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中國要變成強國必須走向海洋

  1. 與陸權、 空權、 天權一樣,海權是一個針對特定空間的地緣政治概念,它的核心就是對海洋的控制與利用。對於中國而言,海權至少包含三層不同的內涵,分別是作為力量的海權、作為權力關係的海權,以及作為資源或能力的海權。
  2. 從先天稟賦看,中國具備成為一個海權強國的基本地理條件,不過與英、美等傳統海洋強國相比中國的海洋地理稟賦相對較差。從精神層面而言,中國海權缺乏必要的智力和文化儲備;在文化基因層面,中華文明相當缺乏「海」的元素,缺乏海軍傳統、海權思維和海洋意識,
  3. 目前中國的海權實力如何?與三十多年前相比,中國大幅提高了自己在國際海洋政治中的地位。無論是與自身相比還是與他國相比,中國這些年在海權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與進步都是十分巨大的,已具備了一個海權強國崛起的基礎。然而在CISR系統、科技水平、盟友體系和海洋外交能力等諸多方面與一流海權國家相比尚存在程度不一的較大差距。
  4. 未來,基於中國面臨的國內外條件,考慮到海權各大要素和中國的發展潛力,中國宜追求「近海控制、區域存在和全球影響」的強大海權。

最近,美國對中國的「海權」有點敏感。

前陣子,一名美國陸軍中校指出,中國正尋求在太平洋島國密克羅尼西亞建立軍事基地,作為在「第二島鏈」切斷美國對亞太區域進行力量投射的跳板;之後,又有媒體報道稱,美軍對中國加羅林科考特別關注,認為中國要以水文信息助力突破第二島鏈。

「島鏈」,本是是由美國前國務卿杜勒斯在1951年冷戰時提出的一個概念,意在以各路群島為基點,在亞洲拓展海權,制約中國等東方國家力量。事實上,隨著中國的發展,這樣的東西遲早是要突破的——比如目前中國空軍、海軍航空兵、遼寧艦等力量,就已經實現了突破。

在我們看來,其實可以跳出所謂第一島鏈、第二島鏈這樣的概念之爭,看一看更具系統性、本質性以及前瞻性的問題。這個問題就是:在未來,中國應該具備怎樣的「海權」?中國目前的海洋實力究竟如何?又應該如何提高自己?

島叔、北京大學海洋戰略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胡波,最近在《邊界與海洋研究》上發表了一篇關於此話題的重磅論文,名為《後馬漢時代的中國海權》。對於系統性讀懂中國目前在世界海權競爭中的地位、所處的環境和面臨的挑戰,這篇文章很有普及性和啟發性。在取得該文的版權授權後,俠客島對超過萬字的原文進行了編輯刪減,以饗讀者諸君。

海 權

與陸權、 空權、 天權一樣,海權是一個針對特定空間的地緣政治概念,它的核心就是對海洋的控制與利用。自有國家之日起,海上權勢就在影響著國際政治格局。在美國從美洲大陸走向世界海洋之際,馬漢提出了他的美國海權路線。

一般認為,馬漢所說的海權有兩種含義:一種是狹義上的海權;是指通過各種優勢力量來實現對海洋的控制;另一種是廣義上的海權,既包括那些以武力方式統治海洋的海上軍事力量又包括那些與維持國家的經濟繁榮密切相關的其他海洋要素。

冷戰結束以來,海權的內涵與實踐發生了更為複雜的變化。按照英國海權戰略專家傑弗里·蒂爾(Geoffrey Till)的說法,海權包括海洋控制和海洋秩序兩個層面。中美等大國的海軍都是「現代海軍」與「後現代海軍」的混合體。前者任務更為傳統,對制海權的爭奪具有排他性和競爭性的特點;後者的優先任務並非是與對手爭奪制海權,而是通過確保良好的海洋秩序以維持整體海洋安全。

中國海權當然需要追求一定程度的海洋控制,特點在於這種海洋控制不是為了擴張和稱霸,而是為了維護自身的合法海洋權益和世界和平。馬漢式海權概念的確過於狹隘而落伍,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無限制延伸拓展將海洋權益、海洋文化等內容都往海權這 個概念里裝。

