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勢級戰列艦與航空戰列艦的不解之緣(中)

伊勢級的改裝細節

「伊勢」級在接受航空戰列艦的改裝時,對總體構造沒有做大的改動,重點集中於後部三分之一艦體上,即拆除五、六號主炮塔,在後桅樓之後的上甲板上設置機庫和航空甲板及相關的設備,並在尾部艦體內重新布置與航空活動有關的各類艙室。改裝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大幅增加防空武器,提升對空作戰能力。工程盡量簡化,以縮短改裝時間。

航空甲板

「伊勢」級在拆除後部的五、六號主炮塔後,在艦尾上甲板上方6米處鋪設航空甲板,作為艦載機停放和進行起飛準備的場所,全長70米、前部寬29米、後部寬13米,為了便於建造採用全焊接結構,非常類似於正規航母的飛行甲板後部。航空甲板從後槍樓一直延伸到艦尾,其寬度從前至後逐漸收窄,其外張的邊緣突出於舷外。在航空甲板上裝有複雜的飛機移動軌道系統,與先前運用在「千歲」級水上飛機母艦的同類系統非常相似,由3 三條縱向主軌道由一些分歧軌道構成,飛機被安置在搬運車上沿軌道在甲板上移動。位於甲板中心線上的中央軌道是聯絡軌道,穿過後部的升降機平台,從機庫提升的飛機都要通過這條軌道轉移至兩舷的軌道。在中央軌道前後有兩處轉向盤,後部轉向盤是三條縱向軌道的匯.集之處,而前部轉向盤則分出兩條分歧軌道,通向兩舷的彈射器,是Y字形,另有一條橫向軌道與兩側的軌道相連。位於兩舷的軌道是作為系留/彈射軌道使用,與航空甲板前方兩舷的彈射器連通,每條軌道上都有五個轉向盤,其中在前四個轉向盤處向外側分出一段短小的軌道,相當於一個停機位,平時艦載機就系留於此。為了便於作業和通行,所有軌道和轉向盤都採用埋人式設計,與甲板平面同高,儘管這樣做增加了改裝難度,但還是被接受了。

彈射器:

進行彈射起飛時,艦載機在航空甲板上只能單向運動,從機庫提升的飛機先沿著中央軌道向後移動到後部轉向盤,再轉移至甲板兩側的彈射軌道,依次被推上彈射器。出現故障的飛機將被直接拋到海里,避免中斷彈射程序。完成彈射後的空搬運車則從兩條Y型分歧軌道回收至甲板上,不妨礙後繼飛機的起飛。在航空甲板上還設有飛機升降機、飛機系留裝置、航空燃料補給裝置,彈藥提升裝置也直達甲板,根據中途島海戰的教訓,飛機的油彈補給不得在機庫內進行,而必須在甲板上完成。在航空甲板後部左舷設有一座4噸起重機,用於吊裝和回收飛機,其安裝位置距離吃水線約10米,遠遠高於其他規船。這部起重機是「伊勢」級的原有裝備,起吊速度15米/分,迴旋速度180度/分。另外在右舷也準備安裝起重機,並且預留了位置。「伊勢」級的航空指揮所設在後桅樓上。以便能夠同時觀察到航空甲板和兩舷彈射器的情況。

「伊勢」級採用了一種新設計的搬運/彈射兩用車,有效解決了相關的問題。

機庫

「伊勢」級的機庫設在航空甲板下方,以艦尾上甲板為機庫甲板長40米、前部寬28米、後部寬11米,高6米,為全封閉結構,為了簡化工程採用全焊接方式建成,盡量避免曲面構造,機庫側壁沒有敷設防護裝甲,使用普通鋼板構成。在機庫甲板上同樣鋪設有飛機移動軌道,庫內可存放9架飛機,其中在前部兩側各停放4架飛機,後部中央停放1架。在機庫後部中央處設有一座飛機升降機,由吳工廠火炮部設計。由於空間有限,「伊勢」級無法安裝航空母艦常用的電動式升降機,而採用佔地面積較小的水壓式升降機,由2座水壓機提供動力,最大承重為6噸,僅需20秒就能將一架飛機提升至航空甲板,與正規航母相同,運行狀態良好。升降機平台的形狀也經過精心設計,呈倒凸字型,接近于飛機的輪廓,長12.1米,前部寬12.1米,後部寬6. 6 米中央設有飛機運輸軌道能夠與機庫甲板和航空甲板的軌道系統對接。

