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與設計(3)-人工智慧時代下交互設計的改變

前言

前面通過兩篇文章《人工智慧的發展和定義》和《面向用戶的人工智慧系統底層設計》介紹了人工智慧的基礎和對未來人工智慧系統底層設計的思考。對於設計師來說,我們更關注的是面向用戶的設計,這篇文章更多講述的是上層應用的交互設計。在人工智慧時代下,交互設計會發生顛覆性的變化,主要為信息架構的改變以及有更多新型組件的出現。

信息架構

要說信息架構(Information Architecture),首先要提及圖書館,因為圖書館應該是最早能體現出信息架構的設計。當不同領域的書籍多到人類無法第一時間找到相關信息時,為了提高查找效率,人類開始給書籍添加索引,分門別類,到後面按區域擺放不同內容的書籍,即使是毫無經驗的人在圖書館引導和圖書管理員的幫助下也能迅速找到相關資料。

信息架構最早由美國建築師Richard Saul Wurman在1976年提出。面對當代社會信息的不斷增長和爆炸,Richard認為信息需要一個架構,一個系統來合理設計,創造了一個全新的術語——信息架構。

Richard Saul Wurman(1935~)建築師,平面設計師,信息架構術語的創造者,TED會議的創立者。

GUI和HTML的出現,信息架構得以廣泛應用,同時也衍生出一個新的術語——頁面(Page)。在GUI時代,信息架構主要由頁面和流程決定。由於信息的展現必須由頁面承載,而頁面承載的信息應該是有限的,所以設計者需要將信息合理放入頁面里。

假設總信息和頁面內容的信息是固定的,那麼流程也是固定的;反之亦然,假設頁面信息是固定的,在固定的流程上增加一個可以擴展信息的聚合頁面,那麼總信息是可以無限的。當頁面和流程設計被固定時,信息架構也是固定的。

在海量信息面前,固定的信息架構有助於人類記憶使用路徑,降低尋找信息成本。當海量信息不斷指數增長,功能變得越來越多,產品需要更多的頁面來承載。更多頁面會導致產品架構的層級和流程變得更複雜,也使得用戶的使用成本不斷增加,這並不是一件好事。

每個人的思考模式不是固定的,為了解決大部分用戶需求而設計的信息架構可以幫助到用戶,同時也限制了用戶的思考。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信息架構需要一個優秀的導航設計來引導用戶使用和隨處瀏覽,如下圖 :

為了方便用戶隨心所欲地挖掘更多信息,搜索是一條捷徑。搜索可以讓用戶便捷挖掘和隨時切換需要尋找的內容。

由於手機小屏幕的限制,為了展現更多內容,導航的功能和展現被削減,主要依賴標籤式、抽屜式、列表式等導航模式以及每個子頁面的返回按鈕。如果產品架構層級過深,會導致返回步驟過長,如果用戶要從一條路徑跳到另外一條路徑,步驟極其繁瑣。

在頁面里,不提供隨時跳到另外一個頁面的功能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為這個功能在展現上就很難設計,而且可能會使穩定的信息架構變紊亂。但是,這個功能可以降低用戶的操作成本以及更符合人的思維模式。

為了實現這個功能,讓用戶自行搜索信息框架或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相對於成本很高的文字輸入,人工智慧下的語音輸入是目前最佳的解決方案,語音助手的本質也是利用語音進行搜索。語音助手與信息架構的結合併不是一個全新的模式。iOS的Siri可以打開手機應用以及部分蘋果官方產品的功能,例如在Siri模式下說出「打開秒錶」可以直接打開時鐘APP下的秒錶頁面;說出「打開顯示與亮度」可以直接定位到顯示與亮頁面。可惜的是,目前其他廠商產品的信息架構並沒有和語音助手進行深度整合,例如在Siri模式下說出「打開微信朋友圈」不能打開微信朋友圈,主要原因是目前語音助手如Siri,Google Now等沒有提供相關API給第三方應用,語音助手主要以特定關鍵詞觸發功能或者發起網頁搜索,功能非常局限。

對於iOS 10,Siri API僅支持六類應用程序:打車,通訊,照片搜索(在特定應用中尋找照片和視頻),支付(如「用SquareCash』給約翰轉賬100美元」),網路電話,鍛煉,體驗後發現功能也非常簡單。