在島叔看來,對於中國而言,海權至少包含三層不同的內涵,分別是作為力量的海權、作為權力關係的海權,以及作為資源或能力的海權。

作為力量,海權指的是艦隊、商船隊、漁船隊、飛機等能夠作用於海上的平台或裝備,以及陸軍、空間力量和導彈部隊等的可能貢獻;

作為權力關係,海權指的是一國在海上相對其他國家的優勢地位,即能夠以海洋為基礎強制或者影響他國在海上和陸上的活動。一國海權強弱主要看其在國際海上格局中所處的位置,這就決定了海權帶有先天對抗性的特點;

作為資源或能力,海權是和空氣、水一樣的不可或缺的東西,包括成為海洋強國的一切要素,尤其是那些能成就海上軍事強國的相關資源。

無論基於何種解讀,海權都是一個政治性的概念,有兩點是毋庸置疑的: 一是海權是在一定的空間發揮作用,範圍的界定對於海權的研究至關重要;二是海軍不是海權的全部,制海權也不是發展海權的唯一工具,海上權力應是一個軍事、政治、外交乃至經濟的多維組合。簡而言之,海權即是在一定海洋空間內發揮軍事、政治、外交和經濟等作用和影響,獲得國際社會尊重或信服的能力。

條件

要發展海權,中國的內外條件如何?

從先天稟賦看,中國具備成為一個海權強國的基本地理條件。它處於重要的戰略位置,並有著較好的海洋空間資源,還有得天獨厚的強大陸權的支撐。

不過與英、美等傳統海洋強國相比中國的海洋地理稟賦相對較差。中國面臨著世界上其他大國所沒有的複雜地緣狀況。中國不具備美國那樣的地緣優勢可以幾乎不用考慮陸上威脅而集中精力與資源建設海軍和拓展海洋事業。

從對海洋控制的角度而言,中國近海的自然環境對中國海軍的作戰行動弊多利少。中國近海南北長東西短且與太平洋及相鄰海區之間的聯繫為島嶼、海峽所割斷呈現半封閉海區的特徵,戰時易遭敵兵力封堵分割。美、俄、日、東盟等海上戰略力量環伺,正面海區邊沿展開造成中國海軍兵力出入大洋為人所控制,黃海、東海的戰略縱深較淺使中國海軍兵力在這一海區活動受限制較大等。

此外,中國雖然擁有漫長的海岸線但除了台灣東海岸以外少有能直通大洋的通道西太平洋上的「第一、第二島鏈」成為中國軍事力量從近海出入大洋的障礙。更棘手的是美日等對中國海權發展持質疑態度的力量控制了幾乎所有重要的島嶼及其附屬的重要海域,黃海、東海和南海實際上成了近乎封閉的內海。

從精神層面而言,中國海權缺乏必要的智力和文化儲備;在文化基因層面,中華文明相當缺乏「海」的元素,數千年農耕文明所賦予的內向性民族性格和根深蒂固的「 小農意識」 也依然是中國走向海洋的精神羈絆。這些因素使得中國缺乏海軍傳統,缺乏海權思維,缺乏海洋意識,對大海的認識、利用和控制的相關智力積累和儲備與西方海權強國相比有相當大的差距。

同樣,當今世界整體背景也很重要。時代主題已非戰爭與革命「跑馬圈地」和「炮艦外交」,越來越受到國際機制、 國際規範和國際輿論的束縛。世界經濟的相互依存度也越來越高,和平、 發展乃至公平主義正成為全人類的主流價值和主要訴求。

因此,中國很難通過戰爭手段來改變自己地緣上的不利地位,也幾乎無法倚重武力實現海上崛起。世界大洋上的所有重要島嶼、 戰略要道已被其他國家所瓜分,而控制關鍵島嶼和海峽是控制海洋的基礎。

但時代情勢不僅約束中國,同樣約束包括美國在內的其他海上強權。美國等國也很難在中國海權「將強未強」之時發動預防性戰爭,以鞏固其優勢。潛在的衝突與戰爭仍然存在,但與歷史上的大國興衰進行縱向比較,今天中國海上崛起遭遇大規模戰爭的風險大大降低。

在總體和平的國際環境下,當今的國際海洋秩序凸顯了和平競賽的成分,這為中國通過和平發展脫穎而出提供了戰略機遇,中華民族一向是和平競賽的高手。

軍 事

那麼,在軍事層面呢?