吸取戰爭初期的戰訓,「伊勢」級對機庫的損管消防措施極為重視,安裝了與航空母艦相同的泡沫式及二氧化碳滅火裝置,在機庫前端設有消防指揮所。通風管道也經過仔細布置,導向兩舷,各種管路都裝有閥門,必要時可以關閉,防止在機庫中彈時火災向機庫下方的艙室蔓延。後桅樓的基部被包含於機庫前部結構中,在此布置了航空人員及地勤人員的住艙以及必要的維修設備。

其他設施

「伊勢」級的航空燃料庫設在原六號主炮塔彈藥庫內,容積為111立方米,能夠儲存76噸航空汽油,足夠全部載機三次出擊使用。在油庫周圍設有防禦夾層和用於補給作業的泵室和管制室。艦載機所需的彈藥都存放在利用原五號主炮塔彈藥庫改造的航空彈藥庫內,能夠裝載500千克炸彈44枚、250 千克炸彈22枚,為三次全機出動的所需份額。彈藥庫通過一個揚彈通道和航空甲板直接相連,這個通道位於後桅樓正後方,由高張力鋼製成,具有一定的防火防彈片能力。「伊勢」級的揚彈裝置由吳工廠火炮部設計,與戰列艦主炮塔的同類裝置很相似,採用半自動水壓式構造,並採取了多種防禦措施以確保安全,比如在揚彈通道穿過艦體防禦甲板的位置設有裝甲門。

在航空甲板上的通道出口處也加裝了防彈片裝甲等。在機庫發生火災時,揚彈裝置將自動閉鎖,防止殃及彈藥庫。這一裝置除了用於提取航空炸彈外,還可以用於運送25毫米機關炮彈、彈射器用火藥等物品。在改裝後「伊勢」級的動力裝置沒有變化,但在原五、六號主炮塔彈藥庫下部增設了重油艙,使續航力增加到9449海里/16節,同時還起到控制艦體吃水深度的作用。原定安裝在「大和」級 ,四號艦 的 150000千卡 渦輪冷氣機也被轉用於「伊勢」號,為後部住艙提供冷氣。在後桅樓下方的艙室內設有各類住艙和倉庫。

武備和防護

「伊勢」級在開戰時配備的防空武器包括4座89式40倍徑127毫米雙聯裝高射炮和10座96式25毫米雙聯裝機關炮。在改裝為航空戰列艦「伊勢」級的防空武備得到大幅加強,127毫米雙聯裝高射炮的數量增加一倍,達到8座,其中6座圍繞在前部桅樓基部,另外2座在煙囪底部兩側。高射炮射擊指揮裝置也由以前的91式更換為更先進的94式,共裝有4座,2座位於前桅樓下部兩側,2座在煙囪兩側的突出基座由於全部副炮都被拆除。

副炮彈藥庫被改用為高射炮彈藥庫,並增設了揚彈筒,高射炮備彈量由200發/門增加到250發/門,原副炮指揮所也改成高射炮指揮所。在輕型防空武器方面,聯合艦隊司令部要求25毫米機關炮數量要達到100門,於是「伊勢」級在改裝時將全部25毫米機關炮都由雙聯裝炮更新為三聯裝炮,數量由10座增加到19座,總數達57門,其中在前桅樓各層甲板上裝有9座,在煙囪和後桅樓的機關炮平台上各有4座,在航空甲板尾部平台上有2座,95式機關炮射擊指揮裝置也由4座增加到6座。同時在原副炮彈藥庫和5號主炮彈藥庫等處增設了機關炮彈藥庫,備彈量由2000發/門增加到2400友/門。所有機關炮的安裝位置都以最有效地發揚火力為目的加以選擇,但是距離聯合艦隊的要求有很大差距,如果繼續增加炮位,在運用中要麼會受到主炮炮口爆風的影響,要麼就會面臨對空射界不佳的問題。在水面炮戰武備方面,「伊勢」級保留了8門356毫米艦炮,保持了相當於「金剛」級的火力,主炮備彈量由120發/門增加到130發/門,而16門古老的炮廓式140毫米副炮全部被拆除。

