。哪怕死後歸於塵土,孩子或名聲能長存於世,也多少讓人有了一絲慰藉。

然而,即使有了後代,有了名聲,恐怕還是怕死,畢竟那只是一絲慰藉。而普通人,後代和名聲,也不是說想有就能有的,怎麼能不怕死?即使有了其一,我還沒有活夠,怎麼能不怕死?

了解我們為什麼怕死,可以從對立面開始。

比如,為什麼有的人不怕死?不怕死的人有哪些特質?

我總結了幾條:

第一種,沒有近距離接觸死亡事故。

第二種,沒有意識到自己會死。

第三種,活著找不到意義。

第四種,生不如死。

第五種,超越死亡的心理。

沒有近距離接觸過死亡,自然不會對死亡有恐懼。就像汶川大地震,十萬同胞罹難給我的觸動卻不如親眼目睹一個人因為車禍死亡更大;那些冒險的人未必是不怕死,大多數不過是自信不會死。那些被告誡吸煙更容易得癌症的人,依然戒不了煙,未必不怕死,只不過死亡短期內不會到來。短期內不會得到驗證的事情,會讓人放鬆警惕,風險意識下降。

第三種和第四種有重疊,也有差異。找不到活著的意義,生無可戀,選擇毀滅自己,多是主觀原因;而生不如死,也可能有客觀原因。

第五種人,超越死亡的心理,可能是為了千古留名,可能是為了更高的追求,可能是智慧通達。這些人要麼死得其所,要麼根本不關心死亡,要麼認為從哪裡來,就會回到哪裡去,也算是給了自己一個答案。

超越生死的人,終歸少數。尤其是大多數人根本沒有面臨過生與死需要抉擇的難題,往往難以超越生死。

死與生,一體兩面。所以,我們無神論者可以這樣減少對死亡的恐懼。

1,盡量避免關注關於死亡的案例或內容;不看血腥殘酷的案例,不看恐怖片。

2,不立危牆之下,不拿生命冒險;走路不要只顧玩手機,注意行駛車輛,安全第一。

3,找到人生的意義,為之奮鬥;不為自己,也為別人,為了理想,為了孩子都可以。

4,小心謹慎,預防意外;不拿健康當兒戲。避免殘疾或重疾。

5,交給信仰。以信仰之名,看淡生死。

但是,這些方法並不能立竿見影地解決現下對死亡的焦慮啊。

這也是以下正確的廢話的尷尬所在。

比如:

有什麼好怕的,人早晚都要死的;

就算科技能讓你永生,宇宙還有滅亡之日;

你不是怕死,你是怕疼,怕苦,你是怕不確定性,你是怕留有遺憾;

你不是怕死,你是貪生等等。

我知道,我還是怕死。

因為焦慮是當下的。

我試圖解釋下這種焦慮:

那就是,我們本身認為自己是很重要的。潛意識裡覺得外界無法失去我們,自己不應該被拋棄。一旦感到自己不再重要,我們就像被母親不理不睬的嬰兒,大腦瞬間填滿無助感,瀕臨死機。

或者,該發生的事情遲早就要發生,我們卻無力應對準備。正如生活中其他的焦慮一樣,往往我們認為什麼事情就要發生,自己還沒有一絲準備,就容易手足無措,方寸大亂。

先說第一條:

重要的角色都是不會輕易死掉的。小說,影視劇中,那些讓我們有很強的代入感的角色掛掉的時候, 也會令我們難過悲傷。

所以,我們要學會接受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不是家庭的中心。覺得自己不重要的人,要麼不再關心死亡,要麼選擇毀滅自己。比如留守兒童,生活再家庭暴力陰影中的兒童,更容易有輕生的念頭。(貴州畢節和農藥兒童自殺案例)

不是世界的中心,很容易理解。但不是家庭中心,不好理解,尤其是獨生子女。

我死了,我父母肯定很痛苦,我老婆肯定很痛苦,我孩子肯定很痛苦。彷彿自己死了,他們的天就會塌下來,沒有我,他們就會過得不幸福。獨生子女更是會擔心父母老無所養。

如果能把自己的死亡對親人的影響降到最低,甚至對親人有益。我認為很多人對死亡的恐懼或焦慮就會減輕很多,比如我就是。

怎麼把死亡對親人的影響降到最低呢?

那就是提前安排後事。

比如,提前買保險,寫遺囑。

買保險是一個很好的方式。這樣可以把死亡帶來的風險降到最低,甚至為家庭帶來收益。意外險,重疾險可以說都是必需的,受益人可以寫父母 。比如意外險,一年百十塊錢能有30萬的保額,順順利利權當小額消費買了個心安。

遺囑里可以分配自己的財產,可以捐獻自己的器官,等等。凡是你有所顧慮牽掛的因素,都給出一個解決方案。

我們經常在影視劇里看到的一幕:一切都安排妥當,你可以放心的去死了。

再說第二條:

即使,我們不關心父母親人,我們只是本能地害怕死亡。只要不是神經質地杞人憂天,多半還是可以自救的。

避免死亡焦慮的最好方式就是預防。當已經陷入焦慮之中,臨時抱佛腳可能來不及了。最好是日常情況下,認真地思考下死亡這件事,然後對自己的後事做一些安排。

不至於老師都要來收卷了,你才發現自己考試前什麼都沒有準備。

如果是死亡妄想症患者,我也無能為力。

說個真事,我女朋友的老闆的姐姐,就是這樣的人。得了癌症,花了幾十萬控制住病情後,醫生說保持良好心態,好好調養就沒問題了。但是她卻一直看不開,天天擔心自己會死,見熟人就哭,說自己怎麼命苦,自己要死了。結果呢,半年以後複發了,然後就沒救了。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的世界裡,我們渴望確定性。我們渴望確定性,也可以說是苛求掌控感。就像溺水的人,拚命地抓住一切能抓住的東西。儘管更多時候,我們並不能左右結果,我們還是希望有一個結果或答案。

就像看小說,我們希望有一個確定的結局。而那些留有不確定性的結尾或者爛尾的作品,總是讓人意猶未盡,心生挂念。

所以,在充滿不確定的人生中,我們能做的就是盡量增加確定性。提前安排後事,是我能想到緩解死亡焦慮的最好的方式。

如果幸運,成年人終將在間歇性的焦慮中度過幾十年的餘生。死亡焦慮也會因為某些情境反覆被觸發。人生苦短,總有一天,我們會看淡生死。

以上觀點,可以討論。

推薦閱讀:

如果人死後依然可以向活著的人傳遞消息會發生什麼?
死後進入下水道:這個最環保的安葬方式,卻讓人更加畏懼死亡
有幾個人真正想像過自己死後的感覺?
虯髯客的墓志銘/悼詞應該怎樣寫?
請幫助我!害怕死亡。我今年18歲,覺得生命在流逝,在必然的死亡面前什麼都沒有意義。該怎麼辦?

TAG:面对死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