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情包動圖是如何佔領互聯網的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互聯網時代,想要在「百家爭鳴」的社交媒體上脫穎而出,或是對剛出的新聞做出及時反饋,人們需要迅速而高效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感受——所以這就是為什麼你會在網路上看到如此多的gif動圖。
GIF(Graphic Interchange Format,可交換圖像文件,音同「繼輔」)已經成為現代媒體中無處不在的東西,它會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出現在你眼前——無論是時尚品牌logo,電子節日賀卡,還是幽默流行梗。更重要的是,它現在幾乎成了「表情包動圖」的代名詞:這些gif中常會出現影視音樂明星、卡通人物或貓等神奇生物,並且成為了日常生活中的一種常見表達方式。這都要歸功於社交媒體的發展,讓「翻白眼」、「捂臉」、「裝逼」這類常現於情景肥皂劇中的經典瞬間得以在虛擬的網路空間不斷重現。gif彷彿就是伴隨互聯網一起長大千禧一代的天生語言,但或許會讓你驚訝的是——gif今年實際上已經30歲了。
潮人必備
中老年電子賀卡
當時我就驚呆了
gif最初是在1987年6月,由美國軟體開發者史蒂夫·威爾希特(Steve Wilhite)領導的計算機服務團隊發明的。該格式使用了名為Lempel-Ziv-Welch的無損數據壓縮技術,這意味著文件可以在體積上被大大縮小而不會損害其質量(尤其是色彩效果)——這在一個用「貓」(modem,數據機)上網的龜速網路時代無疑是有著重大意義的。在早期的網站設計中廣發地地使用到了gif,不過並未像現在這般流行,但之後隨著網路數字文化的蓬勃興旺,移動智能設備越來越普及,gif的個性化發展也就一發不可收拾了。
可以說是很復古了
像Tumblr和Reddit這樣的社交分享網站(國內有QQ微信微博等),以及圖像託管服務Imgur(國內有百度搜圖等),在使gif動圖成為網路流行文化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在2012年,gif被授予牛津詞典的美國年度辭彙稱號。
讓我們為這一刻舉杯
事實上,gif的火爆並不在於技術的發展,而關乎人們如何去使用它,在一個文字多多少少都會受到限制的媒介中(如微博博文的字數上限、朋友圈分享文字過多自動摺疊、公眾號發文有3萬字上限等),gif所帶來的情緒影響是非常直接的——這是一種通用語言,它們並不會受到語言國界的影響,而且簡單到一個孩子都能輕易理解。並且gif所能覆蓋到的主題和使用者範圍之廣的確有些令人難以置信——一個四歲的小女孩可能還辦法給她六十多歲的祖母寫信,但是她們卻可以用gif來自由地互發信息。
大多數情況下,gif都給人們之間的對話增添了不少幽默感,但gif也可以是兩個特定朋友之間的獨特「方言」。我們通常會用Emoji表情和文字來溝通非常具體的事情,但在gif上,你卻可以人為添加更多獨特的含義。比如「豎起大拇指」的表情符號所表達的意思非常簡單(贊或肯定),但是「豎起大拇指」的gif動圖卻可以被賦予激動、諷刺、可靠或猶豫不決的意義。你可以在gif中使用演員明星、流行文化象徵,可愛的動物以及任何東西。你的辭彙量幾乎是無限的,你只需要花很少的努力(比如輸入對應關鍵詞便能在網上搜到一堆相關動圖)便可以傳達很多東西。同時gif也是獨立的,並且在短消息、社交媒體發帖、博文、推送中隨處可見。
好極了
這就像是一場需要參與其中並互相取樂的遊戲,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有信心去講一個合格的笑話,但gif可以助他們一臂之力——這使得任何人都可以參與到這場遊戲中,並將其向前推進。不過也有例外,那就是被過度使用,特別是那些爆火網路的新gif。
