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天主教

宋寧宗開禧二年 (公元1206年),鐵木真稱帝於北方,建立大蒙古國,改名成吉思汗,自此凡是蒙古為王者,都稱「可汗」,成吉思汗即是勇毅無敵之意。元太祖鐵木真在位期間,東征西討,百戰戰勝。先後殲滅西夏,攻滅金國,西征滅亡花拉子模。而後,轉戰而西,直到小亞細亞,又派遣大將哲別與蘇希特,各自率兵數十萬深入歐洲內地,直到多瑙河,所破城池難以計數。

成吉思汗曾經說:「天上唯一真主,地上唯一可汗,凡目所能見,耳所能聞,足所能至之地,悉令歸我,號令一到,其投誠內附者,以恩義撫之,其倔強抗拒者,便發兵滅之。」所以,蒙古人每當攻破一城,就縱兵屠城,所到之處,血流成河,積屍如山,昔日富饒的城鎮,都變得一片荒蕪。成吉思汗在位二十二年,滅國四十,殺人難以計數,於公元1227病逝於六盤山,享年六十六歲,廟號太祖。

元太祖死後,蒙古諸王選舉太祖第三子窩闊台為可汗,是為太宗,建都和林。那時候,太宗的皇后脫列哥那是一位虔誠的景教徒,歷史上被稱為景教皇后。當時元朝官員, 皇親國戚,大都信奉景教,由於蒙古人認為萬物有靈, 並視「 天」 為至上尊神。蒙古可汗相信天地萬物有一真主生成掌管。由於蒙古人與生俱來一神論,所以凡是敬真主之人,都會得道寵幸,而聶斯多略派受到可汗的優待尤其厚重。聶斯多略派,漢譯「景教」,屬於基督教一脈,由於此派堅持基督二性二位說,於公元431年天主教以弗所大公會議,其宗主教聶斯多略遭到批判,而後被教宗則來斯定絕罰。其信徒因遭鎮壓向東流亡,在波斯宣布為獨立教會。6世紀,傳教活動進入中國唐朝,至11世紀,該教派勢力擴展到西亞、南亞和東亞地區,一度成為當時規模和影響最大的基督教派。

元太宗接位後,不但沒有減緩對外的攻勢,反而是分派兄弟子侄,繼續佔取未被征服的土地。蒙古西征軍,更是深入歐洲內地。成吉思汗的孫子拔都勇冠三軍,率兵六十萬,橫行歐洲。先後佔領莫斯科,摧毀基輔,俄國大半疆土被他掌握。而後戰火蔓延至波蘭邊境,波蘭王太子率兵阻擊,大敗,太子陣亡,摩達維亞等國聞風喪膽,不戰而降。波蘭滅亡後,蒙古各路軍隊在匈牙利平原會師,進攻匈牙利,匈牙利國王貝拉四世於是集結10萬大軍固守城池,並緊急向教宗額我略九世求救,教宗額我略九世號召歐洲各國組成聯軍抗擊蒙古,但由於神聖羅馬皇帝腓特烈二世與教宗交惡日久(教宗甚至曾經將之絕罰),從中百般阻撓,匈牙利最終沒有等到援軍,首都布達佩斯最終被攻破。拔都滅了匈牙利,正要繼續西征,突然傳來太宗窩闊台的死訊,拔都於是暫停了對歐洲的攻勢,前往和林選舉新的可汗。歐洲各國本以為得到了喘息的機會,然而不到兩年,拔都從和林歸來,於拔都薩萊建立金帳汗國。於是,全歐震動,風聲鶴唳,草木皆兵,阿提拉天主之鞭的陰雲,再次籠罩在歐洲上空,以至於歐洲各國寢食難安,惶惶不可終日。

元太宗去世當年,教宗額我略九世去世,意諾增爵四世即位,成為新的聖父教宗。面對急如星火的局面,教宗在法國召開里昂大公會議,商討如何挽救危局。討論結果, 認為最好的辦法是 勸派遣傳教士面見蒙古可汗,言明聖教要理,說服可汗皈依聖教。於是,挑選多明我會以及方濟各會會士作為使者,在方濟各會中,挑選了三人,其中為首者,名為若望.柏朗嘉賓,派遣他們前往和林,覲見蒙古大汗;在多明我會中挑選四人,其中為首者,名為瑟爾摸,派遣他們前往波斯,遊說伊利汗國可汗。

