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麼科學方法,可以幫助發現孩子真正的興趣嗎?
【幼兒說】原創,轉載請標出處
如何發現孩子真正的興趣?如何避免埋沒孩子天賦?如何科學地培養孩子的興趣?你想知道的,全在這裡了。
2016年,美國有一位才上幼兒園的年僅4歲的小男孩Evan Le由於精彩的鋼琴表演而震驚了全世界的父母,小傢伙連鋼琴踏板也踏不著,就能彈奏莫扎特、巴哈的音樂,還會自創歌曲。如痴如醉的彈奏,讓父母們難以置信美妙的音符來自這樣的一個小人兒。無數父母羨慕Evan的父母發掘了孩子的天賦,發現了孩子真正的興趣所在。
最近有一位媽媽留言說,給女兒報了芭蕾舞蹈班,覺得孩子喜歡跳舞,但是報完後她就有些後悔,家裡人覺得孩子的語言能力不錯,希望讓孩子學語言類的興趣班。她很糾結,總擔心自己會找不到孩子的真正感興趣的東西。很多父母在給孩子選擇興趣時也有類似的迷茫,常常擔心埋沒了孩子的天賦。怎麼辦呢?
天賦自測到底靠譜嗎?
?先說說天賦基因檢測
去年有一段時間非常流行的基因檢測天賦法,據說只通過檢測孩子的唾沫或血液,便能得知孩子的天賦所在。靠譜嗎?
美國認知科學家Scott Barry Kaufman在這方面是專家,他一直在嘗試尋找到底人的哪些天賦和興趣是由基因決定的。結果他發現,實際情況比這個複雜得多。決定一個孩子的興趣的,有時不僅僅是基因,還因為這個孩子所處的環境,有時孩子的心理也會有影響,更複雜的是,環境也常常會影響孩子基因的表現。即使一個孩子天生攜帶畫畫方面的天賦基因,有時因為環境的原因,也會讓孩子在心理上排斥,從而導致畫畫也不能成為孩子的興趣所在。
所以,單純通過檢測孩子的唾沫或血液決定孩子的興趣所在,往往只是順應了著急父母的心態,相反還可能有害。倘若一對父母讓孩子做了這個檢測,發現了所謂的天賦,孩子打心底不喜歡,卻被盲目崇拜的父母逼著學,那麼最終結果很可能是悲劇一場。
?耶魯的一個天賦自測表
2015年,美國耶魯羅伯特.斯滕伯格提出了一個兒童的天賦自測表,說通過觀察孩子是否有相關行為,從而推測一個孩子可能的興趣。由於文字較多,幼兒說未能把這個表格的詳細內容以及自測方法寫在這裡,有興趣的父母,可以在幼兒說以關鍵字「天賦自測」進一步閱讀。
對於天賦自測表,幼兒說建議可以參考,因為心理學上對人的心理健康狀況的判斷,也常常通過觀察人的行為得出的,有一定的理論依據。但是不建議以此作為標準,把孩子限定在一個父母人為設定的小圈圈中,因為年幼孩子的興趣常常是動態的狀態,就像一個人的心理狀況一樣。
英國著名數學家James Clerk Maxwell,小時候父親一開始讓他學畫畫,但是父親發現,小傢伙在畫中,無論畫出的花瓶還是人物都是幾何圖形,所以便直覺地猜測,孩子應該更喜歡算術。果然,孩子一接觸算術便愛上了。
又如美國華裔設計師吳季剛在小時候,作為小男生鍾情於給芭比玩具娃娃穿裙子,被媽媽發現孩子可能對服裝有興趣。
所以,有時父母從孩子的行為表現也能發現孩子的興趣所在。
不過,這種「發現」也常常具有疑惑性。有經驗的父母往往會有類似的遭遇,比如一個孩子看到別人畫畫,便跟父母說喜歡,結果父母高興讓孩子去學,孩子上了幾次就說不喜歡了。這其實是正常的,大多數孩子都會這樣,無數父母不知道根本原因,最終結果只是浪費了錢。
其實,科學的幼兒興趣發現/培養有兩種方式:
?第1種:讓孩子多嘗試、多接觸
前面提到的鋼琴小王子Evan Le也是相似的路徑,凡是Evan Le喜歡的,父母就讓他嘗試,只要孩子提出,父母就會想辦法完成孩子的心愿。
