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巔上的中印輕坦之戰 印度有勝算么?| 晨楓

關注風雲之聲提升思維層次

解讀科學,洞察本質

戳穿忽悠,粉碎謠言

導讀

印度陸軍很焦慮,急切希望迅速得到能壓倒中國新輕坦的輕坦。但是這一次,美俄歐都掉了鏈子,印度想直接買都沒處買,DRDO則從來都靠不住。在喜馬拉雅山上,能與中國新輕坦對抗的還只有中國新輕坦。說好的喜馬拉雅山上的輕坦之戰,可能只是中國新輕坦的拔劍四顧兩茫茫。更大的問題是,這可能只是印度軍方尷尬的開始。

—————————————————————————————————————————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觀察者網(ID:guanchacn) 作者:晨楓

洞朗事態得到和平解決,但中印邊境的摩擦和衝突動因還存在,中印因為邊境問題再次爆發戰爭的可能性還存在。印度陸軍為此開始制定要求,計劃啟動輕型坦克的採購。印度陸軍不滿足於扔石頭和挨無影腿。更重要的是,中國在西部高原成功地試驗了新輕坦。印度還不知道從哪裡得到消息,認定中國將首批裝備300輛,優先裝備西部。這極大地刺激了印度。

印度陸軍擁有4000多輛主戰坦克,主要為T-90S和T-72,248輛「阿瓊」中的118輛已經交付。問題是,這些主戰坦克都太重,不適合在中印邊境的高山作戰。印度國防部近年批准增購約350輛T-90S,用於在中印方向組建6個坦克團,但這只是在阿薩姆和西孟加拉部署的新增力量,用於防止中國軍隊長驅直入切斷西里古里「雞脖子」,並不是用於開上高山的。印度陸軍沒有任何適合高山作戰的輕型坦克。

事實上,世界上並不存在適合高山作戰的輕型坦克,只有中國的新輕坦除外。印度向中國採購新輕坦用於應對中印邊境衝突,這當然是不可能的。

按照現在的標準,除了少數例外,二戰初期很多主力坦克大概都可以算作輕坦。輕坦重量輕,速度快,成本低,機動靈活,但也有火力弱、裝甲薄的缺點。隨著戰爭的持續,早期輕坦很快被中型坦克取代。中型坦克的火力和裝甲顯著加強,但速度依然較快,成本依然較低。一對一打不過重型坦克,但依靠數量和戰術還是可以取勝的。二戰時代最優秀的中型坦克無疑是蘇聯的T-34。

《解放》五部曲中的T-34

戰後,中型坦克逐漸發展成現代主戰坦克。隨著火力和防護的不斷加強,重量也隨之增大。現代主戰坦克的重量可以超過典型的二戰時代重型坦克,美國M1A2的重量甚至直逼巨無霸的「虎王」。憑藉強大的動力,現代主戰坦克的速度和機動性一點也不差,但健步如飛的犀牛依然是犀牛,硬要塞上羊腸小道照樣要抓瞎。高山上道路崎嶇狹窄陡峭,稀疏而且等級不高的路網和橋樑承受不了主戰坦克的重量,缺乏高原化加強的坦克發動機在高山上功率銳減,大功率發動機的油耗也增加後勤負擔。

在戰後美蘇爭霸的大環境下,以美蘇歐為主的世界坦克研發和製造中心長期以歐洲戰場為重點,專註於研發和部署越來越重的主戰坦克,輕坦長期被忽視,只有少數輕坦作為邊緣產品還繼續存在,如美國的M551「謝里登」和蘇聯的PT-76,強調兩棲或者空降等特種能力,主要在缺乏敵方裝甲威脅的地方鑽空子,而只有很有限的與敵方主戰坦克對抗的能力。

但中國是一個另類。在很長時間裡,中國的坦克設計談不上世界領先,但在輕坦方面獨具中國特色。62型輕坦相當於輕量化的59型中坦,在作戰上也是作為「輕量化主戰坦克」使用的。63改更是少見的裝備105毫米炮的兩棲坦克。廣大的水網、稻田、山地使得中國具有獨特的輕坦需求。

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的62輕型坦克

63A兩棲坦克

進入21世紀後,中國的坦克技術取得了飛速進步。火控和數字化技術跨入世界前列,動力不再拖後腿,複合裝甲和爆反模塊技術爐火純青,坦克炮和彈藥技術更是笑傲江湖。在這樣的背景下,新輕坦隆重登場。