撞gif不可怕,誰小誰尷尬
儘管如此,gif還是讓我們得以迅速直奔主題,並完美地引發情感共鳴。如果我們用一張gif動圖來表達自己,會更容易讓他人認同理解,儘管其中出境的另有其人。gif也幾乎很難被誤解,微博上的諷刺博文很有可能會被誤讀,但下面這張瞪著你剛才所說的話的gif所表達的意義並不需要一個AI來幫你解碼。
說得好有道理我竟無法反駁
大概也就轉了152.69度
然而,這種即時性表達也並非毫無複雜性。比如gif中黑人角色被廣泛使用就是一種現代迷思:它通常由非黑人用戶發布,以強化略帶種族主義的諷刺效果。與此同時,gif交流也具有多種層次, 那些「反應式」gif則被有目的性地推向了頂端——經常使用著名面孔來捕捉普遍的共鳴情緒,或用來放大那些不易注意到的神細節。在任何搜索引擎上找到的「流行」gif結果都可能會讓你眼花繚亂, 但當它讓每個人都能感同身受的時候,效果無疑是最佳的。
這個flow我們覺得OK
尷尬而不失禮貌的微笑
「好的gif是充滿善意的」可能聽起來有些莫名其妙,但就像其他任何形式的溝通一樣,在gif使用中也附帶了責任——你是否強調了某種刻板印象,將某人邊緣化或傳播了令人不快的偏見?這些都是需要考慮到的。
匿了匿了
就像任何大眾流行的東西一樣,gif也經常被用完即棄。許多人認為gif已經是主流了,但實際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藝術界對gif的反應也是貶褒不一的,儘管gif藝術自1987年以來就已經存在了。但這並不妨礙喜歡它的藝術家們幽默地使用gif將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帶入現代生活,而使用gif的當代藝術家Eric Yahnker則以其2017年的作品「最長的告別」來致敬奧巴馬著名的的「扔麥」聲明。
上帝是個DJ
穿越故宮來看你
聽說這樣放話筒比較帥
不過也有人認為數字化的作品與實物之間還是存在某種對立關係的,藝術講求一種實際體驗:藝術博物館受歡迎的原因之一就是你能在現場能清晰地感受到作品的真實紋理和尺度,你能與它們發生出於本能的互動。gif動圖和靜態圖片可能有助於銷售藝術作品,但人們真正想看的還是完整的實物。
gif流行的理由有很多,比如有關聯性、實時性和原創性等特點,以及零距離感(感覺動作就像是專為接收者而導演的)。不過可能根本上還是因為它奇怪的復古品質,讓人不禁聯想起懷舊默片,甚至是西洋鏡。這應該能確保gif被廣泛接受,或者說至少比「高科技」的CG圖像「恐怖跳舞寶貝(1996)」更有吸引力。
西洋鏡內部
可以說是很復古了
恐怖跳舞寶貝
它們的確或多或少地觸及到了我們的懷舊情懷,同時也滿足了我們對流行文化知識的炫耀,並用來傳播最新的爆炸消息,特別是現在很容易被定製。比如下面這個gif場景中最初發生的對話其實是「我找到文件證明了」,但你會經常看到它被重新賦予更加現代化的意義——「我有收據」。
我有收據
gif其實反映了「信息文化的原子化」——現在幾乎每個人都習慣於多任務同時進行,人們在不同的設備、場景和群組中進行對話,而gif則剛好有一個適合這種瘋狂時間節奏的步伐。
幾秒鐘之內,這些壓縮的視覺效果就能留下持久的印象,並且對我們意義非凡。
在這個理念下,我們也做了點好玩的東西,歡迎掃碼給它賦予新的意義
也許你還想看
為了一款足以改變人生的四川辣醬,美國人不惜上訪鬧事
如果世上真的有烏托邦,那多半就是這裡了
為了不讓你求的「種子」消失,這個神秘組織打算把伺服器送上太空
三胖強硬回擊了川普的嘴炮,但美國網友的關注點卻有些奇怪
本以為AI能讓我秒變藝術家,結果它卻造出了「科學怪人」
連美版草榴都受不了這部幼兒動畫了
那些你聞所未聞的植物野史
蘇維埃嬉皮士:一把沒有開刃的迷幻鐮刀
↑大家好,給大家介紹下,這是首發公眾號二維碼↑
點擊閱讀原文,在天眼通視頻社區發現更多精彩。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