裝甲防護方面,『伊勢」級改裝後的防禦水準與戰列艦時代基本相同,但改進了舵機和操舵系統,加強了對操舵室的防護,增設1米厚的水泥防護層,並新設了附有防彈片裝甲的預備操舵室,這是根據瓜達爾卡納爾海戰的教訓而採取的補救措施,在1942年11月13日夜間的戰鬥中,比睿號戰列艦正因為舵機受損而喪失機動能力,在黎明後遭美機空襲而損失的。原五、六號主炮塔在中甲板的開口處被雙層防禦鋼板覆蓋,分別厚150毫米和25毫米,副炮的炮廓裝甲去除後,用18毫米厚的鋼板封閉了炮廓開口。

「伊勢」級的在改裝完成後,防空武器仍在繼續加強,於1944年5月24日至6月22日在吳工廠實施了強化工程,增加了12座25毫米三聯裝炮和11座單裝炮,其中在二號、三號主炮塔頂部增設機關炮平台,各裝2座三聯裝炮,在航空甲板兩側的新設平台上各裝4座三聯裝炮,11座單裝炮為移動式火炮,布置在航空甲板上。這樣「伊勢」級的25毫米炮數量增加到104門。此外,在參加「捷」號作戰前夕,「伊勢」級兩艦於1944年9月30日至10月10日在吳工廠增備了6座120毫米30聯裝對空火箭炮,安裝位置在航空甲板後部兩舷的平台上,每舷3座,成為唯一裝備此種武器的日本海軍戰列艦。

電子設備

在實施航空戰列艦的改裝時,「伊勢」級在前桅樓頂端正式裝備了一部21號對空電探。這裡說正式裝備是因為早在1942年5月,「伊勢」和「日向」號就作為試驗艦,在日本海軍中率先安裝了剛剛研製的新型電探,不過「伊勢」號搭載的是21號電探,而「日向」號為22號對海電探。在隨後的中途島海戰中,這些電探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在1944年6月的武備增強工程中,伊勢級在前桅樓頂部兩側各安裝了1部22號對海電探,7月間又在後桅下部兩側增加2部13號電探。「伊勢」級一共裝備3型5座雷達。

此外,在1943年的改裝中,「伊勢」級在艦首底部加裝了1部零式水下聽音器,1944年6月又增加了2部二式哨信儀,以加強對潛艇的探測能力。

艦載機

「伊勢」級最初計劃搭載22架正在研製中的十三試艦爆,也就是後來的「彗星」。該型艦爆安裝了德式水冷發動機,性能明顯優於99式艦爆,而且在全長相差不多的情況下,「彗星」的翼展比99式艦爆少了3米,在機庫空間狹小的航空戰列艦上,飛機尺寸較小成為選擇艦載機的重要因素。

為了適應彈射起飛。對「彗顯」12型的起落架做了改造,強化了機身下部結構,稱為「彗星」22型,計劃改造60架,每艦22架常用機和8架預備機,但最後實際搭載的是換裝金星62型空冷發動機的「彗星」33型。由於「彗星」的生產進度遲緩,難以獲得足夠的飛機,最後將半數艦載機換為十六式特殊水偵,即「瑞雲」水上偵察機,該機由愛知公司研製,是日本海軍列裝的最後- 一種制式水上飛機,於1943年裝備部隊,航速可達448 千米/ 小時,其特別之處是兼用為水上轟炸機,能 夠 攜 帶 1枚250千克炸彈或2枚60千克炸彈實施

俯衝轟炸。

這樣,「伊勢」級的載機方案為11架「彗星」和11架「瑞雲」,但也有資料認為存在每艦隻

搭載一種艦載機的方案,其中「伊勢」號全部搭載「瑞雲」,「日向」號全部搭載「彗星」。「伊勢」級在平時機庫內容納9架飛機,有11架系留在航空甲板上,在彈射器上還有2架隨時待機。在出擊時先將彈射器和航空甲板上的飛機升空,再從機庫內提升後繼飛機。