新輕坦不改異類本色,35噸級的重量介於傳統的輕坦與主戰坦克之間。1000馬力使得96B主戰坦克在俄羅斯「坦克兩項」中飛起來,更大的馬力和更加先進的傳動系統對重量減輕10多噸的新輕坦的意義不言而喻。105毫米坦克炮不僅后座較小,精度很高,而且穿深相當於上一代120和125毫米坦克炮。更加重要的是,新輕坦不像歐美輕坦那樣,只有象徵性的裝甲防護,而是具有接近現代一線主戰坦克級的裝甲防護。

這不再是只能鑽空子、打冷槍的傳統輕坦,而是火力、機動和防護平衡發展、能夠獨當一面的新一代「輕量化主戰坦克」。據認為,新輕坦在火力、防護和機動方面超過典型的二代和二代半坦克,比如改裝升級版的美國M60A3,接近三代坦克,如日本的10式,但重量至少輕10噸。不僅在山地、水網等常規主戰坦克難以施展的特殊地形可以橫行霸道,在有效的戰術和體系支持下,面對主戰坦克也能打得有聲有色。

美蘇歐倒不是完全放棄了輕坦領域。美國M551「謝里登」是60年代研製的輕型坦克,但側重在空投和河湖、沼澤的浮渡能力。152毫米短管炮可以發射支援步兵作戰用的榴彈,或者MGM-51「橡樹棍」反坦克導彈。但戰鬥全重僅15噸重的「謝里登」只有象徵性的裝甲,鋁製車體被地雷或者火箭筒擊中後容易起火,引爆車內彈藥,在越南戰場上臭名昭著。

「謝里登」作為美軍第82空降師的唯一裝甲力量,在海灣戰爭中隨先頭部隊首先部署到沙特,不過在戰鬥中一無建樹。1996年退役後,美軍再無現役輕坦。

越戰中的M551

在80-90年代,美國盛行快反部隊的理念,曾經研究過多種新異的輕坦概念,包括採用75毫米高初速炮甚至無炮塔結構的設計,最終會聚到M8輕坦,採用鋁製車體和帶自動裝填的105毫米坦克炮。為了能用C-130運輸機空運和空投,重量限制在19.25噸,在投入戰鬥前可根據需要加裝不同厚度的附加裝甲,但最高等級的裝甲也只能抵抗輕型步兵反坦克武器,在現代戰場上缺乏生存力。而且本該輕捷如飛的輕坦加裝附加裝甲後,氣喘吁吁,機動性不再,實際上生存力不升反降。

M8計劃在1997年下馬,代之以「斯崔克」為基礎的105毫米輪式突擊炮,不再糾結於裝甲防護,以機動性換生存力。

越野測試中的M8

M8夭折後的最終成品,M1128機動火炮系統

英國也沒閑著,在60年代末推出「蠍」式超輕型坦克,戰鬥全重只有8噸重,同樣側重空投能力。就數量而言,這大概是西方最成功的輕坦,總數達3000多輛。但76毫米低壓炮的射程只有2200米,威力也比迫擊炮大不了多少。裝甲更是可憐,號稱能抵擋7.62毫米子彈,但也只是普通子彈,穿甲子彈就抵擋不住了。就實際作戰效能而言,這東西實在是相當於穿上防彈背心的履帶式摩托車,認真當坦克用就輸了。

FV101蠍式

蘇聯在50年代研製的PT-76可算戰後應用最廣的輕坦,具有不需準備就能水上浮渡的能力,在越南戰場上發揮在水網、稻田裡機動靈活的優點,頗受好評;在十月戰爭的渡河作戰中,也建立功勛。一直到前南內戰和印度尼西亞在亞齊的反游擊作戰中,都可以看到PT-76的身影。配裝的85毫米炮是二戰時代的老東西,早已過時,但底盤在ASU-85空降自行反坦克炮和ZSU-23-4自行高炮上還是可以找到影子。

在PT-76兩棲坦克後進行腰腹訓練的印尼士兵

時間快進到90年代,俄羅斯在BMD-3空降戰鬥車的基礎上,研製了2S25輕坦。可以空投,能玩落地即戰鬥的俄羅斯空降兵的傳統拿手好戲,還能在河湖甚至海上浮渡。炮塔正面號稱能防23毫米炮彈,但其他方向就只能防輕武器射擊和炮彈彈片了。戰鬥全重只有18噸的小身板,能有這點防護能力就不錯了。2S25最大的亮點在於其125毫米坦克炮,這是輕量版、低后座的125毫米炮,帶自動裝填,號稱能使用俄羅斯標準的125毫米坦克彈藥,能發射9M119「斯維爾」炮射反坦克導彈,現裝備俄羅斯空降兵和海軍陸戰隊。

