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人生不過武俠
1.
我的一位兄弟阿童木,小學的時候看了一部電視劇,黃日華版的《天龍八部》,大受震動。小學五年級,有一天,父母帶阿童木去書店買書。本來是要買四大名著的,可是阿童木看到了金庸武俠全集,看的心理直痒痒。二者價格相當,都是四五百塊錢。母親在猶豫之中,給了他一個選擇,四大名著和金庸武俠二者選其一。阿童木斷然選擇,買金庸武俠全集。這時候阿童木爸爸走過來看到這個情形,很不高興的說了句,「買啥買,都別買了。」然後,阿童木很不開心的帶著四大名著回家了。
到阿童木北大博士畢業,只讀了四大名著的《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紅樓夢》實在讀不下去,因為無趣。《西遊記》雖然有趣,但又太難。
再到初高中,什麼《茶花女》、《三個火槍手》之類的所謂經典,也讀的很不愉快。
這大概是許多人少年時代閱讀經歷的相似片段。許多被冠之以經典的東西,實在很無趣。少年們不大知道,到底這些所謂的「經典」是因為什麼、被什麼人冠以經典的。這些所謂的經典閱讀,不是雙眼放光欲罷不能,而是被迫的必須的,充滿疑惑和糾結的經歷。總之,閱讀並不愉快,也談不上什麼收穫。
所幸,初中的時候,阿童木有了一些自己可以支配的零花錢。小說,10塊錢一本,自己買來讀。《天龍八部》盜版的,很厚很厚的一本,紙張又薄又差,30元一本。偷偷摸摸買回家,偷偷摸摸的讀。裡面的重點段落都背下來,因為無法估量其中所寫的武功秘籍之類的東西有多重要。不認識的字都圈下來,查字典。秘籍當然是需要破譯的。結果,這本盜版的《天龍八部》裡面密密麻麻的畫了無數的圈圈。為了讀這本武俠,把6塊錢的《新華字典》翻爛了一本。
阿童木高中時代,作文全校傳閱。本科畢業全國競賽一等獎保送到北大讀博士。這些跟他閱讀武俠有關係。但這不是最重要的。
上個星期,阿童木在北京潘家園配眼鏡。回來路上打了個滴滴專車,一上車,發現司機小哥的表情有點兒不對勁,直瞄他。路上聊了一會兒之後,司機小哥問他,是不是便衣。司機小哥的單位跟公安局有合作,接觸過不少警察。
讀書讀不但沒讀到呆,而且看起來彪悍,這是很大的成就。其中有金庸武俠的功勞。
阿童木,一個理工科博士活出了便衣范兒,這是莫大的成功。
阿童木說話聲若洪鐘,行為方式,很像喬峰。如果不是肚子有點大,四肢比較滾圓,我就不叫他阿童木了,或許可以叫小喬,或者老喬,或者小蕭,老蕭,總之得跟喬峰或者蕭峰掛上邊兒。
2.
我還有個哥們兒,北京女孩兒。
這種稱呼方式是她定的。她稱我為哥們兒,我也得稱她哥們兒。
這哥們兒很厲害,外企高管,獨當一面。做事雷厲風行,從不拖泥帶水,整個就是一團火。總是陽光般的笑容,大半夜的帶著我滿北京找哥們兒聊,就為了幫我一個忙。
有一次我們聊讀書經歷。她說她小學時代讀金庸,上初中不久就把金庸全部武俠都讀遍了。她只用一句話總結了那段閱讀經歷,顛覆三觀。初中結束前,她把古龍小說也全讀完了。
她初中的成績全校第一。
3.
