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特教會》——第二章第一部分
自公元四世紀至公元七世紀,埃及是東羅馬帝國的一部分。那時,帝國境內的基督徒們擁有了居留權(注1),並在公元391年進一步成為了帝國的國教。在這一時期,埃及教會積极參与基督教的神學爭論。而正是在尼羅河谷,隱修院制度正式誕生。但是,在迦克敦大公會議前夕,由於其所持的合性論立場,埃及教會與羅馬以及君士坦丁堡主教區決裂。
此後歷任羅馬皇帝所採取的政策均對基督教頗為友善,從而極大地助推了埃及大眾改宗基督教。主教區的數量持續倍增,並最終達到了百餘個。同時,教會也吸引了相當數量的農民前來投奔,並為其提供一定的保護,使之免受地方官吏的專橫,並在其陷入危機時給予救助。
聖-阿塔納斯,尼西亞會議上的信仰守護者
正是在亞歷山大里亞,圍繞著聖子耶穌的謎團,第一場震撼整個基督教世界的大辯論誕生了。大約在318年至323年間,關於三位一體問題,Baucalis區教會的神甫阿里烏斯終於成功提出了一種堅定的神學理論:他認為聖父是「獨一無二的」,唯一的一個「並非受生」、「不被創造」的。由此出發,他貶低了聖子的地位,認為其是聖父的直接造物,無法與聖父永運共存。進而,我們可以很容易地推論出,儘管他比一切時間和一切造物都要古老,並且依照聖父的意志完成了剩下的創世工作,聖子並非真正的神。
公元324年,關於對阿里烏斯施以絕罰一事,埃及和利比亞的主教們達成了共識,但前者已經在亞洲擁有大批信徒。趕在此時引發動蕩之前,君士坦丁大帝在尼西亞召開了第一次大公會議。亞歷山大里亞的亞歷山大帶著他的助祭阿塔納斯出席會議。會議莊嚴宣布,聖子「出自真上帝的真上帝,受生而非被造,與父同性同體(希臘文寫作homoousios)」。從公元328年成為亞歷山大里亞的主教起,阿塔納斯在他激流般的一生中,始終激情地捍衛尼西亞的信仰,以及「homoousios」這一概念。
Homoousios,這一概念甫一出爐,便很快遭到了亞洲主教們的反對。在他們看來,這個並非源自《聖經》的形容詞並不足以捍衛聖父與聖子在位格上的差異。從公元326年至公元381年,「阿里烏斯危機」撕裂了東方眾教會,而它們的復興則是一個異常複雜的事件。
阿塔納斯尤其受到僧侶們的支持,他前往羅馬,極力捍衛尼西亞正教。然而,在帝國的東部,阿里烏斯派勢力強大。自從公元328年起,君士坦丁一世就成了他們的堅強後盾。在皇帝們(注2)的支持下,他們佔據了優勢。阿塔納斯遭到了罷免,並被五次流放,公元356年,親阿里烏斯派的軍人甚至試圖殺死他。當他在373年去世時,得益於政治運動和卡帕多斯的塞澤爾的巴西萊的神學理論,尼西亞的信仰重新佔據了上風。
公元379年,隨著狄奧多西一世的執政,尼西亞派終於贏得了最終的勝利,為阿里烏斯派的時代畫上了句號。就此問題,皇帝欽定、硬點了羅馬的達馬斯以及阿塔納斯的繼承者、亞歷山大里亞的彼得二世兩位主教所持的觀念。公元381年,在君士坦丁堡第一屆大公會議、亦即基督教第二屆大公會議上,與會者再度確認了《尼西亞信經》,但進一步明確了,在三位一體中,有且僅有一個「神性本質」(ousia),但有三個位格(hypostases)。會議同時決定,授予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的牧首以優勢地位,使之僅次於羅馬主教。而到此為止一直穩坐二把交椅的亞歷山大里亞教區對於這一「篡位」舉動則頗為反感。
隱修制度的誕生
在基督教徒飽受迫害的時期,一些人選擇逃亡沙漠。這是一個古老的現象。早在托勒密王朝,這種做法就已為世人所知,被稱為《anachorèse》,亦即「登上沙漠」。在埃及,沙漠總是那麼鄰近,為躲避稅務或司法機關的人提供了理想的庇護。但某些人在這種孤獨的生活中感受到了一種純粹的靈魂的生活,以及與上帝的親近。一旦肉體上的痛苦平息,他們不願再離去。他們就待在沙漠之中,成為了《棄世者》(apotaktikoi),過著一種絕對孤獨的生活,與一切外物與他人斬斷了聯繫。