08年莫斯科勝利慶典中的2S25

最有名的現代輕坦大概要算瑞典的CV90120,這是CV90步戰換裝低后座120毫米炮的版本,在理論上具有與豹2、M1A1相當的火力。與前述輕坦不同,38噸的車重使得CV90120無法空投或者浮渡,而且叫好不叫座了近20年,至今沒有任何訂單。

CV90120

與2S25一樣,CV90120的120毫米炮的紙面威力十分了得,但這類大口徑低后座坦克炮為了裝上輕量級車體,需要採用炮口制退器或長行程后座等低后座技術,會降低射擊精度。實際使用中還需要使用減裝葯彈藥,不僅降低初速,導致精度和射程損失,還降低穿深。換句話說,小車扛上了大炮,但不等於小車就真的有了裝備同口徑大炮的主戰坦克的火力。

裝甲防護就不用提了,前裝甲或許有抵抗23-30毫米炮彈的防護能力,其他方向都是只有輕武器級的防護能力。這是只能用於偵察或者步兵支援的突擊炮,可以在冷不防中撩對手一把,但不是真正的坦克。但這與空降兵或者海軍陸戰隊避實擊虛、攻其不備的作戰性質是相符合的。

不難看出,除了強調兩棲能力的PT-76,美俄歐的輕坦主要是用於空降裝甲力量的,因此總重受到運輸機的空運、空投能力的限制,尤其是C-130一級的戰術運輸機的空運、空投能力的限制。C-17一級的大型運輸機的載重能力更大,但空投重量未必見得更高。尾門滑板的承重能力限制不算,沉重的坦克在機內移動,並最終從尾門空投,使得飛機的重心變化難以處理,容易影響飛行安全。

從步戰改裝的話,可以共用基本平台。但用作輕坦底盤的話,步戰的基本車體過高,帶來不必要的重量,更是增大目標。高高在上的炮塔不僅提高全車重心,還有射擊穩定性不足的問題。步戰的發動機一般前置,迫使炮塔靠後,也不利於全車的重量平衡。除了以色列的「梅卡瓦」,當今世界上所有主戰坦克都採用發動機後置和炮塔中置,正是因為這樣格局的重量平衡較好,外形低矮。

但中國的新輕坦不同,從一開始就不被空降要求所羈絆,也不走步戰改裝的彎路,全新設計,採用發動機後置、炮塔中置的最優布局,按照接近三代主戰坦克的火力、防護標準設計,在機動性方面更是突出。更重要的是,這是為高原作戰優化的新概念輕坦,或者說高原化主戰坦克,用作低海拔山地作戰同樣出色。事實上,中國陸軍對其火力和防護十分有信心,以至於原42集團軍裝甲旅的依然十分強勁、並無老舊過時問題的96A主戰坦克被新輕坦替換下來。

除了美俄歐外,即使算入韓國、日本,世界上也只有中國算坦克大國了,從生產數量、品種到技術水平都已經居於世界前列。美俄歐都有山地,韓國、日本更是多山。

但說到高原,中國具有世界上最獨特的高原要求和最豐富的高原使用經驗,原因無二,因為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就在中國。不光坦克,飛機也一樣,與俄羅斯合作研製的新型重型直升機雖然起飛重量達到38噸,但比米-26的50噸正常起飛重量和56噸最大起飛重量還是要小很多,然而發動機和動力系統的要求是一樣的,正是出於高原考慮。即使民航的ARJ-21和C-919的發動機也做了充分的高原考慮。

印度倒是有高原要求,但是且不說藏南缺乏重載道路和橋樑的條件,作為印度坦克科技之花的「阿瓊」在平地上都跑得踉踉蹌蹌,高原上就免談了。印度也有高原使用經驗,但只有把T-72勉強開到拉達克的本事,功率下降40%且動輒過熱也只有硬抗。

在高原地區的T-72M1行進速度跟步兵行走差不多

中國不一樣。中國的坦克裝甲車輛行業是近十幾年世界上最活躍的,而且具備了為獨特要求自主研發的經濟和技術能力,新輕坦就是成果之一。據說比96B領先一代的新型動力包不僅功率充沛,還具備高原散熱和啟動系統。車上還有保證乘員戰鬥力的車內環境控制系統。這樣的豪華配備到低海拔使用,實際可用功率更大,可靠性更高,在叢林、雪原、山嶽、海島使用,更顯神威。