改裝與服役

關於航空戰列艦的改裝訓令是在1942年12月15日下達的,「伊勢」號在1943年2月23日進人吳海軍工廠船渠開始改裝工程,於9月5日完成,據說在改裝時利用「大和」級四號艦第111號艦解體後的鋼材建造了機庫和其他構造。

「日向」號先於1943年:4月間在吳工廠將140毫米副炮拆除,隨後在5月2日進人佐世保海軍工廠實施改裝,於11月18日結束,施工時間比「伊勢」號略短,這與吳工廠同期還負責修復「翔鶴」號的戰傷以及航空巡洋艦「最上」號的改裝有關。儘管極力簡化工程,每艘航空戰列

艦的改裝工程仍需20萬個工時(以平均每日工作8.5小時計算)。

在改裝為航空戰列艦後伊勢」級的性能參數如下:

標準排水量35350噸,公試排水量38676噸,滿載排水量40444

噸,全長219.62米,寬33.83米,吃水9.03米,4台艦本式蒸汽輪機,8座呂號艦本式重油專燒鍋爐,四軸推進,主機輸出功率80000馬力,航速25.3節,燃油搭載量4249噸,續航力9449海里,16節,裝備356毫米8門(2x4)127毫米高射炮艦炮16門(2×8)25毫米機關炮57門(3×19)載機數量22架

編 制 人員1424人。

「伊勢」級航空戰列艦性能數據

建造廠家: 伊勢/川崎神戶造船廠,日向/三菱長崎造船廠

艦籍歸屬: 伊勢/吳鎮守府,日向/佐世保鎮守府

改裝情況: 伊勢/1943年2月23日~9月5日吳海軍工廠

日向/1943年5月2日~11月18日佐世保海軍工廠

排水量: 標準排水量35350噸,公試排水量38676噸,滿載排水量40444噸

主尺度: 全長219.62米,寬33.83米,吃水9.03米

動力裝置: 4台艦本式蒸汽輪機,四軸推進

8座呂號規本式重油專燒鍋爐

輸出功率: 80000馬力

最高航速: 25.3節

續航力: 9449海里/16節

燃料搭載量: 重油4249噸

主要武備; 8門41式45倍徑356毫米艦炮(2X4),

16門89式40倍徑127毫米高射炮(2X8) ;57門25毫米機關炮(3X19)

1944年10月: 8門356毫米艦炮,16門127毫米高射炮,

104門25毫米機關炮(3X31,1X11),6座120毫米30聯裝對空火箭炮

電子設備: 21號電探1部,22號電探2部,13號電探2部

艦載機數量22架

彈射器數量: 2座一式二號一 一型彈射器

艦員數量: 1424名

作戰經歷: 1944年10月恩加諾角海戰。1945年2月北號作戰

最後結局: 1944年7月24~28日在吳港被美軍飛機重創坐沉,戰後解體。

兩艘航空戰列艦的作戰運用,日本海軍的設想是將其作為航母機動部隊的組成部分,出動44架艦爆對敵航空母艦實施攻擊,實際上也就是扮演輔助航母的角色,同時也期望它們的重炮和密集防空火力能在護衛及防空戰鬥中有所作為。

福井靜夫在戰後出版的《日本の軍艦》一書中對「伊勢」級航空戰列艦有如下描述:

「使戰列艦具備與小型航母相當的航空武備,能夠起飛轟炸機協助機動部隊的艦載機對敵軍發起攻擊,在敵艦隊漬敗時再用主炮加以痛擊。」日本海軍甚至還計劃將

「日向」號與正在改建「伊勢」,的「信濃」號重裝甲航母共同組成個「不沉的航母機動部隊」,這

個編隊擁有44架「彗星」、20架烈風27架「流星」共計91架飛機,具有很強的攻擊能力,日軍安想憑藉堅甲、重炮和艦載機對美軍發起絕地反擊,但由於「烈風」。「流星」的研製進程屢屢受挫,「信濃」號剛剛服役即被擊沉,這個「不沉空母群」永遠存在於日本海軍的臆想中。