公元270年左右,安托萬(251~356?)決定投身隱修生活。但他的初始動機與眾不同。他響應了耶穌的號召:「要變賣你一切所有的」(路加福音18,22),並無懼於痛苦,而這正是帶領他走向更為深刻的內心皈依,並前往沙漠,在越發極端的孤獨中體驗生活。安托萬和其他英雄時代的神甫們一道,構成了第一批「棄世者」。在他們的時代,沙漠仍是福音未至的所在,有如未經觸碰的處女,依然保留著地上天國般原初的純真與無知(有些居民還是裸體,他們與野生動物交流,而且安享高壽,如此種種——但前提是我們相信那些文獻!)沙漠中的隱修也是對耶穌再臨的一種滿懷激情的等待。無論如何,隱修意味著一種絕對隔離——與世界、與性慾、與歡愉,甚至與人性的隔離。它也是一種對於「精神本質」的狂熱追求,這使我們聯想到新柏拉圖主義、尤其是諾斯替運動的一些教條
轉向「半隱居」生活
也許聖-安托萬發現了隱修制度的潛在危險——這種極端的厭世思想(注3)只能導致厭惡人類、憤世嫉俗的情緒,並最終否定基督的愛德。大約在公元305年,聖-安托萬結束了純粹的隱修生活,開始接受門徒,並為他們撰寫了生活規範。半隱修制度由此誕生:這一制度的核心是由基督授予靈性導師(注4)的超凡能力(charisme de la paternité spirituelle)。隱修士或僧侶(希臘語monachos,意為單身的)一起居住在一處「古迹」中,例如ermitage(注5),這些 ermitage零星分布在沙漠中,以教堂為中心形成殖民地。這些教堂由至少一位僧侶兼神甫主持,用於確保宗教生活和室內禮拜儀式。除此而外,殖民地中央還有一處用於每周聚餐的建築,後來還添置了用於管理這些苦行者們所生產的物資的總務處。
這一範式很快就獲得了極大的成功:最為著名的半隱修地有:德爾塔西部的Nitrie、Scété,後者由Amoun和大馬卡里烏斯(注6)所建立,此外還有安托萬和Amoun所建立的Kellia。但隱修地的分布絕不僅僅是沙漠,還有很多散佈於整個尼羅河谷中、在古代寺廟裡,甚至在城市近郊。與流行的觀點相反,隱修制度並非一種僅僅局限於鄉村的現象。出於經濟上的原因(以烏鴉或是青草為食的苦行僧只是例外!),大多數的隱修地距離城市並不遠,從而使僧侶們得以銷售小手工製品,以換取最低限度的生活資料。儘管在格言(注7)中,我們認識了一些極為罕見的「沙漠母親」的形象,但按照規定,那些女性專用的隱修地甚至必須建在市中心,因為女性的隱修制度從最初的時候就開始了。
註:
- 此處「居留權」當指合法身份
- 君士坦丁及其多數後繼者均不同程度的支持阿里烏斯派,直至狄奧多西一世上台
- 原文作「anticosmisme」,字典上查無此詞,在維基百科中位於諾斯替條目中Gnose - Wikipédia,被視為二元論中物質世界的對立面。此處翻譯乃是根據構詞法和上下文猜測,還望讀者批評指正。
- 其含義詳見法國《道路》雜誌的這篇文章La Paternité Spirituelle
- 在法語中,此詞含義即為「隱修士居住的地方」
- 又稱埃及的馬卡里烏斯、埃及人馬卡里烏斯,用於區分來自亞歷山大的同名者
- 此處指沙漠神父們的趣聞軼事或是教化性質的言語
推薦閱讀:
※有沒有可能把《聖經》概括為100字以內?
※父母沉迷網路佛教修行無法自拔我該怎麼辦?
※為什麼在國外問別人信仰問題是不禮貌的?
※基督教中,人是有靈、魂、體的;體比較好理解,但靈和魂怎麼區別?
TAG:宗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