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農田:中國人那麼愛種菜,在城裡也種種唄?

今天來講一個關於種地的故事——

我們中國人,無比的鐘愛和擅長養花種菜

那麼,何不在天台,在社區,在城市裡的每個角落都養上花、種上菜呢?

共享農田,會不會是下一個風口呢?

1

中國人的種地天賦


眾所周知,種地,是我們中國人的種族天賦

維和部隊去援外,順便種菜。

圖片來源:中新網

南沙一邊種島,一邊種菜(1995/2015)。

神舟飛船上天了,順便試種新品種。

圖片來源:新華社

我們得到一個推論:

中國人每到達一個聚居點,必須要種地

風雅的人,養花

實用的人,種菜

沒時間的,養多肉

如果現實世界不讓我們種菜,我們就在虛擬世界裡種。

不但種菜,還偷菜,不亦樂乎。

圖片來源:開心農場

而現在,有超過一半的中國人住在城市裡,一個大城市裡住著成百上千萬的人。

城市裡,有什麼理由不種菜?

2

正在滲透城市的農田


實際上,農田,已經在漸漸滲透進入城市。

農田+高端商業,比如被譽為最新一代商業綜合體的「K11」,裡頭就專門辟出了一片「都市農場」,不但種菜,還養豬,將農業當作了登堂入室的新型體驗式業態。

圖片來源:上海K11

圖片來源:武漢K11

農田+公共空間,比如2016年深圳城市建築雙年展「漂浮農場」:經過精心設計的農田,並不比昂貴的景觀花木遜色,同樣可以讓人駐足和放鬆。

圖片來源:Thomas Chung, 轉引自 Herbert Wrightr, ArchiDaily

農田+教育,古代形容書獃子最常用的詞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現在的城裡孩子限於條件,難免「五穀不分」。不過,新設計的北京四中房山校區就在屋頂上特意保留了一片田地,讓孩子們體驗耕種。

種地不是落後,反而是先進素質教育的一環。

圖片來源:北京四中房山校區, OPEN建築師事務所

城裡的學校要獲得一片農田殊為不易。除了建築設計的創新,制度創新更難能可貴。成都市實驗小學,從2010年起就成功獲得了校外小片綠地的運營權,「開心農場課」成為了最受歡迎的課程。

青羊區成都實驗小學種植園 圖片來源:成都全搜索

再說說我自己吧。

看看君是個城裡長大的孩子,不過,非常幸運的是,我長大的地方離農田只有幾十步遠。

我的老家在一棟8層的老闆樓的7層。

同一單元有好幾位老人家,各自在屋頂天台上辟出了幾小片田地。

  • 花盆裡栽著大葉的香芋
  • 塑料箱里盛著小叢的蔥、辣椒
  • 磚砌的田地里種著花生、生菜
  • 竹搭的架子上垂著冬瓜、絲瓜……

小時候,我放學了沒事就到天台上,跟阿婆們問好,或者自己發獃,看著夕陽在城市地平線落下。這裡一年四季都有不同風物,這裡是我獨享的小小樂園。

老奶奶們,則在陪伴兒女之餘,有了寄託和共同話題。她們也會在收成的時候,把一卷卷帶著露水的新鮮蔬菜包起來,放在左鄰右舍的門邊。

一年到頭,我家的「有機青菜」就沒斷過。

天台花園 自攝

現在,從大城市來到了更大的城市,我才意識到這片田地是何等的奢侈。

鑽石項鏈是個人的奢侈品,名山大川是城市的奢侈品,花園田園是住宅的奢侈品。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實在是中國人共有的隱秘願望。有多少人買下偏僻的郊區別墅,最值得吹的點,就是後院可以自己種東西玩兒。

但是這個願望,在中國高密度的城市人居環境下,實在是難了些。

有什麼辦法,能夠讓儘可能多的人,在城市裡擁有一方農田呢?

