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箭手上戰場要帶的東西這麼多?中國古代弓箭輔助裝備大全
現在咱們看軍事新聞,美國大兵出場的時候,身上都一堆零碎兒,什麼戰術手電筒啊夜視儀啊,掛在身上沉甸甸的,看上去就有科技氣息。其實士兵們身上帶的這些設備,都是為了輔助作戰而存在的,畢竟打仗不光是開槍這麼簡單,有了這些設備,士兵才能保證戰鬥力,在戰場上更好的生存,現代軍隊如此,古代軍隊也是這樣。
▲中興四將圖佩帶弓箭的儀衛
比如弓箭手,古代各個朝代都有弓箭手,但弓箭手可不光是帶上弓箭就行了,上陣只帶弓箭的弓箭手,只存在於遊戲中。實際戰鬥中,弓箭手要帶不少東西,這樣才能保證戰鬥力的發揮,以及自身的安全。這些設備有:必要的防身武器,扳指、弓囊、箭囊、護臂等。
防身武器這個很容易理解。弓箭手雖然是遠程兵種,但敵人並不會因為你是遠程兵種而不砍你。如果陣線被突破的話,弓箭手也需要參與近戰,沒有武器怎麼行?弓箭手的武器一般不會太長,一來是弓箭手參與搏鬥時,八成陣線已經比較混亂了,過長的兵器使用不便,二來是長兵器本身也不如短兵器容易上手。
▲章懷太子墓佩帶虎豹皮弓韜和胡祿的儀衛
唐六典里說,唐代的弩手裝備陌刀和木棒,當敵軍衝進二十步之內的時候,就不再放箭,上陣肉搏。宋仁宗時期的弓弩手裝備的防身兵器是劍。宋孝宗時期,弓弩手的兵器改成了短矛。到了明清時期,弓箭手普遍裝備腰刀作為防身兵器。
▲內蒙古博物院清代腰刀
除了防身武器之外,弓囊和箭囊也是必須的東西,因為——弓箭總得有個包裝吧,沒有弓囊,難道你把弓掛脖子上?當然了,從出土的磚雕上看,南朝時期確實有人把弓掛脖子上,但筆者認為那應該是一種臨時狀態,而非常見狀態。
弓囊是盛弓的容器,箭囊是盛箭的容器。弓囊又稱鞬,箭囊又稱櫜,兩者合稱「櫜鞬」。櫜鞬這個詞最早見於左傳,重耳流落楚國時,楚成王問他,如何報答自己的收留之情。重耳說,如果自己能當上國君,將來晉楚在戰場上相見,晉軍會退軍三舍(一舍為三十里),以謝今日之情。如果退軍三舍之後楚軍仍然要交戰,那我就只能」 左執鞭弭,右屬櫜鞬」,與您周旋到底了。
▲懿德太子墓帶虎豹皮弓韜的儀衛
弓囊又稱弓韜、弓衣,也有「鐲」或「帳」的別稱。《說文》中便說過,鐲和帳是弓衣的別名,當時有的弓不僅有弓囊,弓囊外還有木質的套,稱為「韇」。《秦風》中有虎帳,即虎皮製成的弓囊。《毛詩》中有交帳,一件交帳可以裝兩把弓。
弓放入弓囊中後,通常有一半被弓囊遮蓋。歷代的弓囊造型都相似,即與弓的一半造型類似。唐代有一種皮囊式的弓韜,弓裝入時需要先弛弓,從長度上看,使用這種弓韜的弓都是較為短小的弓。而一些較為長大的弓,則弛弓後直接懸於腰間。
▲唐代長樂公主墓佩帶弓箭的儀衛,弓為弛弓狀態
箭囊又稱箭箙、箭匣等。從金文中看,商周時期的箭箙為長方形的木架,殷墟小屯遺址出土過箭箙的遺迹,形狀與金文中符合。從復原品看,當時的箭箙由藤或者竹子編成,呈長方形匣狀,一面有缺口。國內也出土過一些戰國時期的箭箙,外形為梯形或者方形的匣狀,多為木質。
▲九連墩楚墓箭箙
漢代,箭箙又被稱為「步叉」 ,清代學者俞正燮的《癸巳存稿?魚軒》中也有「以為弓鞬、步靫」的句子。獅子山漢墓出土了不少背部背有箭箙的陶俑,陶俑背部的箭箙均為方形匣狀。不過也有人認為這些方匣並非箭箙,而是安裝裝飾羽毛的基座,即負羽。
▲遼代陳國公主弓囊
南北朝晚期,一種名為胡祿的箭箙從北方少數民族地區傳入中原。胡祿為口部狹窄,底部較闊的圓筒狀。其敦煌壁畫里便出現過。隋唐時期至宋代,胡祿廣泛應用。《武經總要》中有被稱為「弓箭葫蘆」的箭箙。從插圖上看,弓箭葫蘆即胡祿,「葫蘆」二字應該是諧音。