相對來說,我是晚熟的。
高中之前,《射鵰》《神鵰》《笑傲江湖》《雪山飛狐》《俠客行》《楚留香》《陸小鳳》之類的武俠劇都看過。我主要看的是武功。看過之後,就可是獨立發明創造了。
比如,和小夥伴兒一起用各種工具製作飛鏢之類的東西。還有,空翻之類的動作都是自己琢磨出來的。小學時代,單杠的常規玩兒法兒已經不能滿足我的想像力,我的常規玩兒是翻上單杠在上面走來走去。到了初中就八塊腹肌了。到了高中逐漸開始琢磨創造自己的學習秘籍。沒有太多時間讀課外書。
本科剛進北大的那段時間裡,宿舍里閑聊的主要內容是武俠。我發現一件事,我所了解的金庸武俠,跟宿舍兄弟們所說的金庸武俠不大一樣。後來,我弄明白了,他們都是讀原著的。起初我一直拒絕讀原著,主要是因為,我要讀的書太多了。抽時間讀武俠有多大的必要性,我還判斷不出來。
大一的時候,我們學《數學分析》。《數學分析》相當於其它理工科的《高等數學》,但難度上高許多。這門課上了一年半,先後由兩位老師教我們,一位是老太太,另外一位是一個年輕的小夥子。
年輕的小夥子,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畢業,在香港中文大學做過訪問學者。除了講課陶醉之外,他喜歡引用古龍小說。中原一點紅之類的人物讚歎,經常出現在數學分析的場景中。這位老師很受同學們喜歡。相對來說,我也更喜歡他的課。除了上課,進修訪學,論文發表之類的事情,也沒耽誤。又過了幾年,他當了副院長。由於有事情要經過他的流程,所以在他的破舊辦公室有過一次一對一的交流。他和愛親切,談話和辦事流程都很順暢。
既便如此,我仍然沒有覺得讀武俠原著的迫切性。到了大三,我發現必須得讀了。共同語言不是問題,關鍵是對許多問題的認識談論起來,我進入細緻的語境比較困難。然後,我利用寒假裡的一個星期,不分晝夜的讀完《天龍八部》。
讀完之後,也沒什麼感覺。當時讀的太快了,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情節上。另外一個原因是,我當時的主要思維都在西方哲學的抽象世界裡。校園生活比較簡單,人世間的紛紛擾擾,我沒有多大興趣。
直到考上研究生之後的一段世間,我的學習節奏輕鬆了一段時間。為了彌補武俠閱讀量不足,我到海淀圖書城買了一套正版的古龍全集,《風雲第一刀》、《陸小鳳》全部的系列讀了個遍兒。
當時我有一師兄剛剛讀完中科院的碩士,來北大讀博士。那個暑假,他把我的古龍系列借去看。因為這個緣故,我們聊的比較多,武俠聊累的時候,順便聊聊科學界的趣聞軼事。在實驗室里,我倆的辦公桌相距不遠。常常是夜深人靜的時候只有我們兩個人在。
我在電腦前噼里啪啦的寫文章,他在距離我五六米遠的正對面,舒舒服服的坐在椅子上,緊鎖雙眉讀論文。常常三四個小時,一直保持同樣的狀態。我想,他那時候讀論文的狀態,很像是琢磨武功秘籍。
有時候我們約好聽那幾首曲子,用我的音箱放大聲音播出來。整個實驗室都被音樂籠罩中,我們各自做自己的事情。
後來他到美國做了博士後回來,自己在南京創了一個田園派。自己種糧食,釀酒,順便在國際上最牛的學術雜誌上發表論文。如果他選擇在國外大學任教,或者在國內任何一個同領域的頂級研究機構工作,都不是問題。我想,那樣,他的才能會大大受限,也不會那麼快樂逍遙。
4.
讀研究生的時候,聽到一位老師的傳奇故事。這位老師在上山下鄉的十年間,除了規定的事情之外,他只做了一件事。寫了一本他那個領域的專著。這是現實版的十年磨一劍。返城之後,他順利當上了教授。在我讀研究生期間,他又評上了中科院院士。很樸實的一位先生。
更傳奇的不是他的經歷,而是他帶研究生的做法。他要求他的研究生都要讀金庸小說,即便他的專著可以不讀。
我一直想不明白他這麼做的原因。好幾年之後,我才有所悟。很多人說現在年輕人靜不下心來做學問,其實,何止年輕人,許多不年輕的也靜不下來。因為都沒怎麼吃過苦,也沒經歷過大風大浪,糊裡糊塗的胡鬧比比皆是。
研究生,研究員,這些都是名頭。
做科研的,有幾個人知道什麼是科學?什麼是技術?什麼是研究?
做學問的,有幾個人知道什麼是學問?什麼是知識?什麼是方法?