語音助手提供搜索第三方應用信息架構將極大提高用戶的效率,例如在看網易新聞時喚醒Siri說「打開微信朋友圈」可以立即打開微信朋友圈,比傳統操作快捷很多。僅需要對系統和應用層面進行小成本的修改即可實現該功能,改動如下:

1.功能/頁面增加新的標識/屬性即可被系統語音助手搜索,本質上也是一種Deep Link。為了降低用戶的記憶成本,該功能/頁面應該是重要的,常用的,唯一的,例如可以通過Siri語音輸入「打開微信薛志榮」、「打開微信朋友圈」直接到達相關頁面,而新聞、購物等詳情頁、聚合頁不應該添加該標識/屬性。

2.被語音助手調起的頁面可以考慮將返回按鈕改為回首頁。由於固定的信息架構使每個頁面都確定上一級頁面是什麼,流程符合用戶心理預期的話需要做到「從哪裡回那裡去」,但語音調起的功能/頁面,對於用戶來說上一級頁面是哪裡無關緊要,可以直接將返回上一頁改為返回首頁,也方便用戶繼續使用該應用。

3.被語音助手調起的頁面有辦法直接回到上一個應用/頁面。例如在iOS中調起另外一個應用時,點擊屏幕左上角可以回到原應用;同理,當用戶在與微信好友薛志榮聊天時,使用語音助手切換到朋友圈時,點擊左上角回到薛志榮的聊天頁面。這樣可以盡量避免打斷用戶的流程。

Deep Link,簡單點說就是你在手機上點擊一個鏈接之後,可以直接鏈接到app內部的某個頁面,而不是app正常打開時顯示的首頁。

以上3點以圖表示如下:

人工智慧的成熟使語音助手得以快速發展,語音助手與產品信息架構的整合將使每一個功能都可以被迅速訪問,產品入口不再是首頁,語音助手給沉重的產品信息架構賦予了活力和流動性。該模式能更好地滿足用戶隨心所欲的需求,也更好地提高了用戶的使用效率。

流的設計

移動端產品主要分為內容(資訊、視頻、音樂等等)、工具(鬧鐘、筆記、地圖等等)、社交(聊天)和遊戲四個方向。通過不同方向的結合可以孵化出不同的產品,人工智慧會為這些產品帶來怎樣的變化?

1.人工智慧使推薦系統的準確度大幅度提高,用戶發現內容的成本降低,產品不再需要複雜的架構來承載不同內容。

2.人工智慧可以承擔更多複雜操作,工具的操作成本降低,使用流程也會隨之減少,一款產品只承擔一個工具不再行得通,除非有靠山,例如操作系統。往年iOS和Android的更新都會添加一些新的工具功能,加上Siri或者Google now語音指令,以及負一屏的信息聚合頁面,可以使工具產品操作起來更方便。

3.對話式的聊天已經是最扁平的結構,遊戲因複雜而有趣,所以人工智慧不能也不應該使它們簡單化,但由它驅動的VR和AR會為社交和遊戲產品帶來新的玩法和機遇,不過不在本次討論中。

人工智慧的驅動使內容和工具型產品的信息架構變得更加扁平,加上在不同場景觸發不同功能,有可能實現「每個功能/頁面都可能成為用戶第一時間觸達的功能/頁面」,這意味著每個頁面都有可能成為首頁,都是信息架構的頂部,這需要產品的信息架構有很強的兼容性和擴展性。

擁有高兼容性和擴展性的模式莫過於FEED和IM,這兩種結構有以下特點:1.它們具有流的性質,結構扁平,內容可以無限延伸;2.它們都用樣式相同的空容器,例如FEED的列表或者卡片,IM的氣泡;3.空容器可以承載各式各樣的媒體,包括文字、圖片、音頻和視頻。

FEED和IM的區別是:是否主動給予信息反饋。FEED通過採集用戶數據,將用戶感興趣的信息主動推薦給用戶,在人工智慧時代下它更適合用在內容型產品上。IM通過對話交流的形式給出問題或指令,對方根據相關內容給予反饋;在人工智慧時代下它更適合用在簡化流程以及工具型產品上。