柏朗嘉賓出生於義大利,於聖方濟各同年同鄉,是聖方濟各的親密夥伴,他博學多才, 善於交際,在接受出使重任時,已經年近花甲,而面無難色。於當年四月從里昂啟程,帶著大量禮物,取道結武城,由蒙古大將護送,前往拜見拔都王,每到一個驛站換一次驛馬,縱馬疾馳,晝夜不停,每日換馬七次,餓了就吃一點乾糧,渴了只能喝冷水,旅途非常勞苦。途中,一位修士疲勞過度,無法跟上,中途返回歐洲,只留下一名修士和柏朗嘉賓繼續前進。一路上,斷壁頹垣,白骨累累,昔日繁華的城鎮,莊家茂盛的莊園,盡數華為瓦礫,一篇荒蕪,真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就這樣,夙興夜寐,跑了整整一個半月,才到達拔都王城之所在。

按照蒙古的風俗,在覲見拔都王之前,二人先沐浴去除不祥,再由侍衛帶進拔都的王帳內,獻上由匈牙利等國進貢的奇珍異寶,之後又將教宗的書信兩份,進呈拔都王,將信件翻譯出來,說明來意。其中一封書信,大意要求蒙古王休戰罷兵,不要再濫殺天主子民;另一份書信,大意勸解蒙古王皈依聖教,以獲永生。拔都看完書信後,命令二人前往和林面見大汗,派兩萬騎兵開道護送,二人隨軍歷經千辛萬苦,於次年七月到達和林,自里昂啟程之日算起,歷時一年零四個月。

元太宗窩闊台已去世, 八 月二十四日定宗貴由繼位, 柏朗嘉賓協同同行的一位修士參加了貴由的登基大典。貴由可汗從拔都的書信中得知了兩人的來意,於是安排他們住下,直到八月底,方才得到召見。獻上自西歐帶來的貢品禮物,呈上教宗書信,禮成而退,又受到了太后的召見,與兩位修士相談甚歡。

當時,基督教在大蒙古國已經有較為深厚的基礎,基督徒一部分來自早已皈依聶斯多略派的蒙古部落貴族,另一部分則來自對西方戰爭中的天主教戰俘。蒙古建國前,聶斯多略派已經在克烈部、乃蠻部和漠南汪古部中傳播,有大量信奉者,他們在朝廷出將入相,身份尊貴。而貴由可汗的生母,當時的攝政太后脫列哥那更是早已皈依聶斯多略派。首都和林的聶斯多略派教士皆吃俸祿,如同在職官吏一樣,教堂按時刻鳴鐘唱經,誦唱讚美詩之聲餘音繞梁,時常傳入宮牆之中。而且,柏朗嘉賓發現還有很多天主教俘虜寄居在和林,其中有斯拉夫人,希臘人,匈牙利人,小亞細亞人,甚至還有修士以及神父。更有教友斯拉夫人葛斯莫,他一位優秀的工匠,大可汗的王座,美輪美奐,便是出自其手。令有一希臘教友,醫術精湛,作為可汗的御醫,很受寵幸。

因此,柏朗嘉賓以及和林的基督徒對貴由可汗的期望很高,他在最後一次蒙受可汗召見時,直言向可汗說:「外人都說可汗大皇帝是位教友,是否屬實?教宗陛下希望知道這件事。」貴由可汗回答:「我信教不不信教,天主知道的,你的教宗如果想知道,可以讓他直接來問我。」柏朗嘉賓要求回國復命,向可汗請求給教宗的回信,可汗當即取出,令柏朗嘉賓翻譯成拉丁文,校對三次確認無誤後,方才蓋上玉璽。其回信,言辭傲慢,無禮至極,書曰:

「 彼 等不守上帝及成吉思汗之教訓, 相 聚作惡, 殺戮我國使者, 上帝震怒, 命滅彼國, 將彼國交予朕手也。若非上 帝所使, 人與人何能如斯乎?爾等西方人自信 獨奉天主教, 而輕視他人,然爾等知上帝究將加恩於誰乎?朕等亦敬事天主,賴天主之力, 將自東祖西, 征服全世也。」