從某種意義上講,海權發展的黃金時期已經過去了「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控制世界」的說法實際上已經過時,海權依然重要,但已不處於決定性地位,技術發展使得海上行動的偶然性越來越小。

在可預見的將來,中、印、俄等後發海上強國依然無法在世界範圍內挑戰美國,但中國在西太平洋、印度在北部印度洋、俄羅斯在北極附近海域都有改變權力格局的潛力。

長期來看,美國的海上主導地位將不可避免的衰落,世界海上力量格局將更趨多極化。

同樣,當今世界科技創新能力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發展和使用高科技武器裝備的難度與複雜程度遠遠超出以往的時代。在這種情況下,將經濟實力轉變成軍事實力將變得更加困難,若沒有強大的創新能力和體系管理水平,僅憑簡單複製將難以建設一支強大的海軍。

目前,在亞太特別是東亞地區海上格局正呈現「群雄崛起」的態勢,中國海權的崛起面臨著眾多強有力且對中國持懷疑態度的競爭者。這些競爭者對待中國海權的消極態度和中國在西太平洋不利的地緣態勢一起構成了中國海權發展的最主要外部環境。

美國、 日本和美日同盟是中國海權面臨的最大外部變數。美國無論是在政策準備還是在具體行動方面都已經將中國看成最大的戰略競爭對手,並著手採取政治、經濟、 外交、法律及軍事等綜合手段予以強力應對。這事實上是 一種「局部遏制」政策,即一方面美國依然希望維繫中美關係穩定的大局,暫時難以改變接觸加防範的總體思路在經濟合作、全球治理等問題上將繼續尋求中國的配合;另一方面,在西太平洋地區美國明顯針對中國進行了全方位的防範與牽制行動,並在南海等問題上開始直接向中國發難。

印度和澳大利亞是亞太地區另外兩大海洋力量,也將是影響中國海權發展的另外兩大關鍵國家。總的來看,它們都處於中國核心海洋利益的外圍,在海上與中國利益衝突不大,就對華政策而言它們雖然在安全上與美國較為親近,也在積極響應美日從海上對中國進行牽制,但都奉行相對獨立的對華政策。在追隨美國牽制、圍堵中國方面尚保持著一定的度,未來政策走向仍有較大的可塑性。

如何在發展海權的同時照顧到周邊國家的心理感受,減輕它們對中國安全政策的疑慮和擔憂,將是中國海權發展中面臨的又一大難題 。

實力

那麼,目前中國的海權實力如何?

應該說,改革開放至今中國海權處於興起的階段,下一個30 年中國海權將真正走向崛起,規劃中國海權的目標和發展路徑就必須對前一階段中國海權發展的情況做一個基本評估或中期考核。

我們可以從四個維度考察:海上力量、海洋地理、經濟實力、政治能力。

(1)海上力量

我們可以選取各國海軍中的精銳力量——大型主戰艦艇來做個橫向比較,中國在這方面的進步很快。按照外界的普遍預測,到2020年中國大型主戰艦艇的數量將達到100艘左右,遠遠超過英國、法國、日本、印度與俄羅斯,在西太平洋地區能與美國相比肩。

從CISR系統(指揮、控制、通信、計算機、情報及監視與偵察,現代軍隊的神經中樞)看,這是各國的核心機密。僅從裝備和技術的角度來觀察,目前,中國大致排在美、 英、法之後,基本上與俄羅斯在一個檔次。考慮到技術進步、 投入勢頭與綜合國力中國在CISR系統方面的能力超過美國以外的國家將只是時間問題。