▲昭陵石雕上佩帶胡祿的將領
元朝以後,櫜鞬又稱撒袋。「撒袋」來源於蒙語「撒答」,原意為裝箭的袋子。到了清代,櫜鞬成為標準稱呼,皇朝禮器圖式中記載有各式櫜鞬,不同等級的人所用櫜鞬也不相同。
清代櫜鞬中的箭囊是整張皮或布裁製的,箭矢裝入後,僅有下半部分被掩蓋,箭支散開如扇葉狀,這种放置方式更方便射手取箭。
除了櫜鞬之外,扳指也是弓箭手的重要配件。
古人射箭的手法有拇指鉤弦法和三指鉤弦法,現代分別稱為「蒙古式」和「地中海式」,中國古代分別稱為「漢法」和「胡法」。由於中國的弓以複合弓為主,因此蒙古式一直是中國拉弓手法的主流方式。蒙古式射法的關鍵設備就是扳指,扳指相當於比較粗大的戒指,戴在拇指上掛弦,有坡形和筒形兩種。
▲曾侯乙墓扳指
扳指又被稱為決或者韘,古人稱呼善射的勇將為「摧決之將」,催決即扣斷扳指的意思,如南朝宋人袁淑便寫有「重幣甘辭,招摧決之將」的句子。《說文》中有「韘:射決也。所以拘弦。以象骨。韋系,箸右巨指。」的句子,認為韘便是扳指,朱熹也贊同這種看法,清代學者和現代考古界的主流看法也認為韘是扳指。
▲婦好墓扳指
但也有人持不同看法,有人認為,韘是套在扳指內部,防止扳指滑脫的皮墊。扳指戴在拇指上的時候,為了避免滑落,會用繩子穿過扳指上的孔,另一端系在手上,婦好墓的扳指便留有穿繩的孔,存世的不少扳指上也都有這種孔。皮墊和繩索的目的相同,都是為了避免扳指滑落。
▲清代翡翠扳指
關於韘是否是扳指的爭論早已有之。段玉裁認為,先秦典籍中提到扳指,稱其為決時多,稱其為韘時僅見於詩經。漢代的《毛傳》認為其為扳指,不足為據。王夫之認為,說文中的語句,意思指的是:扳指用象骨製成,韋即韘。韘的目的是防止扳指脫落,與明清時期射手在扳指內放小塊皮革的作用相同。
包山戰國楚墓出土的扳指內存有皮墊,可與上述學者的猜想相互佐證,韘字從韋、枼之音,而枼多指扁薄之物,也符合皮墊的外形。戰國楚簡內有夬字,外形與手套指環的形象相近。文獻中出現夬字時,多與弓箭同時出現,可見夬應當是射箭時的輔助設備。
▲漢代護臂
李春桃在《說「夬」「韘」——從「夬」字考釋談到文物中扳指的命名》中,結合上述資料和其他資料,最終認為,夬是扳指,韘是扳指內的皮墊,兩者因為經常同時出現。部分情況下,人們也會用韘代替夬。久而久之,人們逐漸夬韘不分,韘也成為扳指的代稱了。
護臂也是古代弓箭手的附帶設備之一,護臂由紡織物或者皮革製成,綁在小臂上,目的是為了防止弓弦彈傷手臂,古時又稱「射鞴」。由於士兵的鎧甲不少都會附帶甲片綴稱和皮革製成護臂,因此不少情況下並不需要專門佩帶護臂。
▲殷墟弓形器
除了上述這些東西之外,還有一些東西並非歷代射手的通用設備,而是僅僅存在於部分時期。如弓形器,又稱弓柲,用途是在馳弓的時候,捆綁在弓的中間,避免弓損壞的,現存的弓形器都是商代產物,沒有發現其他朝代的。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滾滾,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喜歡冷兵器的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冷兵器研究所(lbqyjs)
推薦閱讀:
※英國長弓黑歷史,射箭剃陰陽頭?
※中國製造的傳統弓箭目前是什麼水平?
※如何檢查箭矢是否安全射箭前?
※如何看待2015年土耳其Biga傳統弓邀請賽中國隊退賽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