無奈,兩位修士只得在拜訪太后之後,啟程回國。貴由可汗又提出希望派出蒙古使臣和兩位修士同行,攜帶國書,面見教宗。柏朗嘉賓深知蒙古人對外擴張的野心,使者名為出使,實為斥候,所以婉言謝絕,說服可汗改變主意。於是,兩位修士匆匆辭別和林教友,於當年11月啟程回國,歷時一年,暴霜露,忍饑寒,方才回到里昂。教宗見柏朗嘉賓復命歸來,不甚欣喜,舉手將福了他,並把他任命為安蒂瓦利大主教作為獎賞。

不久之後,教宗又派遣柏朗嘉賓,拜訪了法國聖王類思,向聖王類思說明了蒙古的情況。聖王類思的母后,是一位非常虔誠的天主教徒,從小教導類思,虔誠事主。因而,聖王類思在親政之後,成為全歐天主教德行的楷模。某年,聖王類思得了重病,幾乎死去,於是向天主發願,如果疾病得到痊癒,就組織十字軍,恢復聖城。後來,疾病果然痊癒。聖王類思急於還願,於是花費了三年時間籌備了第七次十字軍東。聖王率領步兵四萬,騎兵兩萬抵達塞普勒斯島,與塞普勒斯國王、醫院騎士團長以聖殿騎士團長會和,商議後決定進攻埃及。在聖王類思的帶領下,十字軍很快就在埃及登錄,並佔領了米埃塔城。垂死的埃及老蘇丹甚至提出交出耶路撒冷為義和條件。但好景不長,由於補給的不足,瘟疫疾病以及聖王類思的弟弟羅伯特的貪功冒進,使得十字軍在埃及遭到一連串失敗。最悲慘的是,聖王類思最終被埃及人俘虜了。聖王被俘,氣度不變,以50萬磅圖爾幣和米埃塔城作為贖價,義和條件得到了伊斯蘭蘇丹的同意。

劫後餘生,聖王在東方得知蒙古可汗寵幸教友,只是沒有皈依聖教。而且在蒙古首都和林,也有很多教友,由於沒有神父管理,他們如同無牧之羊,有如旱地之望甘霖。另一方面,在西歐國家中,流傳著信奉基督教的東方「 若翰王」 的傳說,令西歐人十分嚮往,夢寐以求與東方的基督徒聯合組成十字軍,東西夾擊圍攻穆斯林。於是,聖王類思派遣多明我會會士隆如滿等人出使蒙古,考慮到蒙古是游牧民族的原因,常常搭建帳幔為居室,於是聖王類思特意製作了一個很大的帳篷,內秀各種耶穌聖母聖跡圖像。適奉貴由可汗逝世, 皇后稱制, 頗受隆重款待。隆如滿等次年得復書返 歐。複信 只說「 汝宜每 年貢我甚 多金銀, 則吾人可永 敦友 誼, 若不願從吾 言, 則我將悉屠殺汝之 人 民, 如我向日於反抗者之所為。」 對聯合一事卻隻字未提。

然而,法王聖類思並沒有灰心,於1253年再次派遣兩名方濟各傳教士,羅伯魯以及巴爾多祿茂,前往蒙古開教。二人從經海路到達到達君士坦丁堡,於聖索菲亞大教堂講道,將自己東行的消息告知君堡眾教友,又取道黑海,於金帳汗國覲見拔都汗之後,又前往和林覲見蒙古大汗蒙哥。兩位修士於當年十二月抵達和林,當年十二 月到 達和林, 次年一月四日蒙憲宗召 見, 呈上書信及禮物彩綉聖像一幅。 由於當時,蒙古的戰略重點在波斯以及小亞細亞,無暇顧及聖城所在的巴勒斯坦地區,所以對法王聖類思的聯盟反應比較冷淡。儘管如此,蒙哥汗執政期間,派遣其弟旭烈兀發動了對波斯穆斯林國家的西征,於1258年,圍攻巴格達,晝夜不停,全力猛攻,激戰九日城破,殺死阿拔斯王朝末代哈里發。由於旭烈兀的妻子信仰聶斯多略派,而聶斯托利派巴格達宗主教統管中國各教區事務,很受蒙古貴族的尊敬,故城中基督徒皆幸免於難。波斯各國平定後,旭烈兀將戰線西移進攻阿拉伯世界,連破百餘城,巴爾蘇丹投降。之後又進攻敘利亞,敘利亞全國震動,求救於埃及蘇丹,然而此事埃及剛剛結束與法國聖類思的戰爭,雖然打敗了十字軍,但是國內馬穆魯克內亂,無暇東顧。1260年,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的穆斯林軍隊向蒙古投降。西歐國家紛紛遣使旭烈兀,要求聯盟組建東西十字軍,消滅盤踞在聖地的穆斯林國家。旭烈兀平定敘利亞之後,又準備進攻埃及。光復聖城耶路撒冷,當是易如反掌。不料,蒙哥大汗駕崩的消息傳來,召集蒙古諸王會議選舉新可汗,旭烈兀不得已,馳赴和林。旭烈兀因平定西方功勛卓著,被封為伊爾汗國可汗,他回到波斯後,打算聯合十字軍,再次西征阿拉伯世界,但計劃沒有實施,就抱病去世。雖然蒙古可汗沒有答應法國聖類思聯盟的意願,也未皈依天主教,但是蒙古的西征大大緩和了第七次十字軍東征失敗後,給聖地天主教國家帶來的困境。