彼得·海登曾將海軍任務從高到低分為戰略威懾與強制、力量投送、海上控制、 海軍外交、 海上安保及人道主義援助等六類能執行的任務。等級越高說明海軍能力越強。世界上能執行戰略威懾與控制任務的只有美、俄、 英、 法等屈指可數的幾支海軍,而海上安保及人道主義援助任務幾乎世界上所有的海軍都可以進行。島叔認為,在此基礎上還需要加上頻度即執行任務的次數——同樣是執行戰略威懾與控制任務,美國海軍進行的頻率遠遠高於其他國家的海軍。

目前,中國海軍任務的強度和類型還無法與世界其他主要大國的海軍相提並論。

(2)海洋地理

經典的兩條定律依然有效:同等國力條件下,海洋國家優於陸海複合型國家,毗鄰戰略通道附近的樞紐國家優於其他海洋國家。就海權拓展而言,中國、法國、俄羅斯均屬於陸海複合型國家,但中國更靠近當今的世界海上地緣中心——亞太,中國海域及港口的位置也較俄羅斯有利。

海域面積越大,該國海權發展的戰略空間就越大,海域面積通常與地理位置產生疊加效應。海域面積大、地理位置又好的國家就具備了成為海權強國的地理潛質。中國的管轄海域面積約為300 萬平方公里,但尚有 150 萬平方公里左右的海域處於爭議之中,即便按照 300萬平方公里來算中國的海域面積在世界各海上大國之中也是最少的,遠小於美國、法國、澳大 利亞、俄羅斯、英國、紐西蘭、印度尼西亞、加拿大、智利、巴西、吉里巴斯、墨西哥等國,在世界上屬於中等水平,與海洋強國地位非常不匹配。

此外,一國的海上鄰國越多意味著地緣環境越複雜惡劣,會面臨海上通道受制於人、海域劃界糾紛、區域權力競爭等困境。在海洋大國中,中國的海上鄰國數目僅次於俄羅斯得分排在倒數第二。

而在海外基地方面(數目越多、分布範圍越廣該國的海外行動能力就越強),中國尚只有吉布地一個海外保障基地,明顯不及美國、英國、 法國、 俄羅斯。

(3)經濟實力

相對於陸權而言海權的成長周期過長且花費過於巨大,所以搞海權的國家必須具備一定的經濟規模,要有強大且可持續的經濟實力。中國已是世界第一大貨物貿易國家,國民生產總值僅次於美國,且在不久的將來有可能超過美國,完全具備成為全球海權強國的經濟潛力。

科技層面,整體來看中國的製造業處於第三梯隊,成為製造強國尚需時日。在海工相關領域,中國科技與製造的強項主要體現在系統集成與整體設計動力設備等,核心部件、基礎材料及工藝等方面的進步則較為有限。中國的海洋科技水準要弱於美國、英國、法國等傳統海上強國或製造業大國,與俄羅斯、德國相比各有千秋。考慮到中國完備的工業體系且能自主建造從航母到深潛器在內的全套海工裝備,中國要強於日本與印度。

(4)政治能力

政治能力主要包括政府效率和國際威望及影響,後者可通過盟友體系狀況、國際政治地位、外交能力等指標來觀察。

政府效率主要指政府在籌集資金和其他資源並加以合理利用等方面的效率。如果僅考慮造船速度和中國軍事現代化的成就,中國政府無疑是非常高效的。但在海洋綜合管理制度改革和海洋立法等方面中國還有不小的提升空間。

在海洋外交技能(如該國律師團隊或公民在涉海案件中的活躍程度等)方面,中國在海洋政治中設立規則、 應用規則的能力還較弱,對海洋法條款的解釋和適用的影響力不及美國、英國、日本、法國等海洋大國,某些方面甚至不如澳大利亞、荷蘭等中小國家。

綜上可知,與三十多年前相比,中國大幅提高了自己在國際海洋政治中的地位。無論是與自身相比還是與他國相比,中國這些年在海權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與進步都是十分巨大的,已具備了一個海權強國崛起的基礎。然而在CISR系統、科技水平、盟友體系和海洋外交能力等諸多方面與一流海權國家相比尚存在程度不一的較大差距。

道路

那麼,未來中國應該如何發展和提高自己的海權?