事實上,對付只有二代坦克的弱勢海島對手的話,用新輕坦作為登陸部隊主力還能增加每次航渡運送的坦克數量,儘快形成壓倒優勢,但這就不是印度關心的問題了。

新輕坦的105毫米坦克炮似乎美中不足,但除了防護最強悍的三代坦克正面裝甲外,足夠擊穿任何其他對手。事實上,新輕坦的105毫米炮穿深至少不亞於上一代典型的44倍口徑120毫米和48倍口徑125毫米坦克炮,包括大名鼎鼎的德國萊茵金屬Rh120/L44和中國的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

與美俄歐的典型輕坦相比,中國新輕坦的重量偏大。但除了不適合空投外(本來就沒有這個要求),並不影響通過性和機動性。適中的重量不僅提高裝甲防護能力,還與高精度、低后座、大穿深的坦克炮相結合,形成強大的行進中全向精確射擊的能力。這才是真正的輕坦。事實上,車體過輕的話,加上從步戰(或者輪戰)改裝而帶來的偏高的重心,常使得有些輕坦的側向射擊穩定性不好,影響射擊精度,甚至影響安全,更談不上在進行中精確射擊,只適合在靜止中射擊。

對於新輕坦來說,在高原特定條件下,即使遇到氣喘吁吁勉強爬上來的三代坦克,依然能利用機動性優勢,繞到側後打擊對手。在低海拔戰場上則不必包打天下,還有99A這樣的重磅主戰坦克坐鎮。這還沒有觸及新輕坦具有高度信息化的優勢,不必像傳統坦克一樣,經常依賴自身的火力、裝甲和機動與對手打遭遇戰或者攻堅戰。

印度縱有各種奇葩,但從來不缺深謀遠慮。印度陸軍對於中國新輕坦的威脅很清楚,開始制定下一代輕坦要求,希望儘早裝備,填補與中國的差距。印度新輕坦要求能快速部署,具有良好的防護和強大的火力,擅長在山地作戰。

具體來說,要求重量在22噸級,能在3000米以上高海拔山地作戰,坦克炮要能在2000米距離上擊穿具有高度保護的裝甲車輛和主戰坦克,還要能發射高爆彈要和炮射反坦克導彈。22噸級的重量應該是空運要求,便於印度空軍的伊爾-76、C-130和C-17的空運,但這個重量要空投就比較吃力了。高原上空氣稀薄,運輸機的失速速度太高,降落傘的下降速度也太快,本來就不適合坦克空投。

環顧世界,符合印度陸軍要求的新輕坦不多。CV90120的重量太大,本身也缺乏高原化加強,很難入選。美國「斯崔克」或者義大利「半人馬座」這樣的8x8輪式突擊炮在重量上符合要求,但輪式的越野性畢竟比不上履帶式,而且缺乏合適的炮射反坦克導彈,也難滿足要求。

或許只有俄羅斯2S25最符合印度的要求。不顧慮影響空投能力的話,發動機適當加強一下,或許還可加掛附加裝甲,提高一點防護能力。最重要的是,125毫米炮比中國新輕坦的105毫米炮在紙面上更好看,而且在理論上與印度現有的T-90S和T-72的彈藥共用,這對印度很重要。

2S25雖然是從BMD-3空降戰鬥車改裝而來,倒是發動機後置、炮塔中置的布局,這是因為BMD-3本身就是發動機後置的。液氣懸掛可以在6-7秒內在190-590毫米範圍內調整車底高,不僅有助於改善通過性,還可用於降低車高和隱蔽,並在開炮時自動調整硬度以降低后座的影響。

2S25要求能在4000米海拔作戰,但中國經驗表明,嬌氣、複雜的液氣懸掛不一定適合高海拔使用,因此採用全液氣懸掛的另一個新輕坦方案在競爭中落選。2S25的發動機只有510馬力,差不多正好是新輕坦的一半。不過2S25可以在無準備情況下直接下水,在3級海況下航行,水面航速8-10公里/小時,能在水面上對前方左右各35度射界內的目標開炮,還適合在沼澤地使用,但這對高原作戰不重要。

在「印度製造」的大氣氛下,印度也可能嘗試自行研製。在2009年,印度陸軍曾發布要求,試圖啟動輕坦的採購,但後來擱置了。總管印度國防科技研發的國防研發局(簡稱DRDO)早在80年代就試圖研製輕坦,但在1994年由於印度陸軍的冷淡而下馬。考慮到這正是「阿瓊」故事最出彩的時期,印度陸軍的冷淡容易理解。DRDO表示,只要印度陸軍願意聯手重啟,並承諾採購,印度的國產輕坦項目可以繼續下去。