隨著伊爾汗國可汗旭烈兀的去世,聖地勝利的天平開始向穆斯林世界傾斜,埃及馬穆魯克王朝蘇丹拜巴爾斯一世於1260年9月在大馬士革南面的阿音扎魯特大敗蒙古軍,並不斷奪取十字軍領地,並於1268年攻陷安條克。1289年馬木留克王朝攻佔十字軍的重要據點的黎波里,在隨後的兩年內,十字軍在巴勒斯坦的聖地據點被全部攻滅,西亞大陸的十字軍國家至此全部滅亡。在此期間,法王聖類思已經回到法國,對東方危機的局勢心急如焚,著手組織第八次十字軍東征,並得到教宗格肋蒙四世的支持。於1270年,穿過地中海,進攻突尼西亞,準備在征服突尼西亞之後,由北非向聖地徐徐推進。但在十字軍圍攻突尼西亞城期間,瘟疫大作,法王聖類思親自照顧病人,也染上了重病,他坐在灰土之中,將自己生命託付給天主,向天呼求說:"耶路撒冷!耶路撒冷!天主許了我的祈求,就賞賜於我天上的耶路撒冷。"說完,他便睡了,這場好仗,我已打完;這場賽跑,我已跑到終點,這信仰,我已保持了。

法王聖類思去世後,突尼西亞蘇丹與十字軍簽訂了和約,這是最後一次十字軍東征。

後來元世祖忽必烈派遣了在元朝的歐洲商人尼古拉和瑪竇帶信給教宗,希望教宗派遣精通七藝的修士來大都傳教。並讓他們去了耶路撒冷,從耶穌墓前的長明燈里取回一點聖油作為紀念。尼古拉就是著名的旅行家馬可波羅的父親,而馬竇則是馬可波羅的叔父。1269年4月,二人抵達歐洲,取得了聖油以及教宗額我略十世的回信。

公元1274年,教宗額我略十世召開第二次里昂大公會議,約500名主教參加。在此之前,東羅馬帝國皇帝邁克爾八世從拉丁帝國手中光復了君士坦丁堡,擔心受到英法等天主教國家的攻擊,故遣使覲見教宗,表達了東正教與羅馬教宗合一共融的願望,以此謀求與西方的和平。於是,在第二次里昂大公會議期間,希臘正教認可了羅馬教宗為普世教會元首的地位。另外,伊爾汗國可汗阿八哈聽說教宗在里昂召開大公會議,派遣蒙古使者三人來到里昂,請求與歐洲天主教國家組成聯軍,夾擊穆斯林,並且蒙古使者三人接受了教宗的洗禮,皈依了天主教。但由於此時西歐國家人心渙散,再也沒有東征的士氣,蒙古使者未能如常所願。

兩年後,蒙古的伊爾汗又派遣兩位基督教使者覲見教宗,商討組件十字軍東征之事,依舊徒勞無功。回國時,教宗派遣五位方濟各會修士與使者來到蒙古,並攜帶致蒙古皇帝忽必烈的國書,要求伊爾汗派人護送方濟各會修士去中國傳教,伊爾汗一一照辦。數年後,方濟各會省會長向教宗報告,天主教在中國已經傳開,要求選派主教治理教務。

伊爾汗國可汗阿八哈去世後,子阿魯渾取道汗位,阿魯渾是聶斯多略派宗主教馬可斯強有力的支持者。阿魯渾聲稱,如果他能率兵收復聖城耶路撒冷 ,就會受洗皈依天主教,而要完成這一任務的前提,是與天主教世界的聯合,得到十字軍的支援 。