基於中國面臨的國內外條件,考慮到海權各大要素和中國的發展潛力。中國宜追求「近海控制、區域存在和全球影響」的強大海權。

近海控制,即在毗鄰的東亞近海謀求一定程度的戰略優勢或海上控制,以確保台灣走向統一、防止朝鮮半島出現敵對政權、捍衛釣魚島及南沙島礁的主權、維護中國進出大洋通道的安全,並引領地區海洋秩序;

區域存在,即在利益攸關的西太平洋及北部印度洋保持有效軍事存在和強大外交影響,主要起威懾和牽製作用,防範敵對國家或集團從外線對中國事務進行介入和干預,或危害中國的重大國家利益;

全球影響,即通過臨時性的軍事部署、軍事演習、軍艦互訪等行動和國際海洋政治博弈,積極提供海洋軍事、外交和經濟等方面的國際公共產品,在全球海域內發揮獨特的政治外交作用。

要實現上述目標也絕非易事,要想成功必須堅持和踐行「三個創新」 。

首先是範式創新。與歷史上其他海權大國的崛起不同,中國海權發展戰略目標和發展手段的最大特殊性在於其追求的海洋控制的有限性和對軍事力量應用的極大克制性。中國海權的興起將意味著世界新型海權發展模式的成功,中國海權的發展也是世界海權理念的革新。

中國海權的發展離不開海上力量的建設。中國仍需要一支強大的海上力量去確保其和平利用海洋、參與海洋事務的必要權利。這種權利是中國作為一個大國發展海權的基礎。中國海上力量發展的方式是和平的,目標也是有限的。中國的海上力量將是區域重點布局,主要目的是在有限的空間範圍內維護中國的利益,在相對無限的空間範圍內提供國際公共物品,承擔應負的國際責任。就戰略手段而言中國將主要依靠外交、經濟和海上軍事力量三大支柱手段實現其所界定的戰略目標,這三大手段是有機的整體,它們相互倚重互相支持。

二是技術創新。海上和平崛起的範式下,中國追求的是經濟、社會、軍事、文化等全方位的綜合進步,是一種和平發展與和平競賽技術創新。中國要走向海洋成為世界海洋強國就必須解決科技創新不足和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問題。

三是制度創新。海權國家生產了塑造海洋秩序、捍衛其海洋活動的一套話語體系,即海洋敘事每個時代的國際體系中必有一套關於「 海洋與海洋所有權」 的規則。

與傳統海權以制海權為焦點有所不同,現代海權的核心是「秩序」。英國與美國長期主導世界海洋秩序的原因有很多,但制度創新無疑是他們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國的機遇就在於,國際上博弈了四百餘年的海上開放與封閉、自由與主權原則正將走向一個新的平衡。而中國兼具大國與發展中國家的雙重身份,隨著中國走向深海遠洋在自由原則上與美國的共同利益和訴求正在快速增多。與此同時,中國在主權原則上與大部分發展中國家也有著類似的遭遇和較強的共鳴。

在「一帶一路」倡議中,中國主張的互聯互通、合作共贏和開放包容等原則就很好地兼顧了自由原則與主權原則的平衡,極有可能發展成為未來海洋秩序的主要價值理念。中國需要在實踐中加強探索並對這些理念進行好的包裝,以儘快形成類似「航行自由」這樣的簡潔原則標籤。當然今後任何國家均很難具備當年英國與美國那樣的超強實力,中國 也不太可能建立起自己佔主導地位的海洋秩序。但中國無疑應該是未來海洋秩序的一個重要參與者,這是中國海權崛起的制度保證。

推薦閱讀:

大有深意!咱選這個地方請老川普喝茶 公益傳承
被拐女子生下兒子後獲救 27年後其子攜女友千里尋母, 公益傳承
咱們這屆90後怎麼樣?
這個小動作病能治好, 就是這麼神奇!
「史上最嚴奶粉監管政策」將近 進口嬰兒奶粉獲寬限?公益傳承

TAG:海洋地理 | 文化强国建设 | 文化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