也搞不清楚自己為什麼做這些。
許多人甚至問都沒問過自己,自圓其說都做不到,腦子裡都是亂的。
正應了那句話,「人們對自己從事的事情之無知程度,是難以置信的」。
多讀讀小說,在心理上經歷多了人間悲歡離合,然後才能看淡許多東西,看清許多東西,然後才可能靜下來,想清楚那些該想的問題,逐漸才能進入一點兒狀態。
諸葛亮在《誡子書》里說的很明白,「學須靜也,才須學,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這句話對於許多人來說僅僅是句名言而已,即便知道了也沒用,因為不知道怎麼靜。諸葛亮沒寫。實際上,諸葛家族的跌宕起伏的命運,躬耕於南陽,再加上大量閱讀,大量交友,交好朋友,這些見識閱歷讓他靜下來。出身難以選擇,現在自己種地也不容易,起碼學校是不允許的。而在大量閱讀中看人世間的起起落落,是非曲折,大喜大悲,是容易做到的。
又過了一段時間,我對先生的做法又有了新的領悟。
也許在他看來,雖然學生選擇了讀研究生,選擇他作為導師,但是學生此後可能會也可能不會從事科研工作。即便從事科研,學生可能繼續從事這一專業也可能從事其他專業。因此,從這個角度上看,了解人生,探究人生,為第一要義。專業的發展排在第二。
或許從他的人生閱歷和邏輯來看,在人生各種問題上,例如志趣愛好,人生事業選擇上,一團亂麻,那麼專業的長足發展為空談。
「研究生」的第一要義應該是,研究人生,研究如何生存,生活。
而在那位先生看來,讀金庸武俠是研究生生、研究生存生活的捷徑。不但有大用,而且很好玩兒。
有許多研討會他在場,我的印象中,他是笑容滿面,達觀的。
5.
最近十來年,武俠小說的片段開始入選語文課本,這是一個進步。
《射鵰英雄傳》最後一章(節選)將入選初中語文課本:「描寫華山論劍前夕,郭靖在經歷一系列殺戮事件後的苦悶心境」的部分。
《天龍八部》入選高中課本。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讀本(必修),由人民教育出版社06年11月第一次出版,首次選入了王度廬的《卧虎藏龍》和金庸的《天龍八部》兩篇武俠小說,分別排在第五課和第六課,併合為一個單元,取名為「神奇武俠」。
課文節選了《天龍八部》第四十一回「燕雲十八飛騎,奔騰如虎風煙舉」,講的是蕭峰到少林寺救阿紫,在山上力斗丁春秋、慕容復、游坦之三大高手一節,展示了他的絕世武功和英雄氣概。
2007年7月的北京課改,語文泛讀備選篇目中就節選了金庸的《雪山飛狐》。
當然,對於武俠小說的價值,許多人是存疑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武俠小說良莠不齊。許多武俠,確實寫的很糟糕,或者只適用於特定人生階段的人。例如《金瓶梅》入選教科書,再過100年都是困難的。但這種情形在任何文學類型中,都是如此。
武俠小說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到了金庸,到了我們這個時代,已經不難選擇了,無論是從可讀性、文學性、知識性、還是從三觀方面。
其實嚴肅的學術機構已經為人們做出了篩選。
例如,以武俠聞名的金庸,曾獲頒眾多榮銜,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大紫荊勳章、英國政府O。B。E勛銜及法國「藝術與文學高級騎士」勳章和「騎士勛位」榮譽勳章,劍橋大學、香港大學名譽博士,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名譽文學博士,英國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新加坡東亞研究所等校榮譽院士,北京大學、日本創價大學、台北清華大學、南開大學、蘇州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校名譽教授,並任英國牛津大學中國學術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文學院兼任教授,浙江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教授。
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委員等公職。其《金庸作品集》分由香港、廣州、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四地出版,有英、法、義大利、希臘、日、韓、泰、越、印尼等多種譯文。
所以,對於閱讀經驗不那麼豐富的父母和老師,也可以放心的給孩子和學生推薦金庸小說。
對於我來說,如果將來我教育自己的小孩,則是非常簡單直接的。首先把《三字經》《千字文》《幼學瓊林》《道德經》之類的著作背下來,練習識字寫字。然後大量的閱讀。各種圖書,包括金庸的武俠買好了放那兒,他能讀的時候,隨他去讀就好了。
對於武俠,有些反對意見是這樣的,例如,有人說:
司馬遷寫過《遊俠列傳》,但若他活到今天,就可能不寫這樣的東西,甚至也寫不出這樣的東西。寄望武林高手匡扶正義,與幻想「包青天」拯民於水火,在本質上並無不同,俱與時代精神相違背。而所謂俠義精神,到今天可曾有歷史上的半點本真?有的只是俠義精神的變種:潑皮無賴氣、哥們兒氣、流氓氣和匪氣。
這是對「武俠」的誤解。
6.