雖然「伊勢」級改裝後兼具重炮和艦載機,其紙面戰鬥力是相當可觀的,但是航空戰列艦的固有弊端則更為突出。將兩種性質截然不同的武器系統揉合在同一個平台上,必然產生協調上的衝突,而「伊勢」級顯然未能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實際上無論是炮戰能力,還是航空作戰能力,都受到很大制約。「伊勢」級沒有搭載用於防空的戰鬥機,僅憑自身的防空炮火難以抵禦美軍艦載機的飽和攻擊。「伊勢」級的航空甲板太短,不可能用於降落,因此飛機完成攻擊後無法返回母艦。只能另行返航。作為水上飛機,「瑞雲」可以由本艦回收,使「伊勢」級航空戰列艦具備多次出擊能力,但這只是理論上的可能性,由於起重機安裝位置太高,在起吊回收時存在很大困難,就近在島嶼基地降落才是更為實際的做法,至於「彗星」則只能由其他航母代為收容或前往陸地基地,這意味著「伊勢」級在作戰時必須依賴於陸地基地群,從而限制了作戰範圍。煙囪排出的煙氣對航空作業造成不利影響,而主炮射擊時的猛烈爆風和巨大震動對於航空設備和艦載機的破壞則是毀滅性的。

反之,由於航空設施的存在,「伊勢」級剩餘的8門主炮在運用時也是處處受制,特別是中部主炮群,據估計在改裝後其炮戰能力下降了三分之二,難以對目標實施有效打擊,而無裝甲的單薄機庫甚至連彈片都抵擋不住,更不用說重型炮彈和航空炸彈的命中,成為防禦上的一大隱患。

「伊勢」級無論作為航空母艦,還是作為戰列艦,都是不合格的。日本海軍最終也沒有為2艘航空戰列艦提供足夠數量、性能穩定的艦載機,無法形成航空作戰能力,導致整個改裝計劃失去了實際意義。即使「伊勢」級配足了載機,區區44架飛機在面對外有雷達預警,戰鬥機攔截,內有密集高炮火網、使用VT炮彈的美軍艦隊防空體系時,又能有什麼作為? 也有人提出兩艘航空戰列艦應該全部配備戰鬥機,.擔負防空任務,由於日本海軍沒有建立由雷達引導的戰鬥機巡邏-攔截系統,其戰鬥機的防空效能也將大打折扣。至於在「敵艦隊潰敗」時,航空戰列艦以主炮掃蕩戰場就純屬日本人的主觀臆斷了,以「伊勢」級25節的航速,連伴隨機動航母部隊行動都有困難,談何追擊? 它們自身能夠逃脫美軍的追

擊已經是萬幸了。可以說「伊勢」級的改裝是日本海軍對戰爭形勢嚴重誤判產生的諸多錯誤的結晶,從後來的局勢看,用於航空戰列艦計劃的物資和勞力轉用於建造急需的護航艦艇更有現實意義。日本海軍費盡心機,耗費大量寶貴的戰時資源,希望打造出挽救國運的神兵利器結果卻是兩手空空。

除了對「伊勢」級戰列艦進行航空化改裝外,日本海軍還計劃增強「大和」級戰列艦的航空能力,為其搭載20架「瑞雲」相關計劃見於1944年10月16日海軍航空本部第三部制定的《空母及搭載艦關係報告資料》中。

由於「大和」級戰列艦的艦體異常龐大,其飛機搭載能力本來就強於其他戰列艦,在艦尾裝有2部吳式: 二號五型彈射器,能夠搭載6~8架水上偵察機。這一計劃將對「大和」、「武藏」的航空設備做最小限度的改裝,加裝飛機移動軌道,使其能夠露天系留16架「瑞雲」,同時在機庫內存放4~6架,從而實現20~22架的搭載目標。但是,按照這個方案「大和」級的3號主炮恐怕就沒法射擊了,估計日本人又在設想戰鬥開始前起飛全部艦載機展開「先制攻擊」,再讓大艦後炮「空追猛打」。

推薦閱讀:

石油、數字遊戲和伊卡洛斯們的夏天——《戰敗之夏》推介
小野田寬郎:太平洋的游擊專家
小野田寬郎的30年戰爭:生存
不愉快的資料查閱--彤彫譯兒島襄著《太平洋戰爭》部分勘誤
美國為何建造阿拉斯加級大型巡洋艦?如何評價她們?

TAG:太平洋战争 | 旧日本帝国海军 | 战列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