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療】心理諮詢的催眠、暗示跟「深度催眠下的程序植入」的區別

前段時間,我在知名媒體人,財新傳媒常務副總編張進老師建立的「渡過」公眾號讀者群里舉行了一次線上講座,主題是「青少年抑鬱症、雙相的特點與治療」。

財新傳媒常務副主編一張進

在更早的時候,我在「渡過」公眾號里以專欄作者的身份,寫了不少專業文章,與讀者分享抑鬱症、雙相情感障礙的治療經驗與案例。

在講座和專欄文章里,我經常提及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深度催眠下的程序植入」(PITDH)和「深度催眠下的創傷處理」技術,並一再強調它們的高效。並提出了關於雙相情感障礙診斷、治療的獨特看法。

對於以上內容,一些患者、家屬和精神心理領域的從業人員提出了疑問,或表達了不同的看法。這可能是因為我並沒有把以上內容解釋清楚,也可能是出於不同的人理解的角度不一。

總之,有碰撞才有火花,有討論才有進步,我非常高興大家跟我進行深入交流。藉此機會,我根據相關人士提出的疑問和看法再作進一步解釋。

全文較長,為便於閱讀,我將其分為了兩篇,這是第一篇。

「深度催眠下的程序植入」(PITDH)技術到底是怎麼來的?

這個技術可被分為兩個部分,一是深度催眠,二是程序植入。前者說的是治療時患者的狀態,後者則強調在那個狀態下對患者所作的處理。

這裡說的催眠,比一般的醫生理解的催眠更加深入。我曾經跟隨幾位有名的催眠師學習過催眠的技術,包括台灣的蔡仲淮老師和黃大一老師,美國的湯姆·史立福(Tom Sliver),還看過很多被譽為「現代催眠學之父」——艾瑞克森的書籍。

何日輝與湯姆·史立福共進晚餐

我非常崇拜艾瑞克森,他的催眠治療非常高效,簡直到達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可是,一般人是無法達到他那種境界的,包括我在內。但是,經過那麼多年的臨床積累,我的催眠技術也達到了比較純熟的地步。

米爾頓·艾瑞克森

而「程度植入」,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下文簡稱為「元認知」)。元認知是我國金洪源教授首創的理論和技術,我曾經跟隨他學習過3次。

元認知創始人一金洪源

元認知提出了情緒影響思維的觀點,還提出了「條件性情緒反應(SER)」,即特定的情景或者刺激能使個體產生特定情緒,這種情緒會導致患者作出特定的思維行為反應。

目前流行的認知行為治療理論認為,認知在前,情緒在後,著眼於通過改變個體的認知來改變情緒。但元認知則提出,在一些情況下,是情緒在前、認知在後,所以,治療精神心理疾病可以從情緒和處理SER入手。

我認為,這是開創性的理論,雖然也有人曾經提出過類似的說法,但可能從來沒有一種心理干預理論和技術會在情緒和條件性情緒反應上有那麼深入的、透徹的理解,更沒有就此提出系統化理論和干預技術。

在學習和運用的過程中,我作為一名對腦科學有所理解的臨床醫生,我把元認知的這套理論理解為發生外來刺激時,大腦反應「長路徑」和「短路徑」的差異。把患者不健康的條件反射(包括條件性情緒反應)理解為「病理性的條件反射」。這跟元認知的意思類似,但含義更廣泛一些。

大腦的長路徑與短路徑

金教授更大的貢獻在於,他不但提出了完整的元認知理論,還根據理論整合了一些心理干預上的方法,最後形成一套標準化的,便於複製的,可學習掌握的操作方法。

所以,深度催眠下的程序植入(PITDH)其實是整合了催眠和元認知的一種技術,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為深度催眠下的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

但是,經過我多年的實踐和調整,我目前所使用的程序植入已經不完全是我一開始學習的元認知了。

金教授一直強調,元認知是在放鬆狀態下而非深度催眠下進行的,也反對在潛意識植入負性情緒的。但在臨床中,我還是加入了催眠、負性情緒的植入和整合厭惡療法等,並且發現效果很好。

所以,在不影響元認知的純粹性的考慮下,我將這一套我修改過的技術重新命名為「深度催眠下程序植入技術(PITDH)」,並強調深度催眠下進行處理,更高效,也可以根據患者情況適當植入負性情緒,尤其是對於成癮性疾病患者。

該技術的大致的原理是,把個體帶到深度催眠)的狀態下(非常放鬆,高度專註),再高度針對特定的情景對其植入健康的情緒和想法。

此外,我們最常用的技術還有「深度催眠下的創傷處理或者修復」,這一門技術與元認知則沒什麼關聯,主要整合的是深度催眠和其它修復心理創傷的技術,並不斷迭代發展。在對待心理創傷修復上,這種技術比元認知更高效,比一般地催眠治療更高效。

「深度催眠下的程序植入」跟心理諮詢里的催眠、放鬆暗示等技術是相似的嗎?

很多心理諮詢師學習過催眠技術,把人帶到催眠狀態並不難,關鍵在於進入狀態後,到底要做什麼。

在傳統的催眠里,有一個叫「下心錨」(又叫「種心錨」或「設置心錨」)的環節,從某種角度上看,這也是植入一個條件反射。

可是,傳統的催眠理論和技術對「下心錨」都不夠重視,對條件反射的理解也不夠到位和透徹,沒有足夠的理論支撐和意識去創造有針對性的「下心錨」。因此,這種方法仍然比較低效。

而一般的「暗示」技術也是比較淺層的,比如先讓個體放鬆或進入催眠狀態,再暗示其「下次學習的時候,你會感到非常開心」,等等。這種暗示是比較空泛的,缺乏針對性的,臨床效果也欠佳。

在一般心理諮詢中,傳統的催眠和暗示技術對於精神正常、只是有心理衝突的來訪者而言可能是有效的,但對於精神心理疾病患者而言,不是完全沒有作用,但效率很低。

深度催眠下的程序植入場景

元認知就不一樣了,在理論層面上,其對患者的情緒性條件反應的運作機制了解得十分透徹,再據此制訂出一套精準的,非常有針對性的方法,切中疾病的要害。

而結合元認知等技術的基礎上,深度催眠下的程序植入(PITDH)更高效。

所以,我並不認為元認知、深度催眠下的程序植入和創傷修復是普通、常見的心理諮詢技術。這些技術有更高的理論角度,用來治療精神心理疾病也更有針對性。

推薦閱讀:

患上暴食症的你,是否還在苦苦掙扎呢?
如何治好到了晚上就愛吃東西而且要吃到撐?
黛安娜王妃|暴食症採訪:It's food,Not love
前途迷茫的暴食者| 如何找到內外一致的職業道路

TAG:双向情感障碍 | 暴食症 | 抑郁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