北京的掃馬和山西的馬可斯本是生活在中國的回絕族景教徒,1278年,師徒兩人希望啟程耶路撒冷朝聖,並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支持。他們走到敘利亞北部適逢戰爭,最終未能到達耶路撒冷,但總部設在伊利汗國的聶斯多略派總主教馬哈屯熱情的接待了他們,並且非常欣賞馬可斯的才華,於是在信仰聶斯多略派的伊利汗國王妃托古思可敦的支持下,馬可斯被任命為聶斯多略派駐中國總主教,取名「雅八拉哈」,年僅35歲。事後,二人正準備回到中國,適逢前人總主教去世,而當時聶派內部矛盾重重,在聶派教會領袖和伊利汗國貴族的選舉會議上,這位35歲的中國人馬可斯竟戲劇性地被推舉為聶斯多略派總主教,是為「雅八拉哈三世」。聶派總主教是聶派最高領袖,在聶派中的地位,相當於東正教之君士坦丁堡大牧首亦或天主教之羅馬教宗,此舉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在聶派總主教馬可斯的推薦下,掃馬成為擔任這一使節的不二人選 。據說掃馬通曉維 ,蒙 ,漢,歐多種語言,於1287年3月起行,經過黑海 ,在君士坦丁堡拜見了東羅馬皇帝安德羅尼克斯二世,再經海路來到那不勒斯, 然後到了羅馬。適逢教宗尼各老三世剛剛去世,由樞機主教哲羅姆接待。9月,把掃馬到達法國巴 黎,將阿魯渾王的信交給了法王腓力四世。

信曰:

「伊勒汗出征埃及時, 汝 欲 派 兵 接 應 。有志如是,深堪嘉尚。余虔信天氣 ,將於豹兒年冬季末月杪出師。春季第一月駐兵大馬士革 ,汝如預定時地,踐約興師,大福蔭助裹 ,耶路撒冷可克,余以之畀汝。否則會軍之時地無定,吾人之行動之一,則無利益之可言矣。」

1287年11月,他來到波爾多,在行宮覲見英王愛德華一世,並舉行了聶派禮儀的彌撒。1288年2月,新教宗尼各老四世即位,教宗邀請掃馬參加了共祭彌撒。

1289年,教宗尼各來四世從近年來的蒙古使者以及忽必烈的書信中得知,元朝皇帝優待基督教教士,開教大有希望,於是派遣了數位方濟各會會士來中國傳教,以孟高維諾為首充當教廷特使。

若望孟高維諾,出生於義大利的一個小康家庭,他讀過法律,做過法官、醫生和軍官,後來加入方濟各會。他天資聰穎,生活簡樸嚴格,很快就晉陞神父,並不負責青年人的輔導的工作,但他內心渴望將福音傳給遠方的外邦人,引領他們走上平安的道路。不久,天主就成全的他的心愿,被派往中東地區傳教,十年之間,成績斐然。這次接到被派往中國開教的任務,他內心十分喜悅。

起初,隨同孟高維諾前往中國的修士大約有三十人,但是路途遙遠,艱難險惡,在抵達波斯時,隨從人員大多喪生或不知去向,只剩下一位名叫尼各老的神父。他們又抵達印度南端,在那裡叩拜的聖多默宗徒之墓,途中,尼各老神父病危去世,即葬在聖多默教堂中。隨後,孟高維諾與一位義大利商人路加隆高同行,於1293年從泉州進入中國,隨後北上元大都朝見元世祖,獻上教宗國書,勸告元朝皇帝奉教。但當時元世祖已年近八旬,並且痴迷於黃教,對基督教只是優待,卻並無皈依之心,只答了一句:「各教都好,不別拘守一教。」次年,元世祖駕崩,元成宗即位。