武俠主要寫兩件事,武和俠。分別對應兩個基本的、實際的人生問題。
第一,如何長本事,第二,用本事幹什麼。
每個人的人生都足夠的複雜,但對這兩個問題的回答都是決定性的。甚至可以說,人就是不斷回答這兩個問題的過程中,創造了自己的命運。人生的大多數選擇跟這兩個問題直接相關。從廣譜上看,99.9%的人對這兩個問題的解決很不理想。如果這兩個問題解決好了,人生的99.9%的問題就都解決了。
武,在本質上是自我防衛。
自我防衛是動物的本性。沒有發展出足夠好的自我防衛本領的物種無法生存。沒有發展出足夠好的防衛本領的個體也難以生存。在這一點上,人與其他動物沒有任何分別。
每種生物都有其獨特的防衛本領。所以中國武術中有螳螂拳、猴拳,即便太極拳里也有白鶴亮翅之類的招式。不同之處在於,人類的自我防衛本領可以無限擴充。也因此,人類的生存空間最大。對於個體而言也是如此。自我防衛本領為零的人,生存空間近乎為零。古往今來,讓人瞬間斃命的可能性實在太多了。
武這個字,在中國文化里的獨特性在世界上其他文化中難以找到合適的對應。這大概也是中華文明幾千年連綿不絕的原因之一。而曾經閃耀的瑪雅文明、雅典文明、古羅馬文明,今何在?
國家需要文治武功,個人需要文武雙全,文韜武略。這是祖先們在血的教訓中總結出來的生存法則。
武,代表者生存能力。包括自己的生存能力,也包括與自己相關的人的生存。一個人能夠在多大程度上保護自己想要保護的人,是貫穿人生始終的問題。
小龍女無非是遇到了一個心儀的人,對世界無怨無求,只是希望兩個人開開心心的過日子。但是,就這麼點兒願望,都是不容易實現的。即便她武功卓絕,都必須付出幾近喪命的代價才換得在人世間的逍遙遊。
止戈為武,武的高境界是和諧。
但對於常人而言,身心和諧都太難,何況在人世間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中的和諧。所以,中國武術,講究以武闡道。通過身體動作的訓練,強身健體,促進身心和諧的過程中同時領悟自然之道、生命之道,並且為將來可能遇到的傷及人身安全的危機做準備。
所以,概括來說,個體和組織的任何求存求發展的本領和活動都可以稱之為「武」。所以有武術、武裝、武略。
不限於體育武術,一個人學習的任何知識和技能,都可以稱之為「武」。
但是,很好的處理了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學習的人,有多少呢?其實不多。對於許多人來說,學習的問題,從學生時代一直困擾到職業生涯乃至成家立業。
而武俠小說中提供了大量的啟發。為什麼很普通的武功,比如太祖長拳在蕭峰用起來卻威力無比,其他人則不行。為什麼上乘武功里,郭靖練不了玉簫劍法彈指神通,卻能憑藉降龍十八掌獨步武林。學武功一定需要老師嗎?如果需要,需要怎樣的老師?如果不需要,應該如何學習?武功一定要練的越多越好嗎?等等。
金庸練過武功嗎?他憑什麼寫武俠,寫武功?寫書算不算一種武功?任何武功的修鍊,任何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是不是有通用的根本原理和方法呢?