既然固定內容的概念被打破,頁面可以無限延伸,為了保證結構穩定和方便管理,內容和功能需要被模塊化。iOS和Android在幾年前已採用了首頁左滑進入系統FEED的設計,不同產品用卡片的形式承載。小米MIUI9的信息助手突破了產品間的壁壘,在負一屏中將不同應用中的同類別信息整理聚合,比如收藏、支出、快遞、行程、日程等,想查找使用這些信息時,無需進入不同應用查找,在信息助手中就能快捷查看和使用。

以上三種信息流都採用了模塊化設計,模塊化設計可以借鑒原子設計的概念。原子設計由原子、分子、生物體、模板和頁面共同協作以創造出更有效的用戶界面系統的一種設計方法,關於更多原子設計請看下文的推薦閱讀。

上文提到,語音助手可以觸達每個產品的常用甚至所有功能有助於提高用戶的使用效率;全局性的人工智慧助手有助於整合信息自我學習提供更多幫助,所以未來我們後續的產品需要在人工智慧助手的基礎上進行設計。人工智慧助手包括了可以被隨時喚醒的語音助手,例如Siri,它可以語音對話和提供信息的展示;以及包括了操作系統層面的FEED,例如MIUI9的信息助手,它可以主動展示相關內容和入口。

在設計產品請關注以下幾點:

1.為了方便用戶使用語音喚醒功能,產品功能應該是可以瞬間被理解的,以及喚醒詞是方便記憶和開口的,例如可以映射到常用或者真實生活中的詞語;切勿使用使用戶難以開口的喚醒詞;同時考慮喚醒詞的兼容性問題,例如不同方言有著不同叫法。

舉例:「打開微信朋友圈」完全沒有問題,但「打開微信我」就非常有問題,首先意思完全看不懂,其次用戶不會第一時間想到。錢包在粵語里叫做「銀包」,意思相同的詞語應該可以相互映射。

2.聚合不同功能的頁面設計是為了方便管理和發現入口,但本身對用戶來說沒有太大意義。後續請減少讓用戶費神思考和記憶的聚合頁面,這樣可以避免被語音助手或系統FEED喚醒時,展示的全是功能入口。#除非這頁面便於用戶理解以及裡面的功能非常重要#

舉例:微信第三個Tab承載著不同功能,用戶可能知道「朋友圈」,「搖一搖」,但可能想不到這個聚合頁面叫「發現」,因為「發現」這動詞太抽象,用戶難以第一時間想到。用戶想到「錢包」這詞更多聯想到的是真實世界裡裝錢的那個錢包,但微信的錢包功能包括了各種服務金融功能,不符合用戶第一時間下的心理預期。

3.不同設計對象請考慮模塊化設計,儘可能採用不同入口和頁面管理設計對象,方便用戶喚醒設計對象。

例子:設計對象有可能是一個功能;也有可能是通訊錄中的一個名字,他們屬性和功能相同,但用戶的記憶對象不同。

4.常用功能允許被系統FEED集成,方便用戶第一時間使用。系統FEED也會相應提供入口打開相關產品。

5.考慮避免常用功能與其他功能的耦合,降低系統FEED的結構複雜性和操作成本。

例子:在微信朋友圈可以進入朋友的詳細資料並進行聊天,朋友圈和聊天兩個常用功能可以不斷循環,耦合緊密會導致信息架構的複雜。從產品和用戶角度設計完全沒有問題,但不符合FEED的輕量結構。第四點在FEED內提供產品入口是為了在完全分隔功能的情況下做的體驗補償。

6.具有操作性的功能例如設置鬧鐘、查看天氣、購買機票等需要考慮頁面的信息展示和操作流程,也需要考慮語音輸入的操作流程,兩者的操作步驟在用戶認知上需要統一。若做不到,請提供相應場景下的合理流程。

解釋:眼睛接收信息時可以隨處瀏覽,它具有xyz和時間四個維度;耳朵接收信息時只有時間這個維度,這會導致同時接收或者篩選的信息量具有很大差異。同理,這也是為什麼語音識別發生錯誤時,用語音修正的成本遠比用鍵盤修正文字錯誤大。

1、2、4和6這四點更多考慮的是用戶在使用語音或打開APP操作APP時可能會產生不同的心理預期,所以需要保證設計對象在這兩種操作上的一致性。2、3和5這三點是從模塊化的角度來考慮,有助於減少功能的耦合,降低信息架構的複雜程度。