印度的輕型坦克研製方案就叫DRDO輕型坦克

這是從印度按照許可證生產的蘇制BMP-1步戰(一說BMP-2,兩者的車體和發動機相同)的底盤和法國GIAT TS-90型105毫米炮塔拼裝而成的。BMP-1是第一代步戰,戰鬥全重只有13噸,73毫米低壓炮主要用於反步兵和反工事,車載的9M14(北約代號AT-3「薩格爾」)反坦克導彈才是主要反坦克武器。GIAT TS-90原來配備的是90毫米高初速長身管反坦克炮,能發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105毫米版威力更大。但DRDO輕坦比「阿瓊」還慘,研發了10年,超支78%,除了籠統的DRDO輕坦,但連正式名稱都沒有,就下馬了。

在理論上,DRDO輕坦2.0可以從現在正在按照許可證生產的BMP-2步戰的底盤與「斯崔克」或者「半人馬座」的105毫米炮重新開始,但DRDO輕坦1.0的經驗表明,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即使有了番茄與雞蛋,番茄炒雞蛋依然是個技術活。已經研發了幾十年的「阿瓊」還沒有理清楚,只有靠Mk1、Mk2的文字遊戲掩蓋無能,輕坦再折騰個幾十年並非不可能。而且BMP-2的發動機功率與BMP-1一樣,只有300馬力,背上沉重的105毫米炮塔後,不上高原都嫌動力不足。單薄的裝甲只能抵擋輕武器射擊,雖然不比西方主流輕坦差多少,但與中國新輕坦的差距就引人注目了。

105毫米坦克炮儘管與中國新輕坦的口徑相同,但這不屬於印度陸軍當前的標準坦克炮口徑。當年印度陸軍的「勝利」主戰坦克倒是使用105毫米坦克炮,但那是60年代的北約標準坦克炮,比中國新輕坦的105毫米炮落後一大截。要足夠高大上,還是需要125毫米炮,但那樣BMP-2作為底盤就嫌太輕,用俄羅斯的輕量版125毫米坦克炮都需要特別處理,這樣一來二去,還不如直接引進2S25,再針對高原需要進行特別改裝。最後當然要引進生產,只是炮管、炮彈的製造都要打起精神,不要再自作聰明修改工藝,別再弄出炮管挨個炸的壯舉。

最大的問題是,即使機動性還過得去,這依然是重火力、輕裝甲的突擊炮,缺乏與火力、防護、機動平衡發展的中國新輕坦在機動中對抗的能力。突擊炮是自行反坦克炮的進一步發展。二戰經驗表明,自行反坦克炮適合打伏擊,不適合在機動中與坦克正面對抗。但在高度信息化的中國新輕坦面前,誰打誰的伏擊還不好說。更何況山地作戰地形複雜,有利於步兵反坦克武器在近距離上發揮作用,缺乏裝甲保護的突擊炮的生存力實在不足。在隨便哪個游擊隊都能從炕底下拖出幾具火箭筒的今天,指望精銳的中國山地步兵缺乏反坦克手段,還不如指望老虎吃素。

印度陸軍很焦慮,急切希望迅速得到能壓倒中國新輕坦的輕坦。但是這一次,美俄歐都掉了鏈子,印度想直接買都沒處買,DRDO則從來都靠不住。在喜馬拉雅山上,能與中國新輕坦對抗的還只有中國新輕坦。說好的喜馬拉雅山上的輕坦之戰,可能只是中國新輕坦的拔劍四顧兩茫茫。更大的問題是,這可能只是印度軍方尷尬的開始。


背景簡介:本文作者為自由撰稿人、自動化專家晨楓。文章於2017年9月18日發表於觀察者網(m.guancha.cn/ChenFeng3/)。風雲之聲獲授權轉載。

責任編輯:孫遠

歡迎關注風雲之聲

知乎專欄:

zhuanlan.zhihu.com/feng

一點資訊:

yidianzixun.com/home?

今日頭條:

toutiao.com/m6256575842


推薦閱讀:

為什麼印度要在尼泊爾給中國下絆子?它能成功嗎?
怎麼看印度計劃中的新主戰坦克?
如何看待120人邊防連僅靠一門無後坐力火炮擊毀34輛59坦克?
美國要送印度最強航母技術?專家:再坑100億不是問題

TAG:中印关系 | 印度军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