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北大亂燉開始說起

1

第一次吃東北大亂燉是在10月份一個下著小雨的晚上。

我裹了裹外套,跟著幾個同事進了一個很喜慶的鋪子。鋪子不大,主要風格以紅色為主,很有電視上那種農村過年的感覺。

我們被一個袖口帶著村長字樣的服務員,帶進了一個名叫村長家的包間,依次坐下。

桌子中間有一個大鐵鍋,後來我才知道,那個就是燉菜用的。

酒過三巡,一個同事聊起了東北菜,話匣子一打開大家都開始聊各種菜,說到最多的就是中國的八大菜系。

對於八大菜系,我所知甚少,於是拿起手機,百度了一下。

八大菜系:分別指魯菜(起源於山東的齊魯風味)、川菜(四川菜肴)、粵菜(即廣東菜)、蘇菜(江蘇菜),浙菜(浙江菜)、閩菜(中原漢族文化和閩越族文化的混合而形,發源於福州)、湘菜(湖南菜)、徽菜(起源於南宋時期的徽州府(現黃山市,江西省婺源縣,以及安徽省宣城市績溪縣組成))

查完之後我不經想,我這樣算不算達到了一個求知的地步呢?

2

當然不是,求知的「知」是指「知識」的意思,也就是說探求知識,而不是說知道。

那我這一查頂多算是知道,探求的是信息,而不是知識。

這就好像我們看待一個問題,問題出來了,嗯,我知道了,但是這個問題是怎麼發生的?為什麼會發生?應該怎麼處理?這些就不知道了。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看事只看到了表面,而沒有一個系統的框架去看到事物的本質。

比方說這個八大菜系,除了表面的信息,我們還可以提很多內在的問題。

為什麼是八大菜系?而不是九大菜系,十大菜系?八大菜系是怎麼形成的呢?

有什麼自然原因?有什麼歷史原因?有什麼技術發展或者是人為的原因?

八大菜系分別有什麼特點?有什麼傳統風俗?

八大菜系的發展是偶然還是有其必然性?

當然這些問題我也不知道,如果有大廚,歡迎給我科普一下。

可能有人會說:「吃個飯,至於嗎?你咋不上天呢?」

3

吃個飯當然是沒有必要的。

但是如果是學習,解決問題,那麼一個系統的框架就是很重要的。

以前彭小六舉過一個很好的例子,他說他學PPT是因為喜歡PPT,或者要給別人做PPT嗎?當然不是的,他學PPT是因為PPT是一個很好的演示工具。

那麼學完PPT是不是就完了呢?當然沒有,還得學習語言組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因為沒有這些能力,我們就很難清晰的表達我們的想法。

那麼學完這些就完了嗎?當然沒有,還得學習演講能力。

那麼演講能力學習完就完了嗎?當然沒有,演講能力是影響他人的一個方法和手段,那麼還有哪些是影響他人需要學的呢?

比如說得寫作,比如說得會說段子,比如說得會談夢想之類的。

所以,我就很理解一些人為了學習寫作,去學手繪,去學心理學,去學文案,去學如何與讀者互動。

寫作的本質是傳達思想,學習心理學是為了更好的了解讀者,了解人性,學手繪是為了更好的傳達,學習文案是為了讓讀者更簡單明了的明白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學習如何與讀者互動是為了獲得反饋。

有句話叫做:「站的高看得遠」,看似毫不相關的東西,在框架可能只是同一個樹榦的分支而已。

4

有很多東西要學,不知道學什麼好?學哪些對自己的幫助最大呢?

看到一件事,你似懂非懂,但是別人問你的時候,你卻說不出來?

我們的職場核心競爭力真的有么?我們怎麼建立起來?

建立個人知識體系的一個好處在於,我們有了自己的一套標準和準則。

一旦我們遇到新的事物,或者問題的時候,我們很容易就能看到其本來的面目,然後把這些跟我們的知識體系聯繫起來。

比如我們學習的過程可以分為:信息的獲取——信息的理解——信息的拓展——以及糾正應用。

後來學習了RIA拆書法,發現拆書法的學習方法跟之前的事差不多的,只不過是拆書法把學習的過程給具體化了,比如第一步截取片段,第二步用自己的話複述一遍,第三步論述這個觀點的適用性,拓展性以及實用性,最後再是反思自己以前是怎麼做的,應該如何改正以後應該怎麼做。

這樣一分析,我們就可以把RIA拆書法掛到學習方法的這個大樹上。

我們每個人認識世界大多都是通過我們的眼睛,經驗去判斷識別的,而經驗又往往是不可靠的,所有隻有建立個人知識體系,才能給我們帶來認知的優勢。

而認知,往往決定著你會變成一個什麼樣的人。


推薦閱讀:

用研人的知識體系
質量管理體系知識彙集
李叫獸是如何搜集和整理信息的?
知識淵博的人是怎樣構建知識體系的?又是怎樣管理腦中的資料庫?
好書一起讀(154):緩存與人生

TAG:知识体系 | 个人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