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天賦與勤奮
最近有好幾本書都拾起了業精於勤的古訓,主張一萬小時訓練理論。最早推算出這個數字的人是瑞典心理學家K.安德斯.埃里克森。他發現,柏林音樂學院的頂級小提琴家到了二十歲時在過去十年里平均練習了一萬小時,這個數字與次一等的小提琴師相比大約多出了兩千五百小時。技法以及神經系統都需要磨練。最近有研究將受訪音樂家按照才能高低排序,然後跟蹤調查每個人的日常練習時間,研究結果表明練習比才能更重要。大衛.布魯克斯在《紐約時代》撰文寫道:「專業人士的主要特質並不是神秘莫測的天才,而是遵循刻意、高強度且乏味的訓練規劃的能力。我們通過行為構建了自己。」
這個觀念無疑很有道理。倘若並非如此,接受教育也就沒有意義了,積累經驗更是浪費時間。如果我要坐飛機,肯定希望飛行員擁有十年駕齡,而不是初次上天。任何一位法式甜點新手第一次製作的舒芙蕾肯定不堪下咽。但是將十萬小時定律奉為圭臬多少有點勵志雞湯文章的意味,現實生活往往是另一番面目。上世紀最偉大的小提琴教師利奧波德.奧爾曾經這樣告誡他的學生:「如果你會拉小提琴,每天要練習三個小時。如果你拉得不太好,每天要練習四個小時。如果你每天需要練習四個小時以上才能趕上前面兩個人——那就別練了,趁早改行吧。」
艱苦訓練的傾向似乎也是天生的。培養這種傾向至少也與培養天才一樣重要。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發明了所謂的棉花糖測試。一位四到六歲之間的兒童被單獨關在房間里,面前擺放著一顆棉花糖。實驗人員告訴這名兒童,他/她隨時都可以吃掉這塊糖,不過假如十五分鐘之內他/她不吃糖,就能得到另一塊糖作為獎勵。跟蹤調查發現,能夠等待的兒童的平均SAT成績與不能等待的兒童相比高出了210分。最近賓州大學的心理學家安吉拉.李.達克沃斯也做了類似的實驗。她向高中生提供了立刻獲得一美元與等一周獲得兩美元的選項,那些能夠延遲滿足的學生的成績遠比其他人更高,無論智商高低。「智力的確很重要,」她說,「但是並不如自控能力那樣重要。」
艾倫.溫納是一名專門研究天才的專家。她理清了「常識迷思」與「心理學家迷思」之間的衝突,前者認為天才是天生的,後者認為天才是辛勞鑽研的積累結果。批評家愛德華.羅斯坦寫道:「當代人對於天才的攻訐本身就是虛構的神話。人們試圖通過貶損與還原來把握不可把握的事物。」羅斯坦認為,一味強調辛勞努力的重要性的人們應當聽一聽巴赫與貝多芬的音樂,然後想想自己能否付出足量的努力從而創作出同樣水準的作品。維達.卡普林斯基曾經半開玩笑地講過一件趣事。有一回她聽到一位精神病學家談論性生活對於婚姻的重要性,「如果足夠爽,就佔10%;如果不夠爽,就佔90%。」她解釋道:「假如某人具有天賦,那麼天賦的重要性就只佔10%。假如某人沒有天賦,那麼天賦的重要性就會上升到90%,因為僅僅依靠努力並不能彌補天賦的缺乏。但是要想在音樂行業獲得成功,天賦起到的作用其實非常小。」
音樂家們經常與我談論如何才能出類拔萃,究竟應當每天練習好幾個小時還是應當閱讀莎士比亞、研究物理以及戀愛。小提琴家耶胡迪.梅紐因說過,「無論是在音樂還是在生活當中,成熟都需要依靠親身經歷才能實現。」作曲家兼演奏家加布里埃爾.卡哈恩也說過,「這一行里永遠都會有一位整天將自己鎖在地下室練習的韓國小姑娘,論起訓練時間你肯定拼不過她。」但是把話說得再深一點,此類語境下的正常生活其實就是更豐富生活的委婉說法。一門心思的訓練確實能提高熟練程度——但是音樂與閱歷從來都密不可分
推薦閱讀:
※關於達芬奇這個人,你都知道些什麼?為什麼有人說他是個全才?
※自古今外有哪些狠角色?
※和天才共事是怎樣的感覺?和十分努力的人共事是怎樣的感覺?
※亞倫·斯沃茨 (Aaron Swartz) 是怎麼樣一個人?
※缺乏天賦有些事再怎麼努力都無法實現是真的嗎?
TAG:天才 |