美國心理學家Dennis Coon經過長期的研究發現,成功者們的第一步,都是童年時父母們讓孩子們多接觸,即使他們一開始表現平平,但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浸,有些孩子會在某方面得到的進步非常快,這些父母便由此猜測孩子擅長這方面,或者喜歡這方面,接著便會為孩子找來專業的老師或教練。因為「進步帶來成就感」常常是孩子內在驅動力的源泉。
雖然這是個「燒錢」的活兒,有時候父母讓孩子嘗試了10個興趣,也沒能發現孩子真正的興趣所在。但這不失為一個發現孩子興趣的好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上面提到的耶魯天賦自測表的最終推測建議也是多個興趣的,所以父母們還是要讓孩子先嘗試。
?第2種:為孩子營造一個環境和氛圍,讓孩子喜歡上
童年的莫扎特、阿法狗人工智慧設計師Demis Hassabis也是典型例子,莫扎特的父親常常在家創作歌曲和彈鋼琴,Demis Hassabis的父親和叔叔喜歡國際象棋,他經常在一旁觀戰。更讓人矚目的,當屬匈牙利心理學家拉斯洛.波爾加特意培養出三個國際象棋冠軍女兒,這位父親對國際象棋只懂皮毛,但他會在孩子們小時候每周兩次帶孩子們到象棋俱樂部溜達。我們身邊也不乏那些孩子幼年時期常年跟隨父母進出畫室或音樂廳的,繼而對美術或音樂產生興趣的例子。
當一個孩子經常在一個特定的環境和氛圍中,自然會對那個東西產生親近感和熟悉感,然後孩子們的關注點就會更多地往這個方向轉移。倘若孩子從中發現了有趣的地方,嘗試後發現還不錯,那麼興趣便培養起來了。
?想讓孩子有極致的優秀,為啥常常是興趣驅動?
美國弗洛里達心理學家安德斯.艾利克森經過長期研究傑出人物成長的經歷,發現這些優秀人物在童年時期走向傑出的第一個階段是「興趣」,所以想讓孩子有極致的優秀,興趣是根本驅動。因為任何一項學習,到了高級階段常常是枯燥無味的。
美國一些專業的音樂學校,練習到高級階段,總是不停地練習一些枯燥的音符,倘若讓別人聽出孩子正在彈奏一首曲子,這個孩子便會受到批評。如果沒有興趣,很難讓一個孩子如此長期地堅持。
美國有一位籃球教練這樣回憶一個孩子:當時這個球隊落後20分,離比賽結束只剩一分鐘,其他孩子只是在「例行公事」,唯獨有個孩子仍舊全力以赴,看出這個孩子對籃球發自內心的熱愛,這個孩子便是邁克爾.喬丹。
2012年德國有一項針對孩子數學成績的研究,研究人員通過對3500名孩子調查發現,那些高年級的數學成績優異的孩子,常常是因為興趣驅動,而不是智商。
所以,父母想讓孩子在某個方面有成就,發掘或培養孩子的興趣必不可少;如果想讓孩子長期從事某個事情,那麼先讓孩子有興趣,孩子未來才能把事情做到極致。倘若父母們說,什麼也不做,讓孩子「純天然」成長,這種情況也不用擔憂,因為很多例子證明,孩子們長大後往往也能自己發現興趣所在。只要有興趣,多晚開始也不算晚。
不過,如果父母有「孩子喜歡啥便學啥」的魄力,年幼的孩子剛好又表現出喜歡,那麼何樂而不為呢?再加上父母如果學會了上面的一些科學方法,事情便容易多了。
本文關鍵字:興趣培養、興趣發掘、早期教育、母嬰育兒、家庭養育
幼兒說,一枚親子心理諮詢師,愛提供國外心理學家們最有價值的親子心理知識。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