這些問題都能在閱讀武俠的過程中有所啟示。退一步來說,武俠能打開人的想像力,關於人的學習潛能、以及人的潛能的想像力。
外國人,說中國的武術,是Chinese KungFu。
功夫,是「武」的又一個本質。
一個人,工於用力,懂得合適的發揮、發展、運用自己的力量,才能是大丈夫。
否則,不但該保護的人保護不了,自己尚且難以自保,何談尊嚴,何談生活,何談更高的人生境界。
而這一切又是在人世滄桑、心潮起伏的時間功夫中磨練出來的。
「俠」的簡體字,左邊是單立人,右邊是夾縫的「夾」。
「俠」的繁體字,包含左邊的單立人部首,共有四個「人」構成,右邊最明顯的結構是一個大寫的人。
「俠」,本質上是人在夾縫中求生存,在人群之中活成大人,甚至活的光芒萬丈。
所有的人都是如此。有些夾縫是異族、異類、異己、對手、敵人製造的,有些夾縫是同族同類乃至親人朋友同事同道製造的。有些夾縫是實現造就的,有些夾縫是歷史、甚至未來造就的。
比如,楊過的爹楊康,死因跟郭靖黃蓉有關。郭靖是楊康的結義兄弟,是楊過的義父。郭靖和黃蓉多少對楊過母子有過照應,在生活和個人成長上關照過楊過。楊過該怎麼辦。楊過要娶他師傅小龍女為妻,郭靖和黃蓉首先站出來反對,郭靖當場就要一掌殺了他,黃蓉則百般阻撓這門親事。楊過該怎麼辦。郭靖守襄陽抗擊蒙古入侵,而楊過可以藉助蒙古人的力量殺掉郭靖黃蓉這對殺父仇人,並換得情花毒的解藥。在這種情形下,他應該怎麼辦。
比如,蕭峰生於遼國,長於大宋,實為契丹人。大宋的人對他有恩,而契丹是他的族類,兩國敵對開戰,他該怎麼辦。生父蕭遠山殺了許多人,血債都記在了他頭上,又該怎麼辦。還有,至愛阿朱竟然在自己的掌下斃命,怎麼辦。
比如,慕容復家族六百來年的大燕復國夢,到底應不應該做。他應該選擇活的愉快一些,還是應該繼承家族遺志。
看清楚自己、看清楚他人的本質上都是在夾縫中求存,求發展,看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無奈,心胸自然會少些糾結,多些天空海闊。
金庸說,他的武俠只寫了一件事,「人性」。
人性太抽象,太複雜,太晦暗不清,然而認識人性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而人性,只能通過是非恩怨的種種糾葛才能表達出來。
在我看來,金庸的武俠,試圖在種種恩怨糾葛中不斷揭示人性的形態、變化與因果。
每個人都不希望遇到岳不群那樣的老師,每個人都不想跟公孫止之類扯上任何關係。遇到這種類型固然概率不大,但人生中只要遇到一個,都足夠的麻煩,甚至是災難。現實問題是,如何及時識別,從而避而遠之,或者想辦法對付他們。
核心是俠,俠的核心是人。有的人是人,有的人已經不再是人。像岳不群和公孫止之類,之所以不容易判斷琢磨與識別,是因為人們以人的標準去度量他們,所以就匪夷所思,被迷惑了。
而如果看到他們行事背後的無情,而無情非人,那麼他們的種種行為就都容易看穿,從而儘早免受其害,早一些想出應對的辦法。
實際上,閱讀武俠最基本的好處,是讓人對生命有一些感覺。
無論是少年、年輕人還是任何年齡的人,在談及痛苦、悲傷的時候,實際上大多是不知所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
寫字沒寫出傷口、也沒流血,就說累的手疼。是的,大家都在說疼,但這種寫字的疼,起碼跟生孩子的疼,跟失去一直胳膊的疼,遠遠不是一回事兒。同學朋友同事之間鬧個彆扭的痛苦,跟永失至愛的痛苦不是一回事兒。
所有的武俠小說都在講英雄的故事。英雄夢是人生中最應該保留的夢。例如,當一個孩子跌倒在地哇哇大哭的時候,這時站在旁邊的任何一個人完全可以跟他說,「自己站起來,因為將來你要保護你的媽媽」。
只要這孩子心理還有一些英雄夢,這句話就會對他起作用,還會有更多類似的話對他起作用。
最後,武俠小說實在好看。閱讀或者回味武俠,可以打發許多無聊無奈的時光,順便體驗種種的人生。
推薦閱讀:
※如果植物們也上知乎,問答會是什麼樣的?
※長得不好看的人有愛情嗎?
※我認為人生不一定要拚命努力?
※如何克服當眾發言的緊張?
※室友每天都在學習並且確實是學霸,在這樣的環境中應該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