新型API和組件

為了保證人工智慧底層數據的一致性和完整性,第二章提及的數據倉庫需要為第三方應用提供身份信息、健康數據、興趣愛好、工作信息、財產數據、信用度、消費信息、社交圈子、活動範圍9項API服務。獲得用戶授權後,第三方應用可以得到用戶特徵並向數據倉庫保存用戶數據。人工智慧也會提供更多功能給第三方應用,例如攝像模塊、語音模塊、身份驗證模塊、支付模塊等組件,提高用戶體驗的同時也降低了產品的開發成本。

API

上篇文章提及的數據倉庫和用戶特徵如下:

身份信息:名字、性別、年齡、家鄉、身份證(身份證包含前4項)、賬號、現居住地址和家庭信息

健康數據:基礎身體情況、醫療記錄和運動數據

興趣愛好:飲食、娛樂、運動等方面

工作信息:公司、職位、薪酬和同事通訊錄

財產數據:薪酬、存款、股票、汽車、不動產和貴重物品

信用度:由信用機構提供的徵信記錄

消費信息:消費記錄(含商品類型、購買時間、購買價格和收貨地址)、消費水平和瀏覽記錄

社交圈子:通訊錄(含好友、同事、同學和親戚)和社交動態(含線下和線上)

活動範圍:出行記錄、主要活動範圍和旅遊

以上用戶特徵以API形式接入,第三方應用獲得用戶授權後才可訪問和存儲相關數據,相關細節請看第二篇文章。

組件

AR是人工智慧中機器視覺的重要體現,具有機器視覺能力的攝像模塊可以將電子世界和現實世界結合得更緊密,第三方應用接入攝像模塊可以有更多玩法。

在文章編寫期間,開發者已利用蘋果的ARKit實現了好多有趣玩法。同時,Google也推出了相應的ARCore,但只能用在android7.0和8.0上,普及率很低。

語音識別是人工智慧中自然語言的重要體現,第三方應用接入系統語音模塊可以優化自己的產品結構,提高用戶的操作效率。

身份驗證模塊類似於現在的Oauth協議,方便用戶註冊和登錄第三方應用。身份信息API提供的公開信息減少了用戶註冊時的信息填寫成本,也有利於第三方應用獲取更完整正確的信息。

應用註冊需要個人身份信息已在國內實現,只不過是由國家規定,第三方應用註冊時要求綁定手機號碼,而手機號碼已與個人身份信息掛鉤。

由於銀行想法和技術的滯後,給予國內第三方公司如阿里支付寶、騰訊財付通等創造移動支付的機會;蘋果、Google在iOS和Android系統層面推出了自己的移動支付方式。但是多種支付手段都不利於個人賬單管理,在使用流程上微信、支付寶等掃二維碼的手段都不如系統層級使用NFC的Apple Pay方便。要統一支付流程,必須由國家機構推出新的政策來執行,統一的支付模塊有助於用戶移動支付和個人賬單管理。

在編寫文章期間,央行已宣布,從2018年6月30日起,類似支付寶、財付通等第三方支付公司受理的,涉及銀行賬戶的網路支付業務,都必須通過「網聯支付平台」處理。同時,國家已關注人工智慧服務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工作,騰訊也開始建設自家信用體系,在不久的將來相信個人徵信也會被國家機構統一。

其他資料閱讀:

MIUI 9新體驗之信息助手

原子設計

以上就是第三章的內容,下一章本次更新的最後一篇文章《人工智慧與設計的關係》,敬請期待。

相關閱讀

人工智慧與設計(1)--人工智慧的發展和定義

人工智慧與設計(2)-面向用戶的人工智慧系統底層設計

人工智慧與設計(4)-人工智慧對設計的影響

後續的原創文章會首發『薛志榮』這個公眾號,請掃碼關注閱讀更多原創文章

推薦閱讀:

讓人工智慧服務「壕」:AI探測全球原油儲備
人工智慧「人臉識別」系統成功逮25名網上逃犯
人工智慧與技術的「覺醒」
ISSCC 2017 看AI晶元的四大趨勢

TAG:人工智能 | 用户体验 | 设计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