乘著共享經濟的東風,我們來聊聊「城市共享農田」。

3

城市共享農田的不同模式


「共享農田」概念其實早已有人提出,不過,當前主要指城裡人在遠郊認領一小片田地,可以時不時到遠郊耕種,並獲得這片土地的產出。例如幾個上海家庭發起的「五百家」,田地就位於遠郊的崇明島。

而本文在此討論的,是能夠嵌入城市內部的「城市共享農田」。

城市共享農田,可以分為兩種基本模式:

一是既有園林綠地的轉化,二是新增微型化的田地。

前一種模式,需要主管這片綠地的政府和社區發揮主動性,將原有綠地的運營責權有效切分給分散的居民,並建立靈活的管理機制。

清華園子里的同學們和樓長一起,為這種模式作出了有趣的探索:

100多位同學花了半年的時間,將清華28號樓荒地變成了花園、果園、菜園和植物園。

綠地示意 來源:王廣晗

種植前後農田 來源:仰觀和俯察

活動開始於一條田地認養推送,結果意外火爆,比原定的40人名額超出3倍。最終認養土地的有120多人,地塊劃分好後抽籤分配,每個同學拿到的土地面積約在1平米左右。

別看1平米不大,同學們樂在其中,玩出花來。

(詳情點擊鏈接:清華28號樓的田園故事

認養同學們的成果和分享 來源:仰觀和俯察

清華卻不是探索得最早的,比如成都青羊社區街道,2015年就將一條百米有餘的小街道沿線的綠地改造為菜園,切分給社區的居民們。

「我們就想乾脆以蔬菜種植來綠化街道!蔬菜不僅可以觀看,綠化環境,還可以吃,對孩子來說具有教育意義,對生活在城市的居民來說也非常有吸引力!」——社區書記張文(成都商報)

青羊區橫四道街沿路的小菜園 來源:成都商報

第二種「城市共享綠地」的模式,是在城市、社區空間中嵌入微型化的田地,或者可以簡稱為「盆箱模式」。

在城市、社區里,其實存在有大量的邊角地帶,例如天台,閑置著無法使用,也未能良好的綠化。單靠園林部門,實在管不到這些邊邊角角,捉襟見肘。

「盆箱模式」就是用可移動的微型田地佔據這樣的閑置空間,同時也為居民提供小塊的種植機會。

例如蘇州新湘苑社區,將原本堆放雜物的廢棄天台,變成了社區里最活躍的空間、社區食堂的蔬果來源、孩子們的教育基地。

新湘苑社區的屋頂花園 來源:姑蘇晚報

城市共享農田,正在蓬勃發展。

也許不久以後,會有更多的人和小時候的我一樣,享受城市中的田園之樂。

4

一些別的話


共享經濟的出現,除了對傳統商業模式的衝擊,其實也在衝擊著城市管理模式。特別是共享單車,讓我們發現,一些由公共事業,不如部分地由專業的機構來運營更有效率。

這並不是簡單的從政府交給市場,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而是更為複雜的,走向多方合作(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

公共管理學上,認為這是從剛性的「管制」走向靈活的「治理」。

城市綠地也是如此,如果單一園林部門管理已經捉襟見肘,為什麼不能走向「城市-社區-居民」多元多層次運營的城市綠地體系呢?

城市農田還有另一方面的意義:

經常有一種批評城市化的聲音,認為城市的蔓延在侵佔農田。

那麼現在,我們欣喜的看到,農田也在城市裡蔓延。

參見:

漢族有哪些民族天賦?-23k贊同

中國人有什麼令人敬佩或者令人恐怖畏懼的細節嗎?-16k贊同

清華28號樓的田園故事

---------------

題圖來源:開心農場

城市周看 為思維尋找盲點,為城市尋求共識

微信訂閱:cityzhoukan


推薦閱讀:

為什麼要有城市?在信息時代,城市的作用發生改變了嗎?現代化城市是越大越好嗎?
金澤是一座怎樣的城市?
在烏魯木齊生活是什麼感覺?
一個有前途的小城需要什麼條件?

TAG:城市 | 农业 | 共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