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漂浮大陸: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漂移事件(一)
提起港珠澳大橋,應該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作為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工程界人士若能有機會參與到這樣的世紀工程中,應該會感到十分榮幸。而身為一名普通市民,能欣賞一下建成後的美景,也是一件十分賞心悅目的事情。
這樣的世紀項目註定了它是一個浩大繁複的工程。在建造過程中,確實也遇到很多前所未見,無前例可循的工程難題。其中,最著名(宣傳得最厲害)的應該是「E15管節回淤事件」。
這個事件相關的報道、分析,在網路上已經有相當多的資料,在此就不再贅述。今期,與大家分享的是港珠澳大橋項目遇到另一個工程難題:
香港口岸「漂移」事件
此事件只是在內地報刊上略有提及,並未有深入、詳細的報道。
由於香港口岸目前還在建造當中,所以抱歉有部分工程資料還不能與大家分享。在接下來的文章中,我會盡量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利用網路上能搜索到的資料,與大家一起深入分析本次事件。
1.香港口岸概況
港珠澳大橋全長55km,其中包含有四個人工島:珠澳口岸,東人工島,西人工島,香港口岸。
其中香港口岸人工島位於現有香港國際機場的隔壁,面積約150公頃。
香港口岸的主要有三個作用:
(1)西側連接香港國際機場及港珠澳大橋香港連接線;
(2)南側往市區方向接港鐵東涌線;
(3)北側往新界西北接屯門連接路。
是一個各地中轉連接的交通樞紐。
2.漂移事件的曝光
在2015年9月左右,有香港媒體報道爆出香港口岸出現了「漂移」現象。
隨後不久,內地相關媒體也援引了這則消息。
這就有點聳人聽聞了。看新聞標題,給人一種印象:整個人工島是「漂浮」在海上的,發生了漫無目的的漂移。
1912年,Alfred Lothar Wegener提出了「大陸漂移說」。他認為現今世界的各個大陸是從一個巨大陸塊中分裂,再漂移到逐漸達到現在的位置。
可以說,陸地出現漂移也不是不可能的。然而,大陸板塊的漂移可是在千億萬年的時間內逐漸發生的,一個小小的人工島,在短時間內,難道也會發生這種現象嗎?
3.路政署回應
為了探明是否確有其事,還是媒體在博眼球,我們需要看看官方是否有對此進行評論。在路政署的官網上,我找到了兩篇路政署的回應。
可以看出,路政署承認香港口岸人工島確實是出現了移動,最大約6~7m,發生在2014年底。
在兩年後,路政署再次對此事件進行了回應。
這兩篇刊文雖然只是寥寥數語,但其中包含的信息量其實不少:
(1)並不是整個人工島出現漂移,僅是海堤發生了過大位移;
(2)發生過大位移的海堤,最大位移達6~7m;
(3)事件在2014年底被發現;
(4)在2014年底事件發生後,海堤進行了加固。
哦……原來只是香港口岸人工島的圍海海堤出現了移動。但是,相比起城市基坑以厘米計的水平位移量,6~7m依然是個天文數字。怎麼會發生這麼大的位移呢?
4.推理序章:收集數據
作為一名合格的偵探…不,工程師,必須要收集到足夠的資料,才能撥開迷霧,找尋到我們需要的真相。
首先,我們要知道所在地的地層條件。
基本上可以劃分為兩大層:淤泥(Marine Deposit)和沖積土(Alluvium)。淤泥的厚度在17m~24m不等,下卧相對堅實的沖積土層。
淤泥層的不排水抗剪強度分布得也比較均勻,自頂部5kPa沿深度逐漸遞增至30kPa。怎麼說呢,到了底部之後也不算性質很差的淤泥吧,其不排水抗剪強度接近排水固結法處理後的地基強度。
其次,我們再找找海堤是個什麼結構形式。
這可以說是一種傳統的結構形式再創作。首先在海堤底面打碎石樁做地基加固,然後在海堤約中部位置插入一個直徑約33m的大鋼圓筒,最後拋石塊形成海堤。這種新舊結合的感覺,大概和看到一個明朝人在玩手機差不多吧。
直接看三維效果圖會更加直觀一點。
至此,在我內心已經劃掉了之前預設的可能:海堤在淤泥層滑裂導致位移過大。
在圖中很明顯可以看出,碎石樁與大鋼圓筒都已穿透淤泥,進入了相對堅實的沖積土層;退一步說,即使把碎石樁都取消掉了,單憑海堤中間杵著一個直徑33m的大圓柱,也足以抵擋海堤的滑裂。
5.推理次章:位移比對
在暫時沒有新的探索方向之前,我決定先對比一下計算與實測的位移情況。
在實際施工中,海堤後方的回填土要填出海平面8m左右,相當於在海床面上填高16m的回填料。此時對應的計算位移最大值是約0.56m,出現在海堤的坡腳。
根據媒體調查的情況,海堤的位移情況如下。
出於對媒體的不信任,我又找到了路政署的統計數字進行核對。
可以看到,媒體給出的數字並不是空穴來風,與路政署的說法較為吻合。這時候情況就變得很有趣了。通過計算值、實際值兩者的對比,我發現了其中一些蹊蹺之處:
(1)實際位移遠大於計算值(數量級之差);
(2)計算最大位移處在海堤坡腳,實際最大位移處在鋼圓筒處;
(3)東面,北面發生的位移最嚴重;
(4)西面的鋼圓筒位移正常(或不嚴重)。
請大家留意一下第(4)點。這點沒有在任何一處出現過,是根據之前的信息推理出來的。然而,這點卻非常重要。為什麼呢?
我們思考一下:在相近的地質條件,相同的建造工藝下,為什麼相較於其他方向,西面沒有出現位移過大的情況?
為什麼計算值會與實際值相差這麼大?
經過了長時間的激烈思考(10分鐘)後,我認為這兩個問題都指向了一點:有一個因素忽略了,而這個因素就是謎底:海堤發生位移過大的關鍵。
我再次回到了對計算結果的思考上。本次人工島的海堤採用二維模型計算。利用其建模,基本上每一個施工步驟下,海堤和地層各種應力應變都已經計算得出。
各種情況都有了,所以模型與真實情況之間到底是差什麼呢?
時間與空間!
沒錯。雖然有限元模型把每一步都考慮得很仔細了,但卻沒有考慮每步施工的持續時間和實際工程中空間上的分布(三維效應)。
為了驗證這個想法,我需要知道在海堤出現「漂移」之前,香港口岸整個人工島的施工步驟,與每一步的實際時間。
6.推理叄章:施工步驟研究
如之前路政署的回應,事件發生在2014底。我們不妨假設這個具體的時間為2014年12月。請大家先記著這個時間。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海堤結構的大致施工步驟。
以2014年12月為界線,我們利用google earth的時間功能,再來看看從項目動工(2011年底)到事件發生前夕的實際施工情況。
2012年11月(事件發現前25個月)
此時,可以看出部分區域的碎石樁已經打設完畢,人工島的東南角少數幾個鋼圓筒支架已經在安裝。
2013年1月(事件發現前23個月)
2個月後,東北角的鋼圓筒也進入了安裝程序。
2014年4月(事件發現前8個月)
鋼圓筒大部分都已經安裝完畢,早在2013年底已開始了填海作業。至14年4月,人工島西側約一半已填出海平面。
2014年10月(事件發現前2個月)
想知道海堤伸延事件發生前2個月發生了什麼嗎?
敬請關注下期文章「7.漂浮大陸: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漂移事件(二)」
本文轉載自我的個人微信公眾號: 岩土沿途Geotech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