元成宗鐵穆耳遵守蒙古傳統,各種蕉門兼收並蓄,優待教士,待孟高維諾為上賓,准許他在大都居住傳教,物資由朝廷供應。傳教伊始,孟高維諾從朝廷聶派貴族入手,很快就說服元朝猛將高唐王闊里吉思及其部下皈依天主教。闊里吉思本是聶斯多略派教友,他是著名的「長老若翰王」的後代。孟高維諾來中國第一年,高唐王就主動來向孟高維諾問道,孟高維諾講明教義真偽,高唐王漠然回頭,熱性事主,為眾人表率。孟高維諾授予高唐王四品神職,高唐王者的禮服,為孟高維諾輔祭彌撒大禮。聶派眾人見之,大為不悅,認為高唐王是背教之徒,高唐王卻毫不介意,還勸導國民多多皈依天主教。他幫助孟高維諾修建了一座天主教堂,名曰羅馬堂,以表示歸順羅馬天主教之意。1305年,在陪伴孟高維諾來中國的義大利富商路加隆高的慷慨資助下,孟高維諾又在北京建造聖堂和修院各一所。聖堂建成後,可容納兩百人,與皇宮只有一街之隔,孟高維諾在教堂內詠唱拉丁聖詠,皇帝在宮內也時常聽到。

在給教宗的書信中,他寫道:

「一千零三年,余在大汗宮門前,又新建教堂一所。堂與大汗宮僅一街之隔耳。該地由路加隆高出資購得,嗣得各方善士友朋,慷慨解囊相助,乃於方濟各祭日竣工。廄舍,房屋廳廷及會堂,無不完備,會堂可坐兩百人。教堂四周又有圍牆環之。.......城內居民以及他處之人,從未聞有教堂者,來見教堂屋宇煥新,紅十字架高立屋頂。又聞余在室內唱歌,皆驚訝萬分,不明何謂。當余等唱歌時,大汗陛下在宮內亦聞之。」

孟高維諾又收養了幼童一百五十人,幼童年齡七到十一歲不等,給他們授予洗禮,教授他們拉丁文以及希臘文,《一百五章之祈禱文》以及《聖歌》三十首。每到主日,幼童們便在教堂內輪流服務,即使孟高維諾外出不在,教堂也運行如常。孟高維諾還訓練孩子們練習彌撒聖樂,《一百五章之祈禱文》以及各種文件,由孩子們自己撰寫,樂曲也由自己編輯,孩子們和孟高維諾共同舉行彌撒大禮,蒙古皇帝也時常聽到孩子們的天籟之音,非常高興。

1307年,教宗格肋孟五世,獲悉天主教在中國已經傳開,特授孟高維諾為汗八里總主教(北京總主教),統理遠東教會事務,並給予任命主教的特權,以後在中國所劃分的新主教區,都在汗八里總主教的治權之下。次年,方濟各會的三位主教,一名日辣爾,一名伯肋各林,一名安德肋伯魯斯,奉教宗之命來到北京,祝聖孟高維諾為汗八里總主教。孟高維諾得到了這三位主教的輔助,歸化天主教的人數日益增多。1311年,教宗教宗格肋孟五世又派出三位主教,一名多默,一名熱羅尼莫,一名伯多祿,他們是方濟各會會士。皇帝對他們很信任,每人每年的俸金約和五十英鎊(摺合民國時銀元500枚)。1313年,泉州又新設一教區,城內城郊各設教堂一所,郊區的教堂內有修院一所,曾經有修士二十二人。

1328年。北京總主教孟高維諾去世,享年82歲。在中國傳教36年,授洗三萬餘人,功勛卓著,名可垂於竹帛也,可謂是中國的使徒。

由於元朝天主教的傳教對象多為蒙古人和阿蘭人,忽視了對漢人的福傳。而信仰元朝的天主教友信仰基礎大多不是十分穩固的,從聶派高唐王改宗天主教,他的部屬也全部改信天主教一事可以看出。這些原因使得元朝的天主教似乎成為了一個基礎薄弱的「高等民族」的宗教。而當時中亞信奉伊斯蘭教的貼木耳帝國興起,戰亂不斷,中亞的景教由於腐敗以及過度與其他異教融合的緣故,迅速衰退。另外,天主教教廷此時又陷入空前的大分裂時期(阿維尼翁之囚),教會無暇東顧,加之東西交通阻斷,教宗在後期派出接任孟高維諾的主教修士大多不知所蹤,消失在茫茫的絲綢之路上。上述種種原因,以至於元朝一亡,全國天主教以及聶派土崩瓦解,竟然沒有在中國留下一絲信仰的種子。

(初稿待增補)


推薦閱讀:

黑印度專題——神棍民科你怕不怕?
基督教和聖經是否否認其他宗教(如,伊斯蘭教、佛教)以及其理由是什麼?
如何評價《聖經》中Ruth這一人物?
對罪的一點思考

TAG:天主教 | 基督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